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腎虛的人?一說到“虛”,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腎虛”然而,中醫大數據顯示,中醫方面甚至有“十人九脾虛”的說法為什麼中國人“脾虛”的這麼多?普通人該如何給自己“長脾氣”?,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脾腎虛的人?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說到“虛”,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腎虛”。然而,中醫大數據顯示,中醫方面甚至有“十人九脾虛”的說法。為什麼中國人“脾虛”的這麼多?普通人該如何給自己“長脾氣”?
國人天生脾虛
脾是人體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并輸送營養的重要髒器。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趙豔介紹,國人天生脾虛。中國是農業大國,部分現代人經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變,飲食過飽或經常吃煎烤油炸、辛辣甜膩、過鹹過涼之品,增加了脾的負擔,導緻脾失運化,形成脾虛。另外,中國人肌肉力量較弱,肌肉過勞和過逸都會影響脾。過去中國人靠勞作為生,過勞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氣。現代人體力活動銳減,又從過勞變成過逸,用進廢退會削弱脾氣,造成脾虛。此外,現代人壓力大,思慮過度則傷脾,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脾虛概率。
脾髒虛不虛,看嘴就知道
在中醫理論中,脾開竅于口,所以脾髒虛不虛要多看看嘴。一般而言,脾氣強則食欲旺盛,想吃東西。而脾虛則無味,還會出現口膩、口苦等現象。此外,如果口中出現異味,多為脾虛造成。平時,如果想要自測是否脾虛,可以好好觀察一下自己的嘴唇——如果嘴邊發黑,那就是典型的脾虛濕盛的表現。正常來講,脾氣充足的人唇色紅潤有光澤,彈性好,如果口唇淡白無光則表示脾虛氣虧。另外,經常出現口角生瘡、嘴巴幹裂脫皮等,也是典型的脾虛濕阻的表現。
生活中,很多人對腎虛比較關注,對脾虛則了解甚少。其實,脾虛的後果或許更嚴重。中醫認為,一旦體内的“脾氣”不夠,全身的循環、供給系統都會受到阻礙,從而出現缺乏活力、免疫力下降、容易腹瀉、突發肥胖、手腳冰涼、脫發嚴重等健康問題。
不同年齡有不同表現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脾虛的常見表現也有所不同。
河南省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李玮介紹,小孩出現少氣懶言、食欲不振、面色萎黃、便秘等症狀時,多是脾氣虛的表現。
中年人脾氣虛的最常見表現是大肚腩。河南省中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呂沛宛表示,脾功能弱,就不能清理好身體的“垃圾”——濕氣。一旦脾濕過重,無力将食物轉化為營養,這些食物和“垃圾”就容易囤積為脂肪。
老年人脾虛的最明顯表現是身上有“老人味”。“老人味”是形容一些老年人身上特有的異味,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些“老人味”都與脾虛有關。比如,脾胃衰老後,容易出現消化不良、飲食積滞等症,進而導緻口氣以及二便失調引起的體臭等。此外,脾虛還會造成老年人體弱氣虛、體倦乏力、動則汗出或夜間盜汗、周身黏膩等,這些也會導緻人體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調理方面各有側重點
既然各年齡段的脾虛表現不同,那麼日常調理方面也應各有側重點。
兒童應保證營養均衡。有的小孩水果吃得較多,蔬菜吃得卻很少,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建議家長多給孩子調配營養餐食,最好做到谷類、雜糧、蔬果、魚肉、豆制品皆有,變着花樣做,保證營養。
中年人多揉腹。中年腹部肥胖者可每天摩腹,方法是雙手疊掌沿着臍周順時針摩腹,力度要輕柔緩慢。日常調理可常喝蓮子山藥粥。取蓮子30克,山藥80克,粳米50克。鍋中放入洗淨的粳米、蓮子和山藥丁,加足量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煲成粥即可。
有“老人味”的人不宜盲目進補,以免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一般來說,老年人脾胃功能已衰退,這時可先用懷山、白術、大棗等性質平和的食材先健補脾胃一段時間,然後再配合一些藥膳食療進行調理。在健脾胃一段時間後,可以選用薏苡仁熬水當茶飲用。
(摘自《武漢晚報》《廣州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