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電視劇或電影裡看見一些皇帝微服私訪探查民情,其實,古代的皇帝身居高位,總是很難有機會外出體察民情。但是,清朝的皇帝,就比較親力親為,他們往往會選擇通過南巡,來解決這個問題。
提起南巡,想必大家都會想到乾隆皇帝,曾經三下江南的事情。但是,乾隆皇帝南巡時,往往每次都聲勢浩大,其吃穿用度和儀仗,往往都消耗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而這,也是其為後人所诟病的一點。然而,與乾隆皇帝高調南巡所不同的是,康熙皇帝南巡基本上四次有三次都是微服私訪。
那麼,這位低調尋訪的康熙皇帝,為什麼要選擇南巡呢?他南巡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一下。
據記載,康熙南巡,每次随行不過300人,甚至,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搭帳篷住宿;而乾隆南巡的随從多達2500餘人,每人配單馬或雙馬,另外,還有400輛騾車、800匹駱駝,纖夫達3600人。據統計,乾隆6次南巡花費總計竟達2000萬兩,而康熙所用的錢财,卻不到乾隆的十分之一。
乾隆時期,雖說歐洲已經發生工業革命,但是,當時的歐洲也仍然是以農業、手工業經濟為主,所以,清朝可能在手工業的生産效率上等方面低于歐洲,但農業上絕對是世界第一,加之全國總人口約3億左右,全國财政年收入也有5000萬兩。而乾隆,竟花掉了1.2億人對财政的貢獻,堪稱史上豪華遊之最。
都知道,在水利設施落後的古代,人們隻能選擇傍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源,來種植糧食并飲用。而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看重黃河和長江,這兩條母親河的重要原因。但是,靠近河流雖然便利條件很多,卻相應的也會有許多潛在的隐患。所以,需要當朝統治者将治理河流,當作第一要務來處理。
治理黃河長江的任務,在明清時期被愈加重視,其中原因想必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其實,這與明成祖在北京建都,有着很大的關系。因為,當時北京周邊的土地相比南京等地較為貧瘠,所以,糧食産量也就比較低下。但是,成為明朝都城之後的北京,城内人口數量激增,所以,需要的糧食供應量也就多了。
當時,為了解決糧食缺口,統治者就決定重新啟用大運河和海運,将南方的糧食運到北京。這一方案的啟動,其實,也就決定了北方的朝廷和民生,都需要受制于南方的糧食産區。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從明清開始的統治者極為重視南方地區的原因。
明朝從中後期就開始漸漸顯露出衰敗的征兆,先是毫無節制地貪污腐敗問題,後來,則是層出不窮地農民起義。這一切,使得明朝的社稷已經處于岌岌可危的狀态,其統治者再也無力去治理和修繕黃河和長江河道。所以,泛濫的水災,使得南北方糧食産區的産量大大下降,嚴重危及京城衆多百姓的生存。
鑒于明朝的失敗經驗,清朝從開始決定在北京定都之後,就将糧食的安全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的問題去對待。但是,即使如此,因為許多的八旗貴族子弟進入了直隸地區,所以,這一地區的人口承載量再一次攀升,使得南方産區再次陷入無力供應北方糧食的尴尬局面。
在康熙繼位以後,清朝的局勢都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态。邊關雖無外族來犯,但是,長期困擾都城的水患問題,卻始終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要知道,古代的農業,雖然是主要靠天吃飯的情況,但是,統治者認為,也要盡可能的使用人力。當時,為了更好的治理黃河和長江水域,康熙帝曾命工部及内務府着重治理水務。但是,因為已經很久都沒治理過河流了,所以,很多大臣都對治水一竅不通。
雖然,下邊的人對治水不夠專業,但是,他們卻對朝廷發的治水經費依舊照收不誤。因此,治水也給了許多貪官污吏挪用經費的機會。而身為皇帝的康熙也漸漸察覺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決定微服私訪去調查這件事情。當然,高坐朝堂之上是很難調查清楚的,于是,康熙帝決定通過南巡的方式來解決。
史書上,對康熙南巡的記載隻有四次,但是,據很多學者的調查和研究,康熙真正南巡的次數,可能是記載的一倍之多。為千萬人所知的乾隆三下南巡,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炫耀和享受,所以,他在南巡時的花費大才高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而康熙帝,則主要是為了治理清朝積壓已久的水患及貪污問題,所以,其選擇了低調的微服私訪。可見,這兩者的南巡,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和意義。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康熙帝是一位為了百姓着想的好皇帝。當時的大臣陳廷敬,在這件事情上幫助了皇帝很多,并同時解決了朝廷的治水問題,所以,他也因此成為了一代名臣。
為了解決困擾朝廷和百姓已久的水患問題,康熙親自南下微服私訪。而這,也是他為什麼被後人稱為明君的重要原因。其雖居廟堂之高,卻時時刻刻牽挂着尚處在水深火熱中的窮苦大衆,考慮着國家和江山社稷的安危,這樣的皇帝,可謂是千年難遇。
雖然,康熙帝南巡并不如乾隆下江南那般家喻戶曉,但是,卻一直為後人所稱道。想必,康熙在南巡途中的所作所為,都被百姓看在了眼裡,所以,被稱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參考資料:
【《清聖祖實錄》、《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