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吃蘋果把下巴吃掉的麼?打哈欠把下巴搞脫臼的你聽說過麼?
這并不是個笑話.。實際上,在臨床中,因為大笑或張大口吃蘋果等脫臼的事情經常會遇見。我自己在實習和後來工作中就遇見好幾個吃東西把下巴吃脫臼的,嘴巴閉不上還疼的厲害。在家自己沒辦法搞,隻能忍着疼跑來醫院挂急診。
那麼,為什麼下巴會脫臼呢?這個東西到底該怎麼辦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關于下巴脫臼的那些事兒。#真相來了#
如果你用手指按住耳朵前面,而後不停地做“張口”-“閉口”的動作,你一定能感受到裡面有個關節,随着你張口閉口在動,如下圖。
是的,這個就是“颞下颌關節”,也就是管我們張口閉口的關節。實際上,我們之所以能張嘴,就是因為下巴(下颌)往下運動的原因。
盡管颞下颌關節周圍包裹着強大的咬肌一般都比較穩定,但是很多人會因為先天或後天的一些因素,導緻那個關節的卡槽彼此之間不那麼匹配,有些人還會因為過多的咀嚼或外傷引起功能紊亂關節松弛等等,這個時候颞下颌關節就比較脆弱了。
如果此時,再過大的張口,比如張大嘴吃東西,打哈欠、大笑、唱歌、甚至激情接吻時。。。下巴就很容易掉下來,也就是颞下颌關節脫位,如下圖。
颞下颌關節脫位,往往是左右兩邊一起脫位,當然也有一側脫位另一側沒事的。
隻要這地方一脫位,患者立即就會出現明顯的疼痛不适,而且嘴巴閉不上了,患者内心往往會有較嚴重的恐慌。如果這個時候你用手去觸摸患者耳朵前面的關節,往往會發現有不正常的凹陷。由于無法閉口,患者往往說話說不清楚,而且會不停地流口水。一側脫位另一側沒有脫位的患者,嘴巴還可能歪向一側。
對于下巴脫臼的患者來說,優先應該去口腔科就診。因為這個問題其實屬于口腔颌面外科管,當然急診科也沒問題的。
确診脫臼一般不難,治療也就是用一些方法把脫位的颞下颌關節複位進去。但是,這東西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是那麼容易。颞下颌關節由于被強大的咬肌包裹,所以脫位後咬肌痙攣想複位起來往往比較困難。
醫生一般不會做全身麻醉,最多給個局部麻醉,實際上大多數不麻醉直接複位也能複位進去。隻是這個複位醫生往往需要特别小心,因為常用的複位方法需要醫生把手放入病人嘴裡,而把關節複位上的一瞬間,咬肌會迅速的把患者嘴巴閉上,醫生的手指頭往往就會很容易被咬到。我自己剛畢業那會兒沒有經驗,就被咬過一次。。。
關于複位的具體方法,這個過于專業,咱們就不多介紹了,主要說說咱們老百姓如果一時半會來不及去醫院,在家自己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複位呢?當然有
是的,盡管我們建議盡快前往醫院口腔颌面外科或急診科治療,但是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就醫方便的。當我們沒有辦法及時去醫院時,咱們老百姓有沒有什麼簡單有效又安全的辦法可以嘗試下呢?尤其是習慣性脫位的患者,有沒有辦法自己複位呢?
當然有!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兩個可以自己嘗試複位的辦法,簡單、安全且有效,您不妨學一下。
(1)咽反射法(催吐法)
當然,并不是真的讓我們吐出來,不要擔心。
具體辦法就是用幹淨的壓舌闆,沒有的話就找家裡幹淨的筷子,刺激嗓子眼後方讓我們有惡心想吐的感覺。一些患者會在惡心出現咽反射的時候,讓脫位的颞下颌關節自行複位。
這并不是什麼民間偏方,實際上國外都有相關報道[1]。之所以這樣可行,是因為咽反射動作想吐的動作,會讓下颌骨下降,從而使骨頭從卡住的槽裡拖出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辦法有可能讓患者真的吐出來,所以還是要小心。也可以試試另一種方法。
(2)咀嚼法
如上圖所示,找一個粗的鋼筆帽或者類似大小的圓柱形物體。把這東西放在脫位一側的上下颌磨牙之之間。讓脫位的患者輕輕向下咬住這個圓柱形的物體,而後用牙齒讓這個圓柱形物體在牙齒之間來回滾動,很快脫位的關節就能自行複位。如果是雙側脫位的話,可以先複位一側,而後把圓柱形物體放倒另一側去,繼續做同樣的動作即可。
同樣的,這也不是民間土方,而是經過确切驗證的有效方法。比如Gorchynski J醫生團隊[2]就對急診颞下颌關節脫位的患者使用了上面這種方法,結果31名下巴掉了的患者中,有30位用此方法成功複位,而且其中77%的患者是在不到1分鐘就複位成功的。可還行?
5、總結
(1)下巴脫臼還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張大嘴的時候;
(2)下巴脫臼要去挂口腔科或者急診科;
(3)如果一時半會沒法去醫院,可以現在嘗試用文章說的咽反射法或咀嚼法試試。個人更推薦咀嚼法。
#青雲計劃#
參考文獻1.Awang MN. A new approach to the reduction of acute dislocation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 report of three cases. 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87; 25:244.
2.Gorchynski J, Karabidian E, Sanchez M. The "syringe" technique: a hands-free approach for the reduction of acute nontraumatic temporomandibular dislocation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J Emerg Med 2014; 47:676.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