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眼見為實,但很多時候,不一定。
有極少數人,先看了某媒體的評測,R7-5800X和i9-10900K可以打平(多核稍輸單核勝出),再看站長的天梯圖,低了一截,立刻跳出來罵街,什麼I吹A黑......本來,電腦性能探索屬于科研範疇,有必要絞盡腦汁東拼西湊極盡貶低之能事麼?
無知并不可憐,我們每個人,剛出生時的知識水平都是零,都是不斷努力學習才能逐步提高,而可憐的是,用污言穢語主動暴露了自己的無知。
此文借V6.3版發布告訴大家,電腦的評測,有時候“眼見并不為實”。
正文
CPU天梯圖第一次迎來雙升級——桌面版和移動版都同步升級到V6.3,優化了綜合性能值算法。
作優化并不是“腦門一拍”,或者“靈機一動”,其基礎是進行了更多的研究,對于移動版,更加重視“同機型同模具”下的數據表現。
我們看到是一張靜态的圖片。但是,CPU的性能實際上是“動态的”,不僅體現在CPU頻率的變化,還有在不同應用、不同環境的差異。
性能排序的最大難點就在于“動态性能靜态化”。
移動版解讀
1、這不是上古卷圖
有不少人隻瞄了一眼高端i7-10700K,沒有i9-10900K、R7-5800X,認定這張圖“太古老”。
圖中間有兩行是桌面型号,是用于和移動版對比的。既然是學校運動會,沒必要把奧運冠軍、世界冠軍搬來秀肌肉。
2、功耗不同性能會有較大差異
同款的移動處理器在不同的機型中,其性能可以相差30%甚至更多。以i7-1065G7為例,25W比15W的版本,遊戲性能将提高26%~42%。但是,标注功耗也非解決之道,因為實際銷售中找不到這個值,消費者無從參考。
目前的排序,可以認為是某型号“應該具備的性能”。
3、增加了i5-10500H,這是遊戲本裡的一顆閃亮新星,其實質為i7-10750H的降頻版本。
簡單對比
i7-9750H:Coffee Lake核心,2.6~4.5GHz,支持DDR4-2666,睿頻2.0技術
i5-10500H:Comet Lake核心,2.5~4.5HGz,支持DDR4-2933,睿頻3.0技術。
Comet Lake比Coffee Lake還有少許優化,加之内存和睿頻技術提升,綜合性能比i7-9750H更高。
桌面版解讀
1、這是一張綜合性能排序圖,多核性能占大部分權重。
在高端型号裡,站長重點研究了i5-10400F、i7-10700F、R5-3600、R5-3600X、R5-5600X等型号。銳龍5000系列由于IPC提升幅度較大,在綜合性能上,六核的5600X幾乎和對手八核相當。
2、R7-5800X和i9-10900K的排序
某媒體的評測顯示,R7-5800X和i9-10900K可以打平(多核稍低,單核勝出),這評測本身沒問題,那為什麼極速空間天梯圖沒這麼排序呢?
有三個原因——
其一、其中不少軟件本身跑分就有偏差(天生缺陷)
例如:CPU-Z,這個大家可以自己做實驗,每次跑的分值往往有偏差,有時可以達到3%
其二、所用的多款測試軟件較老,對超過8核優化不足,導緻多核分數不準。(眼見不為實)
例如:wPRIME、Fritz Chess Benchmark、7-zip、3DMARK FS都是如此。
換成在現實生活中是這樣——某天,你打算賣一頭260KG的肥豬給餐館,經理拿出一台體重秤,顯示200KG,這秤經過檢驗沒問題,于是經理指天發誓說這頭豬隻有200斤KG,眼見為實,你賣還是不賣?
(這秤最大值就隻有200KG)
其三、統計方法是把這些成績作簡單平均(算法粗糙)
其中第二項是導緻偏差的主因,三項疊加,就會出現誤判。
要科學衡量不同處理器的差異,首先得選出哪些測試軟件對多核優化良好,哪些軟件的每次偏差較小,然後才是賦予多少權重,才能讓最後的“綜合性能值”,既能體現“極高負載下”的差異,又能盡量和實際表現相匹配.....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站長對此進行了長期研究,不敢說這張圖是“最好的”,至少能說,在硬件性能研究中投入的時間和汗水,是最多的人之一。
結束語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即使閉起嘴看起來像個傻瓜,也比開口讓人家确認你是傻瓜來得強。”
沒有長期的累積就随意發表結論,沒有科學研究作為根基就去诋毀他人,何況這個“他人”還是世界科技巨人AMD,站長不就是那個傻瓜麼?
同理,不在此行,不要簡單地以“看了評測”就大放厥詞,因為很多時候,眼見真不為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