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科學家進空間站

科學家進空間站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8 20:04:12

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有什麼區别?航天員在天上最多可以待多少天?新研制的長征火箭有多粗?9月6日下午,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推出的“2022年北京‘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走進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88歲的張厚英與孩子們分享了《空間站與航天員》的奧秘。當日,該校主校區80名3-6年級的學生參與現場互動,三個校區1-6年級的2000多名師生收看同步直播。

張厚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術秘書、高技術局局長,高能物理所常務副所長,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和空間總體部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指揮,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終身榮譽理事。獲載人航天工程特殊貢獻獎及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稱号,多次榮獲國家、中國科學院、部隊頒發的科技進步獎,2019年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紀念章,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我們建設空間站的目的是什麼?願不願意做一個航天員?要愛科學,知道為科學去奮鬥。”張厚英認為,進行職業啟蒙,是科普工作非常重要的意義。

科學家進空間站(88歲老科學家對話呼家樓中心小學學生)1

張厚英介紹科學研究的四大環境領域。新京報見習記者 羅豔 攝

“我們的載人航天晚了40年,但不是落後了40年”

宣講伊始,張厚英介紹了我國為什麼要發展載人航天工程、科學研究的四大環境領域,指出第四環境領域——太空的研究有利于揚國威、軍威,建空間站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在空間科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提升國際地位。

“美國有哈勃望遠鏡。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們将來也要做一個天文望遠鏡放到太空,去探測宇宙的奧秘。”張厚英告訴同學們,空間環境、對地遙感、大氣遙感、空間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研究、微重力流體物理研究、空間應用和生産開發等都是航天工程的研究内容,他用圖片展示了國際空間站與和平号空間站的情況,也指出充滿競争力的國際形勢,勉勵同學們好好學習。

随後,張厚英講解了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計劃,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的區别,我國建立空間站的技術難點。他解釋說,空間實驗室是短期有人照料,可更換實驗設備、增添推進劑、維護生保系統設備,一般壽命2-3年;空間站則是長期有人照料、從事科學實驗和維護空間站、建立再生生保系統,一般壽命10-15年。

張厚英還展示了5米粗的長征5号火箭、長征系列火箭、“冰箭”圖片,解釋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運貨飛船的位置和作用。此外,他分享了由天宮一号拍攝的上海浦東機場、台灣桃園機場、北京中軸線、北京奧運村的照片,“這都是從400千米高的上空拍的,清楚吧?”“哇!”在場學生發出驚歎聲,後排一位男生高聲說:“連飛機跑道都照得清楚!”

“我們知道,全世界能實現載人航天的隻有俄羅斯、美國和中國三個國家,但是第一次上天的時間,有人說我們落後了40年。”張厚英并不認可這種說法,他表示,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不單上了太空,還繞地球14圈、飛行了21個小時,“我們技術含量更高,所以是晚了40年,而不是落後。”

張厚英用“飛天第一人”——萬戶的故事啟發大家,做科學研究工作,絕不因為可能失敗而不為。

現場送出兩枚中國科學院院徽,獎勵同學們敢于回答和想象

“那麼你們說張爺爺能不能做航天員?”面對這一問題,同學們紛紛回答“能”,張厚英笑道:“你們很客氣,我不能。”

他以自身1米9的身高為對比,就航天員的身高、體重要求做出說明,并告知同學們,航天員還要在心理素質、科學頭腦、動手能力、表達能力、身體素質、健康體魄、愛國情懷等方面均表現突出。

太空生活是怎樣的?張厚英用大量圖片呈現了航天員如何換衣服、搬東西、吃飯、喝水、洗臉、刷牙、洗頭發、睡覺、上廁所……同學們目不轉睛地盯着屏幕,航天員姿勢各異的睡姿引得陣陣笑聲。他停留在一張航天員手提“箱子”的圖片上,告訴大家“箱子”即為“通風機”;他又将圖片換成夜裡未提“箱子”的航天員,問為什麼。

一名同學反應迅速:“因為現在是晚上,涼快。”“沒錯。”張厚英把他請上台,送出一枚中國科學院院徽以作紀念。另外一名答出“什麼是‘太空水’”的同學獲得了同樣的獎勵。“希望你們能超越我們,有思想,多考慮問題,這樣才能成為科學家。”

科學家進空間站(88歲老科學家對話呼家樓中心小學學生)2

張厚英送出中國科學院院徽。新京報見習記者 羅豔 攝

活動最後,張厚英展示了空間育種成果和兩張字條。字條來自他此前宣講會上的小聽衆,上面分别寫道:爺爺别急,問題沒解決沒事,有我們呢!爺爺,中國未來由我們撐起,放心吧!盡管我們可能不聰明,但我們愛我們的國家,我們會努力為她作出貢獻。

張厚英很感動,“希望大家知道空間站的作用和意義,對這方面感興趣,将來有志從事這一事業。”

分享結束後,五年級七班的陳谷雨告訴記者,張爺爺的分享為他揭開了航空航天的神秘面紗;五年級六班的呂天麟對航天員的艱苦訓練印象深刻,她表示自己也想像他們一樣,為祖國奉獻。

此次活動是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推出的“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系列活動之一。據悉,接下來主辦方還将邀請更多科學家走進中小學校園,與師生互動,啟發青少年創新思想,培育科技報國的遠大理想。

新京報見習記者 羅豔

編輯 缪晨霞 校對 付春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