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拙可愛”的長頸鹿
身高達6米的長頸鹿逃命起來,速度也并不慢,時速居然有57公裡。這種生性膽小的動物的天敵是獅子,但是它竟然也可以一腳踢死一頭獅子。
“吞石補鹽”的非洲象
肯尼亞艾爾剛山區的非洲象不但吃平常的植物,喝平常的水,而且還會啃石頭。不過他們并不是餓得暈了頭,而是為了補充鹽分。因為它們長久以來吃的植物中硝酸鈉的含量太少,特别是在幹旱季節裡,身軀龐大的非洲象會大量出汗和分泌唾液。
體内鹽分消耗比較大。所以在每年的幹旱季節裡,它們常常會定時成群結隊來到著名的肯塔姆山洞,先用象牙在洞壁上鑿下一塊塊岩石,然後用長鼻子卷起岩石,一口一口滿滿的吞下肚去。
“冷暖自知”響尾蛇
位于眼睛和鼻孔之間的“熱坑“,是響尾蛇的立體熱感受器。一層厚度隻有10—15微米的薄膜,降頰窩分為内外兩室,膜上密布神經末梢,這種器官使蛇能夠察覺到比自己熱和冷的物體存在,還能測知其方向和距離。當田鼠等溫血動物接近時,它們輻射出的紅外線就會被蛇的頰窩準确測出。
然後蛇就會跟蹤溫血動物輻射的紅外線接接獵物,準确無誤将其捕獲。即使是環境溫度隻有0.0018攝氏度的細微變化,響尾蛇也能感覺出來。定向追蹤的現代化武器——響尾蛇導彈,也正是受到這種啟發研制出來的。
“踢糞大王”黑犀牛
黑犀牛天性好鬥,視力極差,嗅覺在日常生活中擔任相當重要任務。犀牛常在其糞堆上搖晃着巨頭嗅來嗅去,偶爾會将角插入糞内。通常是将後腿伸直向後猛一踢,把糞堆踢散,這種動作他們打從孩提時就學會了。
對于這種猛踢糞便的習性,有種異想天開的解釋是,大象不喜歡看到和它們自己所拉出的糞堆一樣的糞堆,為了避免大象的嫉妒而起沖突,犀牛不得不把糞堆踢散開來。
另一種任性的解釋是,犀牛在拉完大便後脾氣很壞,經常于大便後打轉,在激怒的狀态下踢散糞堆。然而事實上,犀牛走路時始終将頭挨近地面,邊走邊嗅,實際是在嗅它的足迹。犀牛踢糞堆就是為了将糞便留在後腳上,走動時就定下了自己的路迹,标明了領地範圍,也可借此減少彼此間相互攻擊的行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