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校應如何對待學生戀愛

高校應如何對待學生戀愛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4 07:23:04

大二時,陳瑞懷着對愛情的憧憬選修了武漢科技大學的“愛情心理學”課程。

今年20歲的陳瑞高中曾暗戀過一名男生,但從未表露心思,隻是在心裡默默表達欣賞和愛意。

來到大學,陳瑞看到校園裡成雙成對的情侶總是結伴出行,有時樓下宿舍很多男生帶着早餐等女朋友一起去上課,這樣的場景會觸動她,在她眼裡,大學如果能談一場戀愛,感覺會很甜蜜。

2020年,武漢科技大學正式面向在校大學生開設“愛情心理學”(love psychology)課程,經曆了一年的課程學習,陳瑞意識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問題。“太被動了,總是相信有命中注定的愛情,不主動表露自己的心意。”

不少當下年輕人面對親密關系時有着和陳瑞相似的疑惑:如何去開啟一段理想的親密關系?

近年來,親密關系、愛情心理學課程在高校中變得流行起來。2013年,華東師範大學就開設了“婚姻與愛情”的課程;武漢科技大學陸續開設了婚姻家庭法、愛情心理學、戀愛婚姻經濟學等3門婚戀教育課……

今年10月,教育部在答複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家庭家教家風必修課的建議”時表示,鼓勵高校加強戀愛心理教育。

當戀愛課程走進高校,學生們也懷揣着不同的期待開始學習“如何去愛”。

“愛情心理學”

中國青年報曾于2022年7月發起一項問卷調查,有283所高校的學生參與。其中,近九成受訪大學生支持學校開設戀愛課,36.03%的在校大學生表示從未有過戀愛經曆,另有54.97%表示随緣、遇到合适的人再考慮。報道稱,中國礦業大學教授段鑫星認為,“不遷就、不将就、不妥協是這一代人婚戀的重要特征。”

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勇今年50歲,2019年,他向學校申請開設一門《愛情心理學》課程,這門課程第二年正式面向大二以上的學生開課。

高校應如何對待學生戀愛(教大學生如何去愛)1

張勇上課時的情形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開設這門課程最初的構想來源于張勇與女兒的一次談話。他說,女兒上大二時在校園裡遇到了令自己心動的男生,在女兒的描述裡,這位男生“外表帥氣、英俊,很了解我,簡直就像另一個翻版的我!”

張勇認為女兒對于愛情的理解太過理想化、過于懵懂。“這有點極端了,每個人都是非常獨立的個體,在實際相處中性格方面會有些偏差的。”張勇說,女兒這段戀情持續了一年,到了大三下學期,因為實習、未來發展方向不一緻,兩人最終以分手告終。

通過旁觀女兒的這段戀情,張勇意識到,當下年輕人的戀愛觀需要好的引導,親密關系是一門學問,除了最初的心動、荷爾蒙的吸引,感情還需要理性對待,“在相處過程中,怎樣站到對方的角度互相包容、互相諒解和互相接納,需要學習”。

張勇想結合人的心理發展來設計課程大綱,他觀察到當下社交輿論場上充斥着不少關于“戀愛技巧”、“情感操縱術”的内容,他曾想過要不要從吸引人眼球的角度來把課程設置成“戀愛心理學”,但認真思考後,他意識到,“戀愛”和“愛情”兩者之間的概念有着本質的區别。

在張勇看來,“戀愛”強調技巧性,即怎麼去建立一種戀愛關系,兩個人怎麼凸顯各自的魅力、拉近距離。而“愛情”不是這樣。

“愛情是伴随一生的,是在尋找一個能在生命當中能夠榮辱與共、共度一生的生命共同體。”張勇認為。

高校應如何對待學生戀愛(教大學生如何去愛)2

張勇教授的愛情心理學課程介紹。

張勇開設的《愛情心理學》剛上線,受到學生的廣泛關注。限制人數在150人左右,一周兩次課程,每次上課人都是滿的。“很多人跟我說搶不到。”張勇感慨,“看來大家對于感情真的有很多困惑。”

2019年,龔利在華東師範大學開設《愛情心理學》課程,這原本是一門本科生的選修課,最初預估有50人會選,沒想到一時間很火爆,最後龔利需要把課程上限人數加到200人。

高校應如何對待學生戀愛(教大學生如何去愛)3

龔利在華東師範大學上課時總結的關于“脫單”的誤區。

提升學生的“愛商”是龔利的課程目标之一。“大學不脫單,大四變高三。”龔利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們,大學四年是提升“愛商”最好的時期,等到進入社會後,“你的戀愛心智不能跟高三一個樣子,我們需要成長。”

“愛情的困惑”

在華東師範大學念大三的易豪(化名)對于愛情困惑很久了,他自稱是“母胎單身”。去年,他在校園裡碰到了自己crush(迷戀)的女生,瞬間對她“一廂情願地傾注了太多美好積極的幻想”。

在易豪的幻想裡,這位女生“很乖,不喜歡社交喧嘩的場景”。在上愛情心理學課程前,易豪對于愛情的理解更多來源于社交媒體,并且他看到電影裡的愛情就是電光石火間的一見傾心,然後到天荒地老。他期待能夠和crush對象展開一段浪漫的戀愛。

然而,易豪所有美好的期待很快幻滅了。易豪的朋友告訴他,在一個酒吧裡看見了他喜歡的女生,“瞬間我覺得完美的形象崩塌了、想象幻滅了”。

由于缺乏線下真實的互動和更多的接觸,易豪這段crush感情還沒開始就草草結束。

課堂上,易豪羞于表達自己這段無疾而終的情感經曆,他在課下私下向老師請教,到底怎麼談戀愛?一開始要不要有美好的想象?如果沒有這些美好的想象,那愛情怎麼發生呢?

老師沒有給她一個唯一的答案,而是啟發他,應該大膽地踏出主動接觸的那一步,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此外,不要試圖改變、控制對方,不要把對方塑造成想象中的樣子。

後來跟crush對象溝通後,易豪認識到,也許她并不适合自己,現在的他更期望找到能夠彼此共情的伴侶。

在愛情心理學課程上,時常能碰到像易豪這樣從未談過戀愛,但對感情有着浪漫幻想的同學。

為了破解同學們對于愛情過于浪漫化的迷思,張勇将課程第一章命名為“愛情本質”,他希望能教學生正确認識愛情。

高校應如何對待學生戀愛(教大學生如何去愛)4

張勇課件中的“愛情本質”。

張勇在課堂上提到了斯騰伯格愛情三角形理論:完美的愛情是由親密、激情和承諾構成的。如果沒有承諾,隻有激情之愛,不過是一時迷戀。張勇認為,當下很多學生知道喜歡别人是一種怎樣的感覺,但并不太會維系愛情。

“墜入愛河不是一些虛構的童話,是堅持不懈的努力。是相互接受,關乎彼此的忠誠。”張勇在課件中寫道。

除了“母胎單身”,還有正在親密關系中的情侶來聽張勇的課。

安瀾和男朋友感情穩定,兩人相處時基本不吵架,但因為臨近畢業期,他們即将面臨異地分隔。“我既舍不得讓對方委屈,又不願意讓自己妥協。”面對畢業後的現實,她和男友都感覺非常無力,不知道該如何去解決。

在親密關系中,安瀾善于思考,她一直在琢磨親密關系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帶着這些疑惑,她走進了張勇的課程。

讓安瀾印象深刻的是,在課堂上,張勇援引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一段話:“愛不僅僅是狹隘的男女愛情,也并非是磨練增進技巧即可獲得。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邁進。”

弗洛姆的觀點啟發了安瀾,她認為不管她和男友最終感情的走向如何,最關鍵的是,他們在相處的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打破愛情恥感”

開設“愛情心理學”這門課程沒多久,張勇發現,很多學生都羞于表達自己的情感。

他在部分學生身上看到了一種擰巴的心态。“他們内心其實非常渴望、喜歡别人,但同時又不自信,覺得配不上别人,很矛盾又很痛苦。”張勇說。

曾有學生在課下攔住張勇,急切地詢問,為什麼總是追不到自己喜歡的人?為什麼總是會被對方以“性格不合”為由拒絕。

張勇理解學生們這種行為,在他眼中,學生們擔心如果在課堂上公開表達自己感情中的失意,會被别人“小看”,或者被認為是不是自己道德上存在一些問題。

為了保護學生的隐私,也為了打破學生們在感情中的羞恥感,張勇想到讓學生們以不記名的形式把自己的困惑寫到紙條上,他來集中回複。

不記名的紙條上,記錄了年輕男女們内心暗湧的情愫。有人感慨主動表達感情實在太困難,有人疑惑心動對象總是忽冷忽熱,搞不清對方到底是認真還隻是玩玩,有人在紙條中對愛情持有悲觀的态度:“為什麼就一定要談戀愛呢?”

張勇意識到,這些看法很多時候與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羞恥感有關。他想起自己年輕時,一提到要談戀愛就覺得渾身不自在,看到别人談戀愛會産生出一種厭惡的情緒,後來,張勇開始自學發展心理學和變态心理學,他意識到這是自己情感壓抑太久的緣故。

他試圖告訴學生,在激情、親密和承諾的基礎上,還少不了兩人心靈上和精神上的高度融合,而這個過程則需要通過不斷的溝通和磨合來實現。

探讨親密關系的過程中,張勇從兩性思維的差異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對性與愛的讨論。

張勇觀察到,面對性,男女同學之間會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女性會考慮到男性隻想要性還是真心喜歡她?如果發生了性關系,關系能否長久?在課程中,張勇明确地告訴學生,“性并不等于愛。”

男生喻晗聽完這個章節後,開始反思過往他在面對親密關系時的問題。他認為,自己有欲望并不是一件值得羞恥的事,但要對女友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他意識到,現在談戀愛并不急于一時,如果沒有遇到有感覺的異性,可以再等等。

在喻晗的成長經曆中,從未有人跟他公開談論過“愛”這件事,沒有人告訴他如何跟異性相處,大學之前的教育,隻談如何好好學習。他曾一度苦惱,為什麼在讀書時期,父母認為談戀愛是一件耽誤學習的事,但是到了大學,身邊人開始急切地希望他談戀愛呢?

他希望能夠在張勇的愛情心理學課程上尋求一個答案。以前他對愛情的理解很簡單,兩個人在一起結伴就好,而在張勇的課上,喻晗對愛情有了新的理解。他認為,愛是兩個人能夠互相支持,願意了解對方,兩人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愛情不是數學題”

教了愛情課後,張勇感受到當下年輕人的情感觀正發生的變化。

當下的社交平台、婚戀市場,推崇精準匹配、效率優先等偏向功利的情感價值觀。比如社交平台soul曾宣稱通過完成30秒的靈魂測試,就能找到心靈相通的小夥伴;約會軟件tinder宣稱,每天發生大約十六億次滑動,已經達成550億個配對;社交軟件“她說”宣稱每天能夠通過AI算法為用戶推薦21位合适的新朋友。

這種新型的交友互動模式在年輕人群體裡已産生普遍影響。在張勇看來,這種互動模式瓦解了男女之間過往需要通過長期互動、交流才能建立信任感的過程,“(在技術驅動下)他們忽略了很多對人性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

張勇說他對于感情依然有老派的堅持和追求。在課堂上,他試圖告訴學生,盡管網絡上可能聊得熱切,但人與人之間有奇妙的能量場,網絡聊天無法捕捉對方真切的情緒,不管怎麼樣,還是需要兩人面對面交流。

龔利也意識到,當下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構建的戀愛價值觀讓年輕人的愛情觀“處于流動的過程中”。他鼓勵學生,戀愛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不斷試錯才會知道最終合适自己的到底是怎樣的感情。

易豪也在思考,愛情究竟能否通過教育得到,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愛情觀:“愛情畢竟不是數學題,親密關系是和具體的人互動而來。”

“僅談人生經驗是不夠的”

随着愛情課在高校内逐漸走紅,争議随之而來。

新西蘭奧克蘭性别與教育研究博士生崔樂告訴澎湃新聞,審視當下部分戀愛課程錄像以及授課教師接受的媒體采訪,不難發現這些課程有許多性别刻闆印象。

比如有人在講授性别差異時稱,“男女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女性是感性的,男性是理性的”“女生經常會口是心非,說的話和行為相反,女生說的氣話的思維特點是逆向思維,是反邏輯的”等等。

崔樂認為,在這些關于性别心理的教學中,男女兩性的心理被誇大為相反的兩極,看不到同一性别的内部差異,也看不到多元的性别身份。此外,當“脫單”被視為一種能力或“成功”的标志、以及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那些享受單身狀态、或無意進入親密關系的學生會被污名化。

如何開設合理的戀愛課程呢?

崔樂認為,“僅僅談人生經驗是不夠的,因為可能傳達的是錯誤的理念。”

張勇認為,在高校開設戀愛課程的老師本身要有正确的愛情觀。其次,任課教師必須具備與婚戀相關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如果授課教師自身不具備從多學科、多視角,客觀看待、分析愛情心理問題的能力,就會在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愛情觀上,出現理論與認識上的偏差。

“當然,授課教師的個人情感問題如果都沒有能力處理好,或是夫妻關系不融洽,那麼如何去教别人學會愛呢?”張勇說。

中國教科院研究員儲朝晖曾在接受北京日報采訪時表示,對于那些情緒情感未能得到正常發育的學生,僅靠一兩所學校開設戀愛課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所有高校看到這個問題存在的普遍性和複雜性,重視這類問題的解決。

儲朝晖認為,高校不可能僅靠一門課程就完成對青春期學生“愛的啟蒙和修煉”的引導,青年人需要在與他人相處中才能逐漸懂得自律、自我珍重、明辨是非、保護自己、尊重他人,明白愛的方法、原則和藝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