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有什麼特色的藝術樣式?唱腔分類京劇主要分為“西皮”與“二黃”兩大類,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京劇有什麼特色的藝術樣式?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唱腔分類
京劇主要分為“西皮”與“二黃”兩大類。
常見劇目中,有《四郎探母》,楊延輝唱的“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導闆”,鐵鏡公主唱的“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導闆”。西皮導闆用來起頭大量的唱段,比較常用。諸如此類的還有該劇中楊宗保唱的“楊宗保在馬上傳将令”是小生的西皮導闆,《鍘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是淨行的西皮導闆,《打龍袍》中國太唱的“龍駒鳳辇進皇城”則是老旦的西皮導闆。西皮導闆種類雖然繁多,可過門基本類似,隻要聽熟了過門就知道演員要開唱什麼闆式了。如果同一出戲中導闆太多,琴師會多用不同的花過門伴奏,以免産生聽覺疲勞。
悶簾導闆與一般導闆的唱法基本一緻,但是在演員沒有上場的情況下先在幕後唱的,如《消遙津》中的劉協(漢獻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就是悶簾導闆,唱完後人物才出場。但這是二黃導闆,不是西皮導闆。
行當分類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别、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态度不同而異。
行當劃分由來已久,對京劇劃分行當影響最大的,當數漢劇。漢劇共分為10種行當: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劇裡邊的生行;淨與京劇裡的淨是一樣的,指的是花臉;旦就是京劇裡的旦,指的是女角色;貼,是貼旦的簡稱,京劇在早期劃分行當,也包括貼旦在内,指的是比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稱二旦,例如京劇《紅娘》裡扮演莺莺小姐的,就是貼旦。夫,扮演車夫、轎夫、馬童、衙役一類角色。總的說來,漢劇的這十種行當,劃分得比較細緻,為京劇劃分行當,打下了基礎。
京劇後來劃分為生、旦、淨、醜四大類型,但每個大類之中,又包含若幹小類,所以實際上是把漢劇十種行當都包括在内了。不僅包括在内,而且更為細密嚴謹。唯一不同的是漢劇雖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當是末,而不是生。發展到京劇,生行就成為主要行當。
生
除了花臉以及醜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須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内部又分為正旦(青衣)、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
淨
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犷。“淨”又分為以唱功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功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
醜
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分為文醜與武醜。
表現手法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淨)。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隻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征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京劇臉譜
分類
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兇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
色畫方法
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隻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