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江蘇大地,五谷蕃熟,穰穰滿家,這是辛苦耕耘許久的農民們最為歡樂喜悅的時刻,腰間的荷包也随之越來越鼓。房前屋後的歡笑聲記錄着魚米之鄉蒸蒸日上的生活故事,那是從心底噴薄而出的幸福之音。融媒體新聞行動《行走新時代魚米之鄉》系列綜述今聚焦:《春華秋實 歲稔時康》。特色産業引領鄉村振興
奏響“緻富曲”
金秋時節,蟹肥菊黃,五谷豐稔。
蟹塘中,村民張勇正忙得起勁兒,捕撈網一撒,揮舞着大鉗子的螃蟹們就被框到網中。張勇是土生土長的淮安市洪澤區西順河鎮張福河村人。因為村裡絕大部分地方都是水面和灘塗,所以大家世代都靠捕撈生活。
1999年,村裡開始轉型發展螃蟹養殖,張勇成了第一批上岸養蟹的人,螃蟹養得膏肥油黃。
現而今,張勇養殖的螃蟹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銷售,全家人受益。“天氣、市場價格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收益,去年純收入大概100萬左右。我家弟弟在水産批發市場,中秋節前後,他每天對全國各地發貨都在5000~1萬件以上。”
現代農業發展為農民增收夯實“地基”,特色産業集群為鄉村振興立起“頂梁柱”。而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模式新業态則是賦能加持,鄉村特色産業蒸蒸日上,農民口袋鼓鼓囊囊。
“哈喽!直播間的小夥伴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來到佳富村的直播間,我們今天的直播間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佳富村的黃桃……”1997年出生的鹽城鹽都區大岡鎮佳富村黨總支副書記董惜楊,正在直播帶貨。
桃果産業,正是佳富村口袋充盈的“密鑰”。從剪枝施肥到采摘運輸,果園串起的産業鍊,實現年收益3000萬元,帶動50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近2萬元。
村民郭中龍笑着說,現在日子過得很滋潤,“田已經流轉給村裡了,現在我在錦繡果園幹活。土地流轉加上我的工資,一年總在4萬塊錢左右,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好!”
物阜民豐
繪就魚米之鄉新圖景
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提升産業附加值,讓農民增收“擲地有聲”。
國内首個六次産業園坐落在無錫萬馬村,探索着鄉村振興新模式。園區提升農業種植技術,打造了多個名牌農産品,譬如尚田草莓等有機果蔬,通過實施“互聯網 現代農業”行動,實現時鮮果蔬的直送、直銷,延伸農業産業鍊,再加上科技、人文、旅遊等元素的融入,讓這裡成為新鄉村勝景。
園區負責人曹熙忠說,為農民持續增收開辟了新的有效路徑,還吸引了10多個青年農民返鄉創業,“園區28個農場組建了農場聯盟,二産三産用好一産的農産品,品牌價值不斷凸顯,采購價格也是逐年提高,比市場上的價格要高20%以上,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産業興,口袋富,生活旺。每逢傍晚,白牆黑瓦處傳來的吳侬軟語吟唱,便是這個新發展面貌的最好展現。萬馬村黨總支書記趙志誠說,希望老百姓能夠生活在一個人人都羨慕的環境裡面,出門移步換景,盡是自然風光,也希望老百姓能夠共同富裕,享受鄉村振興的紅利,擁有獲得感。
鎮江丁莊村的葡萄、蘇州東林村的大米、揚州市合心村的黑莓……越來越多的鄉村寫下了自己的“緻富經”,走上了“康莊大道”。不止如此,江蘇的鄉村還有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文明鄉風生生不息。
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耿獻輝說,民康物阜心安樂,才是新時代的魚米之鄉,“因地制宜發掘區域特色資源,打造全産業鍊的鄉村特色産業集群,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經濟效益,優化和農民之間的利益連接機制,把更多的利潤内化在農村,帶動農民增收。這樣特色農業的發展就有了可持續的動力,使得每一個人各有所居、各得其所,在生産、生活、生态三生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終達到幸福的狀态。”
江蘇新聞廣播
記者 顧倩穎、沈楊、金晶、李秋雨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聯合省文明辦、省農業農村廳、省住建廳、省文旅廳共同主辦,省鄉村振興局、省農業科學院、省規劃設計集團、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合作承辦“行走新時代魚米之鄉”融媒體新聞行動!見證鄉村巨變 ,續寫奮鬥華章!特别支持:中國郵儲銀行江蘇省分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