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因沁水之源頭得名。北魏孝莊帝(元子攸)建義元年,(公年528年)始置沁源縣。縣域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東連沁縣,南接屯留、安澤縣,西鄰霍州市、古縣、靈石縣,北靠介休市、平遙縣。
沁源縣面積2556平方公裡,人口16萬,是長治面積最大的一個縣,基本相當于長治市潞州區、潞城區、上黨區、屯留區四區面積之和了,人口數量也和平順、黎城一樣處于末位。境内山地、丘陵為主,占總面積的95.7%,而河谷、腹地僅占4.3%。海拔最高2523米,最低939米,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
沁源距離山西省會太原217公裡,距離長治市區137公裡,是晉中、晉南、晉東南的交界處。地理偏避、交通不堪發達,通車公路裡程938.48公裡。與晉城市财政收入最少的陵川縣1643.8公裡相比,沁源通車公路裡程隻有陵川的三分之二,而2018年沁源财政收入是30.43億元,而陵川隻有3.13億元。事實也确實如此,沁源境内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國道通過,更沒有鐵路越境,隻有四條省縣幹支公路穿越縣境。
公路建設的滞後嚴重阻礙了這個原煤年産量1754.7萬噸優質焦煤重點産煤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原煤單純依靠公路外運,就意味着平均每天兩千多輛拉煤大車往返奔波在這些普通的省道上,對于地處太嶽山主脈的山區沁源來說,也就意味着某些險要路段堵車是常态。
地處山區交通相對閉塞,使沁源物流成本加大。長治到太原三百公裡的路途也不過兩個半小時多,而長治到沁源一百公裡的距離竟然将近三個多小時。交通不便制約的文旅更進一步的發展,看着鄰近的平遙、綿山的遊人如織,縱有千般美景也自歎不如。也導緻外來投資有限,隻能依靠能源産業發展縣域經濟。
沁源境内河流分屬汾河和沁河兩大水系,都屬于黃河支流,而沁河是山西唯一沒有被污染的原生态河流。這裡森林覆蓋率56.7%,林地綠化率達到70.7%,植被覆蓋率90%.擁有220萬畝森林,其中7.2%屬于天然林;連片草場72萬畝;天然牧坡113萬畝。可以說境内“空谷風生草自香”,生态環境優美,春夏草木蓊郁,蒼翠欲滴。
這裡是中國油松之鄉,油松遍布全境。“中國油松之王——九杆旗”位于沁源縣靈空山鎮靈空山風景區的須眉山頂,這株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千年油松的主幹派生出九根筆直的支幹,樹高50餘米,主幹直徑1.6米,樹冠冠幅70餘米,遠看如同九面迎風招展的旗幟,是中國油松中最壯觀最奇特的巨松,一年四季碧綠蒼翠,層次分明。這也是中華曆史上的五嶽五鎮-中鎮太嶽山松濤奇觀之一。
縣境内樹木衆多、植被遍地,森林防火曆來是這個山區縣的重中之重,尤其在地理上背靠介休綿山和連接霍山,作為太嶽山林區連片區域的部分,牽一發而動全局,這也是329森林大火發生後,國家為何要從内蒙、吉林、甘肅調動專業的森林消防千裡馳援的原因,把災害控制在最小範圍,把威脅人民生命财産的因素降到最低。
天災加人禍讓沁源這個綠色山區遭受火魔肆虐。從去年冬季降雪之後,一春至今無雨,春季多風,天幹物燥,任何一個小錯都将釀大禍,導緻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心血付于一炬。
自古水火無情,人有情。于是,我們看到了專業的森林消防千裡馳援;看到了武警、解放軍官兵奔赴火線;也看到了煤礦工人一線待命。6000人的滅火隊伍齊聚火場。各路人員全天候連續作戰參與滅火,打通防火通道,人、物、機械輪番推進,進一步遏制火場蔓延、逐步撲滅餘火。
外界關注着山區火勢,但火區各路滅火英雄的安危更牽動更多的人們。英雄們,保重,安全第一!樹,可以再種,但生命更重要。無論怎麼,上黨人民都心懷感激!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那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汲取教訓,防火每刻都不放松。既要青山綠樹,更要安全與平安,珍惜這來自不易的綠色。
也許,對于這座七十多年前不曾屈服于日寇鐵蹄圍困的英雄之城的人民來說,未來會讓山更綠,讓那花坡山花更燦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