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利之辯是孟子的核心思想。義利之辯就是關于道義和利益關系的争辯。孔子在《論語》裡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在繼承孔子的思想的同時更加推崇“義”。
孟子的義利之辯的道理很簡單,并不是義和利擺在你面前讓做選擇題,如果真這麼簡單大家都要取利了,真正的邏輯是你作為領導者,你的行為将會影響别人的行為,如果你行義,你的人也行義,你就擁有一個義的團隊;如果你唯利是圖,你的人也唯利是圖,而他們從外面取利遠不如在内部取你的利來得方便,那你就會死在自己人手裡。“沒有永恒的利益,隻有永恒的道義。”你今天這樣做有利,明天就不利了。所以,如果你追逐的是利益,就會變來變去,最後利益總比你變得快,你總也追不上它。而道義呢,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隻憑着是非善惡的标準去做。義才是永恒不變的。就是王陽明所說的“我心光明,勇往直前。”“義”和“利”擺在你面前,你以什麼方式行事就會被人報以什麼方式對待。
修行“義”的心法,孟子說了三個字“不動心”。就是說能夠在利益和利害關系面前堅持原則,絕不動心。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必須和道義相配,行事合乎道義,則一身正氣得道義之助,行事勇決,無所疑懼,也就是不足以有所作為了。
我們常說一個人一身正氣,或者說這個人做什麼是很有底氣,這些都是浩然之氣的一部分體現。做什麼事情有底氣當然很爽,即使我們無法做到一身浩然之氣的人,那我們也要努力做到一個有底氣的人。那麼怎麼養成這個浩然之氣呢?孟子講了三條心法:”配義與道(行合乎道義的事);集義而生(一刻也不間斷地累積);勿忘勿助(不能忘,也不能過度)。“
儒家哲學,就是把正道、仁德作為自己真正的舒适區、愉悅區、快樂的家園。君子的本性就是”仁(内心真摯深沉的愛);義(正義之義,該怎麼樣就怎麼樣);禮(就是敬,是舉手投足的規矩);智(通透通達,明事理,通人心。)這“仁義禮智”四德根植于心,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出來就會體現在行動和肢體上,身體自己就知道該怎麼做,不需要思考,一舉一動就沒有不恰當的。如此率性而為,自由自在,從心所欲不逾矩,此君子之性也。君子本分已足,内心強大,比外面的所有東西都強大。所以君子無所謂事業大小,君子的修為本身就是事業。這就是專注堅持,隻問耕耘,不問收獲。
孟子有一句話我很喜歡“莫非命也,順受其正”。一切都是命運,但順理而行,接受的就是正命,而不是死于非命。這世界不歸我們控制,我們連自己都控制不了,怎麼能控制世界呢?我們連自己給自己定的原則都把握不了,怎麼能把握未來呢?我們隻管努力,把結果交給命運和運氣,順手正命。當你對結果沒有要求了,你就能專注堅持了,因為你能堅持的是自己的本分,是使命、志向和價值觀就。
那麼我們如何學做聖人呢?在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裡有一句著名的的德才論,算是給聖人下了一個定義“是故德才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大概的意思是說才和德都達到極緻的就是聖人;既沒有才又沒有德的是愚人;德超過才的是君子;才超過德的是小人。問題越來越明朗了,聖人就是才德兼備的人,這差不多就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了,首先是才德兼備,然後是不斷地追求更高的才和更高的德,這就是在學做聖人了。達到品德最高尚,智慧才能最高超,品德才行沒有一點污點那就是聖人了。我們每天的應事、接物、待人都是學做聖人的一種表現。也許大的事情咱們沒法學,但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咱們還是可以向聖人看齊的。讓我們從此時此刻開始努力學做聖人吧!如果我們在做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的時候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來做這件事情會怎麼做呢?然後我們也學着孔子來做,那麼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就是聖人了。如此一件一件事情來修行,天長日久,咱們就可以學到聖人的高度級别了,咱們無法成為聖人,但我們可以學成聖人。所以學做聖人就是找到對照,然後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學。個人要學聖人,公司和企業要學做聖人公司和聖人企業。隻要眼到、心到、聲到,我們就走在了成為“聖人”的路上了,把事做成也會變得容易。孟子言:“王天下易如反掌。”
做事要順應本能和天理,雖然環境會影響人發揮自己的天性,但隻要不斷向内求,向内觀,就能找到自己的天命。這是命運的哲學。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春夏秋冬的季
2021-9-17
#春夏秋冬的季#繪畫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