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天氣熱的時候,冰櫃裡的雪糕就會變得格外暢銷。雪糕不僅是孩子們童年的“快樂源泉”,也是大人們解暑貪涼的“神器”。
在悶熱、煩躁的天氣裡,如果能吃上一支雪糕,對于很多人來說,是莫大的幸福。
有不少人甚至發出這樣的感慨:“沒有雪糕的夏天,是不完整的。沒有雪糕的童年,是遺憾的。”
雪糕味美吃了透心涼,但是很多孩子卻并沒有吃雪糕的機會,究其原因,原來是這些孩子有個嚴格的父母。
每當看到路上有孩子在享受雪糕的美味時,苒苒媽媽總是會拉着女兒馬上離開,并且告訴苒苒:“雪糕吃了拉肚子,不是好東西。”
雖然苒苒已經是個小學生了,但是苒苒的媽媽從來都沒有給自己的女兒買過一次雪糕。即便是苒苒苦苦哀求,媽媽也從不答應。
苒苒媽媽之所以不允許孩子吃雪糕,是因為她本身的腸胃比較虛弱,一吃冰的食物,就會拉肚子。
為了不讓女兒的腸胃受到損傷,和自己一樣受罪,雪糕以及各種冷飲,都在苒苒不能吃的食物列表中。
雖然說被自己的媽媽“明令”禁止吃雪糕,苒苒還是抑制不住自己對雪糕的渴望。有一次,苒苒偷買雪糕吃剛巧被媽媽發現了,在媽媽的威嚴之下,隻好極不情願地扔掉了扔下的雪糕。
第一次的“偷吃雪糕”計劃就這樣半途失敗了,但是苒苒還是嘗到了雪糕的美味,這種滋味讓她欲罷不能。
像苒苒媽媽這樣的父母其實并不少,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有着嚴格的要求,屬于“精緻養娃”類型的父母。
有些孩子從小不僅不被允許吃雪糕,各種冷飲、垃圾食品都不被允許。他們的父母認為雪糕以及其他垃圾食品,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有害的,孩子能不吃則不吃。
和這些對孩子高要求的父母相比較,有些父母則顯得非常“佛系”。他們對孩子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隻要孩子喜歡,任何食物他們都想給孩子嘗試嘗試。
這兩類父母,哪種父母更好?
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拿允許孩子吃雪糕的父母,和禁止孩子吃雪糕的父母對比,看看他們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從小能吃雪糕的孩子,與不被允許吃雪糕的孩子,在這三方面差距很明顯
※孩子的自律性
很多父母以為從小不允許孩子吃雪糕,孩子這一輩子就會和雪糕“絕緣”,養成不吃雪糕的自律性。
但其實孩子并不是機器人,不能一味地接受父母給的指令,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欲望。
一個從小不被允許吃雪糕的孩子,到了脫離父母,自己獨立生活的時候,非但做不到自律,還會對雪糕産生一種“補償心理”。這種“補償心理”表現為他可能會更加瘋狂地吃雪糕,以補償自己童年的缺失。
我有個同事非常喜愛吃糖果,每次包裡都會塞滿各式各樣的糖果,别人問她為什麼這麼喜歡糖果,她的回答讓大家震驚不已。
原來這名同事從小父母就不準她吃糖果,每次親戚鄰居給她的糖果,都會被她的爸爸媽媽沒收。
因此,這名同事在自己能賺錢養活自己的時候,對糖果産生了一種迷戀,每天都要吃幾顆糖果,心裡才舒服。
這名同事的心理,就是由童年欲望不被滿足所導緻的對糖果的一種“補償心理”。這種心理,其實并不健康,也會讓孩子變得不自律。
※孩子的自主選擇的能力
如果父母們對孩子有着各種各樣條條框框的要求,不準孩子吃這個,不準孩子吃那個,這對于孩子自主選擇能力的培養也是不利的。
在孩子安全的範圍内,父母們适當地放手,孩子才能成長得更好。
就像吃雪糕,父母們完全可以适當滿足孩子的渴望,給孩子的童年增添些色彩。嘗試多了,認識多了之後,孩子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選擇。
※孩子的社交能力
如果父母對于孩子要求過于嚴格,比如不允許孩子吃零食、吃雪糕,會對孩子的社交能力産生一定的影響。
孩子們聚在一起,很多時候都會互相分享零食。像雪糕之類的零食,可以說是孩子們之間友情的天然的“粘合劑”。
在炎熱的天氣裡,幾個孩子聚在一起吃雪糕,你一口我一口的景象,是很多人關于童年的記憶。
再者就是,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也會讨論吃過什麼雪糕,都是怎麼樣的形狀、口味等等,也是孩子們交流的話題。
如果爸爸媽媽們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剝奪了孩子吃雪糕的權利,那麼孩子可能會被玩伴們視為“異類”,慢慢地會被孤立。
因此,父母們不要用“為孩子好”的理由,禁止孩子吃雪糕。隻要孩子不吃過量,雪糕同樣能成為他們童年美好的回憶。
寫在最後
雪糕其實并沒有很多焦慮的父母所想得那麼“可怕”,隻要孩子的身體允許,父母們完全可以讓孩子适量地吃一些雪糕。
父母們請不要用“為了孩子好”的理由,讓孩子的童年充滿遺憾。因為孩子的童年隻有一次,是極其珍貴的。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