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辭上》說:“《易》有聖人之道者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蔔筮者尚其占。”占謂占蔔,運用象數理之思維模式以一定的操作方法與程序預測自然、社會、人事變化之吉兇。
《資治通鑒·梁紀十六》載:東魏讨侯景,“景複乞兵于西魏,丞相宇文泰使同軌防主韋法保及都督賀蘭願德等将兵助之。大行台左丞藍田王(元)悅言于泰曰:‘侯景之于高歡,始敦鄉黨之情,終定君臣之契,任居上将,位重台司;今歡始死,景遽外叛,蓋所圖甚大,終不為人下故也。且彼能背德于高氏,豈肯盡節于朝廷!今益之以勢,援之以兵,竊恐朝廷贻笑将來也。’泰乃召景入朝。景果辭不入朝。”
又,“(太清元年)夏,四月,壬申,(高)澄入朝于邺。東魏主與之宴,澄起舞,識者知其不終。”
若元悅,觀侯景之往行,知此人必不朝魏;而“識者”于高澄之忘形,“知其不終”,後高澄果為膳奴蘭京所殺。此皆觀往而知來者。
聖人觀象設卦以為《易》,其吉兇悔吝皆依于象,有其象則有其吉兇。此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其形容”“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得之,乃人生大智慧!
“高歡始死,侯景遽叛”“東魏主與之宴,高澄起舞”都是象,元悅與“識者”觀其象而知将來,未蔔先知。
《周易·系辭傳下》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适。”又曰:“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周易》講的是人生法則,“不可遠”,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卦中,不知而已。但是“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适”,把握一個“變”字,“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則《周易》所謂“元亨利貞”“無咎”“無不利”。
《資治通鑒·梁紀十六》載:高歡死後,侯景據河南叛,歸西魏。又上表梁武帝蕭衍。蕭衍接納了侯景,以侯景為大将軍,封河南王。“平西咨議參軍周弘正,善占候,前此謂人曰:‘國家數年後當有兵起。’及聞納景,曰:‘亂階在此矣!’”後果有侯景之亂,蕭梁也從此走向末路。
周弘正何以知“國家數年後當有兵起”?蓋觀梁興四十餘年之象:“宿将已盡”“境内無事,公卿在位及闾裡士大夫罕見兵甲”,而蕭衍“優假士人太過,牧守多侵漁百姓,使者幹擾郡縣。又好親任小人,頗複苛察。多造塔廟,公私費損。江南久安,風俗奢靡”,及聞蕭衍收納侯景,知“亂階在此矣”。
《周易》之理在。讀其書,悟其理,遵其道,行其事,不蔔而自能通達,《周易》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孔子說:“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履信思順,人生處處是通衢,何以用蔔?故知《易》者不蔔。
孔子說:“德行亡者,神靈之趨;智謀遠者,蔔筮之繁。”(《周易·帛書·要》)
以《周易》占蔔,因偶然之爻成偶然之卦,遽斷人生未來之吉兇,進退行藏之取舍,我曾不信!然而用之者也時常有驗。有驗者,偶然乎?必然乎?蓋偶然之中有必然。
《易》以決疑。有疑而問《易》,《易》以象告。觀其象而玩其辭,通神者遂知将來。《系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蔔筮之學,蓋本于天人感應。然“寂然無思”之《周易》果能與蔔問者感而相應嗎?答案是肯定的。
《易》與蔔者問者之間蓋有神存焉,識照淺則不能通。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不是随便挂個招牌,畫張太極八卦,就能通神;更非拎個馬紮,坐在路邊,擺個地攤兒者所能知。若知,也就不會在路邊飽受風寒之苦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