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是中國文學中最為短小精練的詩歌形式。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短句、絕詩等等。起源于漢魏六朝的樂對短章,屬近體詩的一種。常見的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絕句二十個字,七言絕句二十八個字。絕句雖然字數少,但表情達意就深刻隽永,易于記憶傳誦,留下了許多千古傳唱的經典名篇,成就了一大批著名詩人。如唐代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因一首《出塞》而流傳千古,被稱為七絕聖手。
絕句和律詩一樣,也是講究平仄韻律的,依據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押韻。
五言絕句,簡稱五絕,是絕句的一種。五絕被認為近體詩中最難寫的體裁,因為它字數最少,表達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簡意赅。
從北周詩人庾信的一首題為“絕句”的五言詩來看,五言絕句不是唐代詩人創造的,其文體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遊經歲月,羁旅故情多。近學衡陽雁,秋分俱渡河。”這是庾信的《和侃法師三絕》之一。此詩平仄粘綴,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聲韻,第一、三句尾都用仄聲字,詩題已稱為“絕”。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絕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後,産生了近體詩,五言絕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由于受字數的限制,較之其他體制的詩歌,五言絕句在創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簡練、概括,創作難度就更大。張謙宜對此就以“短而味長,入妙尤難”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絕句自然而然的成為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唐詩中的精華。如王之渙的《登鹳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維的巜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些絕句,寥寥幾句,借景借物抒情,撥動人的心弦,至今家喻戶曉。
盛唐以前,五言絕句不但沒有對仗,而且平仄也不講究,盛唐之後五言絕句嚴格遵守格律詩之規定,雖然其中也有極少數按古詩的做法寫的不講究平仄與對仗的“古體詩”,但盛唐五言絕句此時已經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體詩。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⑴句數固定。隻有四句,每句五字,總共二十字。
⑵押韻嚴格。詩歌都是押韻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韻上和古體詩沒有本質區别,他的押韻嚴格表現在一般隻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也就是說其不可押仄韻且韻腳必須用同一韻中的字,不得用鄰韻的字。
⑶講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礎上加一個音節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種基本句式。
五絕除了“平平仄仄平”沒有字可平可仄,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
⑷關于對仗問題。由于絕句可以看作是律詩的截取,所以對于對仗的要求也就不太嚴格。因律詩是一般要求颔聯和頸聯對仗的,對于首聯和尾聯是否對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麼當把絕句看作律詩的後半節時,就是一二句要對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渙的《登鹳雀樓》。若看作是律詩的首、尾兩聯則都不用對仗。若看作是律詩的上半節截取的,則三四句對仗,一二句不用。如駱賓王的《易水送别》。
再談談七絕。七絕也像五絕講究平仄韻律。
(丨)字數固定。每首四句,每句七個字,共二十八字。
(2)平仄格式基本上固定。常見有四種:
1、仄起式,兩字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兩字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式,三字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式,三字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絕句中除“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句隻能第一字可平可仄外,其它句式第一第三字均可平可仄的。
(3)對仗與五絕差不多。如從律詩上半節截取的,三四句對仗,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如果從下半節截取的,一二句對仗,如韋應物的《寒食寄京師諸弟》。
如何寫絕句,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别看絕句那麼幾個字,但與其他文學體裁一樣,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它同樣要有主題,同樣要言志抒情,同樣要選材,提煉主題,選詞造句,布局謀篇。
你寫一首絕句,首先要有個主題。寫什麼,想表達什麼意思,這就叫立意。要有意思,要健康,要高雅,要正确。主題就是這詩的一面旗幟。這四句詩就要跟着這面旗幟跑。也就是說,你選擇的字呀詞呀句呀,要跟這面旗幟相關。 如李白的《靜夜思》、巜贈汪倫》,前者表達自己對月思鄉的愁苦,後者表達送别時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二
要按照一定的章法把字填進去。所謂章法,就是謀篇布局,先寫啥後寫啥,有規矩的。一般說,就是起、承、轉、合四個字。
起,起句也。起句起得好不好,影響整首詩的效果。你可以寫景起,叙事起,議論起,你根據主題的需要去起就可以了。 絕句不像律詩可以寫景鋪陳,而是起句就要高屋建瓴,排四柱,讓人仰頭可見。如 巜靜夜思》,首句寫床前月光,全詩圍繞月光來寫,無論是灑落一地的月霜還是對故鄉的思念都由月光産生想像和聯想。
承,承接也。就是順着第一句的意思往下說。深入一層,前進一步。 如李白的巜早發白帝城》,千裡江陵一日還。早晨從彩雲缭繞的白帝城出發,幹什麼,回千裡之外的江陵,這就是承前句而來。
轉,轉折也。一首詩,隻有四句,我們不能總是順着前兩句說。象一條江河,有平緩流淌的江面,也有急湍的時候啊。這叫波瀾起伏。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浪滔天,才能不平淡無奇。寫作也是這樣的。這個轉,要在前2句意思的基礎上,突然宕開一筆,異峰突起。這一句,要為結句造勢,使結句擲地有聲,漂亮。 在絕句中,轉句往往是全詩的詩眼,是點睛之筆。如王之渙的《登鹳雀樓》欲窮千裡目,你想要看得更高更遠嗎?一個設問句,讓人暇想無限,人生境界豁然開朗。
合,合龍也。絕句,這最後一句很關鍵。你可以以情語結,以景語結,以說理結,以點題結,都可以。有的結如風平浪靜,嘎然而止。有的如狂風巨浪,波瀾起伏。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結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想想兄弟們在這佳節裡,佩戴茱萸,登高望遠,為少我一人而非常遺憾,自己也情不自禁更加思念親人。
不論是五絕還是七絕,其結總是無法用語言準确描述出來特點。說它應該收束,它卻還必須發散。說他要留有餘味而将詩意引向遠處,但是又不能不照應前面所做的描寫。說句實在的,詩之結,才是最難寫的。但是,一般的經驗而言,萬變不離其宗,結句,是要跟着轉句走的。我們看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結句都是跟着轉句走的。但是難點在,不僅僅接應轉句,在接轉的同時,還要照應前面的意象描寫,也就上面我們所說的“收束”作用。這裡再把李白的《贈汪倫》詩搬過來品味一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看這個結句“不及汪倫送我情”,“不及”接的是“深千尺”,但是寫上了“送我”,就照應了前面的起承二句的描寫了,與“乘舟将欲行”“岸上踏歌聲”都呼應了起來,渾然一體。詩句在此嘎然收住,詩意卻由此散發開來。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回頭看去,看那乘舟欲行之景象,又仿佛看到踏歌而來的汪倫的身影。這種接續和照應的運用,使我們産生的是對整體詩意的回味。想象這種送友的情誼,其實已經曼延到詩句之外了。
絕句看起來,很好寫,但很難寫好。絕句是最能體現詩味的一種體裁,所以大家都喜歡。容易上手,格律平仄也好記。但是這種容易之中卻藏着更多的不容易。我們要注意的有幾點,一是音韻上的安排,要合乎旋律美,節奏美感。尤其是韻的把握,讓韻字貼合主題旋律,貼合每句的字意,押韻八戒在這裡時刻要警惕。二是結構上它具有多變性,在基本章法的基礎上,它的突兀性和高調性。三,在煉字方面,要惜墨如金,反複推敲,多用名詞、形容詞,少用動詞。四是句式選擇上要虛實結合,尤其是轉句和結句要多用設問或反問句式,增強詩的氣勢和感染力,讓人讀後餘音繞梁,浮想聯翩。詩歌的創作,尤其是近體詩創作,各人體驗不同,創作方法也不一樣,作為一個愛好者,寫點文字與大家談談體會,與大家共同學習探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