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煙花和鞭炮聲明顯多了。一直以來,燃放煙花爆竹是過年這個喜慶氣氛裡最重要的一環,古人用鞭炮來驅除年獸,祈求來年人畜平安。現代人則在噼啪聲中寄托年味與對新一年的希望,煙花和鞭炮能夠讓中國人找回記憶裡褪色的年味。但另一方面,鞭炮也有很多弊端,噪音、火災、炸傷、污染,很多人也贊同禁止鞭炮,反對開禁。
就這一現狀,不妨給年俗一點時間,讓習俗自己去演化。實際上,習俗雖然強大,卻并非一成不變。隻要順應人的需求,順應經濟和社會的規律,習俗的改變遠比人們想象中來得容易。
當下,鞭炮給人們帶來了難得的“年味”,但中國人對污染、對風險的共識正在形成。幾年前社會輿論對PM2.5的反複讨論,沖擊、動搖着人們對鞭炮的态度,已經讓人心出現了變化,現在關于鞭炮的争論,其實已經從官方禁止,變為了民間自發的争論。
一個可以觀察到的現象就是,如今放鞭炮的明顯變少了。其實,這個趨勢早就出現了。早在20年前,除夕直到正月十五鞭炮聲綿延不絕,而現在則變為多集中于除夕之夜。
民俗的演進有一個觀察其曆程的視角——随着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現代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在娛樂市場上不斷進行競争,新民俗帶來的新年味正在潛移默化地形成。現在,冰雪運動逐漸走進老百姓的生活。春節去滑雪,成為一個正在形成的新民俗。
這個新民俗形成的原因,是因為經濟的發展,人們負擔得起更多的專業裝配,請得起專業的教練,也能負擔得起旅途的費用,私家車的普及也讓人們可以更方便地去到滑雪場。中國舉辦冬奧會則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興趣。
其實,滑雪的形成,某種意義上,正好是關于鞭炮的讨論的一個極好例子。
滑雪與鞭炮一樣,都是有風險的,相比一般的運動,滑雪的風險很高。上過熱搜的“雪道的盡頭是骨科”的梗,并非空穴來風。《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曾發表一篇論文,每1000例滑雪者在2018年、2019年兩個雪季的平均日損傷分别為4.53例和4.46例。更直觀的證據是,有保險公司還開發出滑雪險,這也印證了滑雪的風險高于一般運動。
但是,禁止滑雪顯然是不合理的,任何運動,乃至任何事都有風險。安全、健康從來都不是人的唯一需求,甚至也不是第一位的。那不過是人們自我安慰的一個小小假設,抽煙、喝酒、燃放鞭炮都嘲笑着這一假設。為了一些目的,人們願意承擔風險。滑雪的目的是娛樂,放鞭炮的目的是人心,它們看起來似乎都沒有客觀的必要,但無數人心所需,就是客觀的。所以,放鞭炮雖然有風險,但風險未必是否定的理由,還需看到風險背後的需求。各地因地施策是一個較好的選擇,大城市不妨繼續禁止,但在地廣人稀的農村就沒有太大的必要。
當下,出于對PM2.5的恐懼,出于環境保護意識,以及在多種新娛樂方式的競争之下,放鞭炮的習俗已經逐漸變弱了。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社會應該更加耐心一些,給習俗一些時間。
習俗的演變,是一條長河,浩蕩東流,但地勢高低不平,回流、漩渦,總是不時出現。有時候,習俗的回流,也是人心所系。如今,經曆過疫情三年,很多人康複了,社會正在逐漸恢複,中國也正在複蘇,中國人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年味,需要一些煙火。
文|劉遠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