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點擊 “關注”,會有更精彩的文章奉獻給您!
崇三與食鮮的傳統
在我國民間,一直有“崇三”的傳統,很多經典的曆史典故也與三有關:什麼三顧茅廬、三氣周瑜、桃園三結義、三打白骨精、三思而後行、事不過三……三,更像是一種天然的界限,是一種人們都要自覺遵守的真理一樣。哪怕在烹饪中,也離不開三,爆三樣、溜三樣、燴三鮮、拌三絲、三杯雞、一魚三吃,不下上百種。除了“崇三”,在民間也有“食鮮”的講究,什麼也要講究個鮮美度。如果把“崇三”與“食鮮”結合在一起,不知道又迸發出多少經典的美味呢?什麼是三鮮?不知道有多少城市會吵起來,看看自己吃過多少種三鮮。
三鮮分葷素
“舒服莫如躺着,好吃不過餃子。”在我國北方地區,一說起最喜歡的美食,那非餃子莫屬。過年過節、周末假期、家庭聚餐,都會選擇把餃子作為主食。餃子餡有葷有素,那最經典的餃子餡莫過于兩種:素三鮮與肉三鮮。炒好的桂花雞蛋、鮮嫩的韭菜,再搭配上蝦皮、海米或蝦仁中的任何一種,便是經典的素三鮮餡水餃,這也是素食主義者最追捧的餃子餡。那在無肉不歡的人們眼中,三鮮餡當然還是香菇、蝦仁、木耳與五花肉餡拌在一起。咬一口,個個爆汁,那才叫鮮。
三鮮在地裡水中
如果到了東北地區,一提起三鮮,那必須是“地三鮮”,足以與鍋包肉齊名。地裡長出來的茄子、土豆與青辣椒,清鮮怡人,油中炸至表面焦黃。入鍋爆炒成菜,鹹甜适中,咋也吃不夠。到了江浙地區,當然要吃水三鮮——茭白、慈菇與河藕,清鮮脆嫩,哪怕直接清炒都是絕佳的美味,什麼也不為,就為了這一個鮮字。
三鮮要有時令性
一說起三鮮,人們可能首先會想到春天,春回大地,萬物開始萌發,什麼都是新鮮的。那草墊下鑽出來的嬌嫩的韭菜,綠中透着嬌黃,俗稱為“韭黃”。春雷中剛鑽出泥土的春筍,剝去筍衣,便露出質如翠玉的身姿。人們眼巴巴瞅着,院牆外的香椿樹奮力掙脫寒春的束縛,吐出那一絲新綠。春韭、香椿與春筍便是真正意義上春天的鮮味兒,那到了秋天,三鮮便又換作了芋頭、河藕與菱角。
三鮮在河裡,也是海裡
在烹饪界一直區分河鮮與海鮮,那河三鮮與海三鮮又各是什麼呢?“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那著名的長江三鮮便是河豚、鲥魚與刀魚;特别是鲥魚,魚肉鮮嫩,隻是有較多亂刺。這便有了張學玲的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鲥魚多刺、三恨紅樓未完。那在海邊長大的人們,則更喜歡海三鮮:鱿魚、海參與大蝦。
不同的烹饪方法,三鮮也各不相同
我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不同的烹饪技法,所選用的食材也不盡相同,三鮮便有了不同的意義:溜三鮮,肉片、魚片、筍片;燴三鮮,肉圓、魚丸、肉皮;水煮三鮮,鱿魚、花甲、基圍蝦;炒三鮮,筍絲、豆幹、雞絲;炖三鮮,冬筍、雞肉、豆腐……三鮮是什麼?不知道有多少地方會吵起來,數數自己吃過多少種三鮮?朋友們,您們心目中的三鮮是什麼?歡迎您積極留言!
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關注”我,會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獻給您!歡迎您的點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