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尚食》是今年上映的一部古裝宮廷美食劇,至于這部劇是不是古偶劇,筆者不予置評。但是劇中虛構了一個化名遊一帆,實際卻是漢王朱高煦次子的人物:朱瞻禮。這個就有些搞笑了。
朱元璋為第四子朱棣一脈的子孫制定了二十個字的世輩:“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漢王朱高煦是朱棣次子,高字輩。他的兒子作為朱棣的孫子,自然是瞻字輩沒錯。但是明代皇室除了字輩以外,名字中的最後一個字要遵循“火土金水木”這樣五行相生的規律。換句話說,所有瞻字輩的朱家子孫,名字中的最後一個字都要帶土。這個朱瞻禮的禮字,和土屬性有任何關系嗎?
但是你要說編劇沒讀過曆史呢,他看上去又讀過。因為發生在朱瞻禮身上的故事,确實在曆史上有一個對應的原型可以參考,他就是朱高煦的次子朱瞻圻。
朱瞻禮劇照
朱瞻圻:一個棄子的悲慘命運據某百科資料顯示,朱瞻圻生于公元1404年,即永樂二年,是漢王朱高煦嫡次子。這條信息,怎麼看都有問題。
無論是《明史》還是《明太宗實錄》,抑或是其他明代史料如《弇山堂别集》、《國朝獻征錄》、《名山藏》等等,都沒有提到朱瞻圻的出生年月,不知某百科是從哪裡查的資料。
在電視劇中,遊一帆,或者說朱瞻禮,是漢王朱高煦的私生子,換句話說他是一個庶子。那麼正史之中的朱瞻圻究竟是嫡子還是庶子呢?
漢王的老爹朱棣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受封燕王,封國北平。和生育能力驚人,擁有24個成年兒子的大明開國太祖朱元璋相比,朱棣在這方面簡直弱爆了,總共也隻有3個成年兒子。長子朱高熾,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封燕世子。次子即朱高煦封高陽郡王,第三子朱高燧洪武年間封号不詳。
朱棣一家全家福
在冊封燕世子的同時,兵馬指揮張麟之女張氏也被封為燕世子妃,這一年朱高熾18歲。按照這個年齡推算,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的時候朱高煦也已經年滿18歲,按理朝廷會冊封一位高陽王妃,然而史書中卻并沒有記錄。《明太祖實錄》最終稿成書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此時漢王剛剛被貶黜到山東樂安州居住,按理也不至于删除他在洪武年間的記錄。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三月,高陽王朱高煦和大哥燕世子朱高熾,在驸馬都尉永春侯王甯和隆平侯張信的陪伴下,從北京來到京師南京。四月初四日,世子朱高熾被冊為皇太子,高陽王朱高煦則進封漢王,高陽王妃韋氏進封漢王妃。
朱高煦的長子名叫朱瞻壑,他應該就是漢王妃所生的嫡長子。理由很直接,因為朱瞻壑被封為了漢世子。《皇明祖訓》寫得明明白白,隻有親王嫡長子才能被封為王世子。換句話說,如果朱瞻圻是嫡次子,那麼他的生母必然也是漢王妃韋氏。
漢王妃劇照
而在史書之中,朱瞻圻的生母死在了生父朱高煦的手上。如果他是嫡子,那麼漢王妃之死無論如何不應該史書被遺漏。何況日後漢王因為謀反被潑了無數的髒水,但其中并沒有哪一條指控他擅殺王妃。據此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合理的反推,朱瞻圻并非韋氏之子,而是庶出。這一點《尚食》中将他描寫為漢王的私生子,倒也不能說不合理。
先是,瞻圻怨父殺其母,屢發父過惡。成祖曰:“爾父子何忍也!”—《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朱瞻圻和長兄朱瞻壑一起在南京漢王府舉行了冠禮。按理冠禮是古代男子的成年禮,除了代表你已經可以成婚以外,也意味着你必須承擔起更多成年人的責任。另外提一句,如今的南京總統府,其前身就是漢王府。
然而明代宗室的冠禮年齡有時候是個謎,因為朱瞻圻的成婚時間是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八月,對象是中兵馬指揮王孜之女王氏。也就是說他在永樂九年大概率沒有成年,可能是朱瞻壑行冠禮的時候将他順帶捎上了。
朱棣與徐皇後劇照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漢王護送仁孝皇後的梓宮,由南京出發前往北京安葬。仁孝皇後即開國第一武臣、中山武甯王徐達長女,跟着朱棣由燕王妃一步步成為皇後。徐皇後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去世,朱棣一直沒有在南京為她尋找墓地,打的就是遷都北京的念頭。本次漢王前往北京,随行的除了世子朱瞻壑以外,還有朱瞻圻。
朱高煦出發之後不久,朱棣就于當年二月巡狩北京,父子祖孫在北京的相聚時間有大半年之久。然而對于漢王來說,南京才是根本重地,老是待在北京未免耽誤他的奪嫡大計。所以他不顧老爹的苦苦挽留,毅然決然地帶着兩個兒子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正月返回南京,此舉也在父子之間留下了一道裂痕。
嘗侍上(注:即指朱棣)在北京,時其世子瞻壑及次子瞻圻皆在。高煦屢辭還南京,上留之不從。上欲留瞻壑亦不從,上覺其有異志。—《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二十六日,朱棣離開南京前往北京巡狩。和以往不同,這次去了北京以後,朱老四就沒打算再回南京。所以說在此之前,還得解決一個心腹大患。三月二十日,漢王朱高煦被打發去了山東樂安州。
漢王劇照
漢王的奪嫡野心早就寫在了腦門上,朱棣一直容忍他到今天才去就藩,已經算很對不起皇太子朱高熾以及皇太孫朱瞻基了。好在這次朱老四革去了漢王左右二護衛,又把他安排在城池低矮、無險可守的樂安州,為日後朱瞻基平定漢王之亂埋下了伏筆。
又曰:“今可寘之何地耶?既不肯往青州,決不可複留于京師。雖畿内之地亦不可容。吾今強狥汝意,不去其爵,處之近畿之地。一旦有變,可朝發而夕擒也。”于是有樂安之命。—《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六》
漢王到了樂安州以後并不安分,史稱他“深懷怨望,異謀益急”。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八月,漢世子朱瞻壑去世。祖父朱棣為他辍視朝三日,賜谥曰懿莊,給了一個此兒循良的評價。懿莊世子去世後,朱瞻圻就成了漢王諸子中的老大,他也被父王委以重用,讓他時時前往北京打探消息。
朱瞻圻劇照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初二日,兩個神秘人物匆匆進入大内求見監國太子朱高熾。這兩個人一個是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楊榮,另一個是禦馬監少監海壽,他們七月十九日從雙筆峰出發,星夜兼程十三天這才趕回北京,給朱高熾帶來了一個宛如晴天霹靂般的消息:永樂皇帝已經于七月十八日在榆木川駕崩。
作為一個監國多年,富有政治經驗的太子,朱高熾在短暫的悲痛過後,立刻意識到眼前的形勢極其棘手。永樂皇帝在北征班師途中晏駕,意味着自己這個皇太子暫時還無法合理合法登基。倘若漢王指責自己“矯诏繼位”,甚至将大行皇帝的死因和自己聯系起來怎麼辦?
為了争取主動權,朱高熾接連做了幾手布置。其一讓皇太孫朱瞻基帶着朱棣欽賜的東宮圖書,趕往開平接手行營軍務。其二讓甯陽侯陳懋和陽武侯薛祿率領精銳騎兵兼程趕回北京,手中有兵才能心中不慌。其三讓最忠心于自己的妹夫沐昕出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同時命太監王貴率領下西洋官兵緊急趕赴南京協助守衛。
這幾條措施,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針對的對象就是漢王朱高煦。而此時身在北京城内的朱瞻圻也沒有閑着,朝廷的任何措施都被他打探得清清楚楚,然後暗中派人趕赴山東向朱高煦彙報,甚至于一晝夜之間發出的消息有六七道之多。
朱高熾劇照
朱瞻圻的所作所為,他的大伯朱高熾看在眼裡,卻一直隐忍不發,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即位。八月初十日大行皇帝龍轝抵達大内,更重要的是皇太孫将北征大軍主力給帶了回來,這就給朱高熾吃了一顆定心丸。
八月十五日,皇太子朱高熾身着孝服到朱棣幾筵前祗告完畢後,随即換上衮冕服到紫禁城奉天門即位。直到登基大典順利舉行之後,新天子才于八月二十三日召漢王赴京。對于漢王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自己若是去了北京,自然是龍困淺灘的狀态,無異于任人魚肉。但自己若是不去,根據朱瞻圻傳來的情報:“廷議旦夕發兵取樂安”,朝廷大軍立刻就會發兵攻打樂安州。
最終朱高煦不得不在九月十二日來到北京參見新天子,但是誰都沒有想到他為了保全自己,竟然主動就把兒子朱瞻圻給賣了。朱高熾看到弟弟交上來的朝廷情報,内心很滿意,把侄子朱瞻圻叫過來大罵一通,随即将他廢為庶人,打發去鳳陽守皇陵。
至是,悉上瞻圻前所遣報朝廷事數十紙,有妄言朝廷議發兵攻取樂安城等事。仁宗皇帝召瞻圻示之曰:“汝尚憑虛離間吾兄弟,況他人乎?”高煦言:“我其父也,尚于大行前谮毀我。況陛下乎?其罪當誅。”仁宗曰:“稚子不足誅。”即日命往鳳陽守皇陵。—《明宣宗實錄卷二十》
鳳陽明皇陵
據《明仁宗實錄》的記載,朱瞻圻去鳳陽這件事,發生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二月。這個時間點,筆者以為是有疑問的。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漢王其餘諸子分别被封為漢世子和郡王,朱瞻圻之所以沒有受封,自然是他已經被貶去了鳳陽。當然也不排除仁宗讓中都留守司分兵防護朱瞻圻這件事,确實發生在洪熙元年二月,但通過史官一支筆的聯系,就不會讓人産生仁宗一即位就對弟弟咄咄逼人這樣政治不正确的聯想。
結語: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漢王還是在樂安州舉兵造反。此時仁宗已經駕崩,繼位的宣宗朱瞻基禦駕親征,非常輕松地就把二叔給擒回了北京。根據史書的記載,漢王一家被安置于紫禁城西安門内。對于他們這一家子的結局,《明實錄》避而不談,《明史》給出的信息是“高煦及諸子相繼皆死”。《國朝獻征錄》則認為漢王是被宣宗用銅缸活活烤死。
那麼問題來了,此時已經在鳳陽被關押了兩年的朱瞻圻呢?他是被繼續留在皇陵,還是也被押去了北京?若是去了北京,自然和父王一起難逃一死。若是還在皇陵,說不定還能逃過一劫。隻是被親生父親出賣的痛,不知朱瞻圻最終能否釋懷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