日本的垃圾分類鄰裡監督
現在的日本垃圾分類處理體系中,責任非常分明:垃圾分類和投放是居民責任,自治體(政府)則負責垃圾的收集、搬運、中間處理和最終處理。
至于資源垃圾的再利用問題,則被交給了回收業者,基于商業目标去解決。
可是,為什麼日本居民就那麼「聽話」,甘願日複一日的在家分揀和處理垃圾?
首先,由于特殊的曆史進程,日本人對污染的危害和代價心知肚明。
各地垃圾戰争中,輿論的核心就是未經适當處理的垃圾造成的巨大污染。70年代以來,水俣病、痛痛病等公害病不斷見諸報端,各地住民團體對垃圾填埋的積極抗争,更讓普通居民對「環境污染」有無與倫比的親曆感。
「環境污染會導緻健康問題」,看起來更像發生在自己身邊、迫在眉睫的事情。而環境改善帶來的增益,每個人都能享受得到。
其次,1970年代以來,垃圾處理一直是市町村等基層的責任。為了節省開支,各區有足夠充足的動力在本地推行垃圾分類。
由于決策公開化,能夠看到自治體詳細預算和決算的居民們很清楚,區市町村為垃圾處理而多支付的成本,最後還是要從自己腰包裡掏。
做好垃圾分類,為自己省錢,也就成了公衆最終的選擇。
路人女孩對「日本街頭很少設置垃圾桶」的理解:因為我們沒付錢啊
更重要的是,地方自治體并沒有應用「領導講話——各地發文——強制執行」的方式來督促居民進行垃圾分類。他們的做法,是通過持之以恒的宣傳讓民衆認識到垃圾分類的方法和作用,并為家庭垃圾分類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垃圾為什麼要分類?其實是為了方便分别進行處理。所以,要讓人們真正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大意義,首先就得讓他們知道,分類後的垃圾會被怎樣處理。
在日本,每個學校都會教小孩本地的垃圾分類方法,垃圾回收機構會專門來指導孩子們如何丢垃圾。不僅如此,日本的小學甚至幼兒園,都必須組織孩子們到垃圾回收工廠參觀垃圾的處理流程。
許多處理站也都設有面對普通市民的開放日,居民可以進入内部參觀垃圾處理的整個過程,并對垃圾分類加以監督。
每個住民在入住的時候,都會收到地方自治體派發的垃圾分類手冊和分類回收時間表,上面仔細而通俗的寫明了本地垃圾處理的規定。為了方便外籍人士,垃圾手冊一般都還有多語種版本。
地方自治體也組織了許多和垃圾分類、資源循環、垃圾減量化有關的活動,宣導垃圾分類的社會意識。
在住宅設計方面,許多日本家庭都有個專門設計的小空間,用來儲存還沒到投棄時間的垃圾。由于經過了預處理,日本的生活垃圾變質時間較慢,幾乎不會出現「一天不倒就臭味四溢、污水橫流」的慘狀。
不少公寓還會專門設置資源垃圾的分類存放點,方便市民投棄資源垃圾。
而且,幾乎所有垃圾都必須用透明垃圾袋丢棄,清潔隊的工作人員一眼就能分辨垃圾分類是否正确。如果分錯了,工作人員會在垃圾袋上貼上「分類錯誤注意紙條」,并詳細标注出分錯了的是什麼。
這個星期負責垃圾場清掃的社區家庭,必須把沒被收走的垃圾袋帶回自己家分類,再于下一次丢出。這種規定,給了鄰裡相互幫助和監督以足夠的動力。
作者:劉喜編輯:陳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