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一個有厚重的曆史文化的小鎮

一個有厚重的曆史文化的小鎮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5 20:01:12

一個有厚重的曆史文化的小鎮? 峪河九月會是指每年農曆九月廿五至廿九的物資交流大會據考證,清朝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周際華就任輝縣知縣周知縣一上任就下鄉體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當年農曆四月廿八,周知縣夜宿峪河鎮,恰逢大雨磅礴,峪河及周圍許多房屋土地被淹,百姓叫苦不叠經過了解,周知縣得知,在峪河的上遊,明朝時期就修有紅石堰,以緩山洪,以禦旁溢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塞,紅石堰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回到縣衙,周知縣決心重疏峪河,修築紅石堰然而,由于經費過多,難以圖治,周知縣遂捐出自己年俸的一半峪河鎮及周邊鄉紳名士、财主大戶,紛紛慷慨解囊,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有人的出人,成立了疏河築堰董事會,監督工程當年農曆九月廿四,是工程動工的吉日,周知縣親臨峪河鎮,率衆鄉紳在龍王廟祭拜土地、龍王,舉行開工典禮衆鄉親為感激父母官及各界人士,請來戲班子大唱五天,以後每年如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集會這就是九月會的來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一個有厚重的曆史文化的小鎮?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一個有厚重的曆史文化的小鎮(20年前的峪河大會)1

一個有厚重的曆史文化的小鎮

峪河九月會是指每年農曆九月廿五至廿九的物資交流大會。據考證,清朝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周際華就任輝縣知縣。周知縣一上任就下鄉體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當年農曆四月廿八,周知縣夜宿峪河鎮,恰逢大雨磅礴,峪河及周圍許多房屋土地被淹,百姓叫苦不叠。經過了解,周知縣得知,在峪河的上遊,明朝時期就修有紅石堰,以緩山洪,以禦旁溢。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塞,紅石堰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回到縣衙,周知縣決心重疏峪河,修築紅石堰。然而,由于經費過多,難以圖治,周知縣遂捐出自己年俸的一半。峪河鎮及周邊鄉紳名士、财主大戶,紛紛慷慨解囊,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有人的出人,成立了疏河築堰董事會,監督工程。當年農曆九月廿四,是工程動工的吉日,周知縣親臨峪河鎮,率衆鄉紳在龍王廟祭拜土地、龍王,舉行開工典禮。衆鄉親為感激父母官及各界人士,請來戲班子大唱五天,以後每年如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集會。這就是九月會的來曆

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資匮乏,好多商品都是憑票供應。九月會以其會期長、規模大、商品齊全,吸引了來自輝縣西南幾個鄉鎮以及新鄉、獲嘉、焦作、修武等地的商業部門和群衆。特别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九月會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

農村改革剛剛起步,開始實行土地聯産承包責任制,農民不僅能夠吃飽肚子,手裡也有了點活錢。加上剛種進麥,又粜了玉米,腰裡有力,九月會自然就成了人們突擊花錢的日子。辛辛苦苦攢了一年的錢,好像就是為了這幾天潇灑一把。連平時把一分錢攥出水的主兒,也慷慨地給孩子們發五毛或一塊錢,讓孩子們“盡情”地花個痛快。總之,九月會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節日。

離會期還有好幾天,從峪河街辦事回來的人紛紛帶來了關于九月會的各種消息。什麼有人開始圈地占位置了,賣吃食的準備盤火壘鍋台了,大戲院今年請了獲嘉縣唱猴戲的豫劇團等等。條條信息猶如一把把小手,撓在人們心頭癢癢的。

會期越來越近了,人們忙着趕完了地裡的農活;在外工作的人特意請假回來;學校也專門放了假,老師還不布置家庭作業,讓孩子們盡情地玩幾天。

九月廿五在人們翹首期盼中終于到來了。天剛蒙蒙亮,各家就飄起了袅袅炊煙。家娘兒們做好了飯,嘴裡嗔罵着,把孩子們一個個從被窩裡揪出來。男人撂下飯碗,就到院子裡給自行車打氣,檢查車況;大姑娘草草喝了半碗飯,就在鏡子前梳妝打扮;打發全家吃完飯,家娘兒們又趕緊洗鍋刷碗,喂雞喂豬。然後,翻箱倒櫃地找出平時隻有在送閨女吃大米飯才舍得穿的、壓箱底的新衣服換上,走到屋門口,問院子裡的丈夫:

“哎,你瞧瞧這件衣裳咋樣?”

男人頭也不擡,随口說道:

“中!你穿啥都怪戚(方言:漂亮)!”

“鼈形!”

妻子嘴裡罵着,虛榮心卻得到了最大的滿足,又去忙活了。

小孩子倚着門框,左手食指在嘴裡咬着,右手緊緊攥着媽媽剛才慷慨地給他的五毛錢,一會兒看看院子裡的爹,一會兒瞅瞅忙裡忙外的娘,再瞟瞟鏡子前畫中人一般,卻總也捯饬不好的姐姐

突然,一股巨大的聲響從街上傳來,打破了這份甯靜。拖拉機馬達聲、趕馬車的吆喝聲、牲口嘶鳴聲、自行車鈴聲、人們呼喚同伴聲、婦女們呵斥孩子聲、小孩子的哭鬧聲,交織在一起,彙成了一曲震耳欲聾的交響樂。

家娘兒們就像聽到了沖鋒号的士兵,急忙招呼丈夫、孩子,沖出了院門。街上這會兒已經是水洩不通了。拖拉機、馬車、平車、自行車,各種交通工具應有盡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或舉家同行,或夫妻相伴,或親友跟随,從一個個家裡湧到了街上。就連一些久病在床很少出門的老人,也滿面紅光地坐在平車上,由兒孫們拉着去看熱鬧。人們懷着不同的目的,臉上洋溢着相同的渴望,随着人流朝峪河街方向走去。此時此刻,峪河就像一個巨大的輪軸,通往峪河的條條大路小徑,就是伸向輪軸的一根根輻條,到處都是人頭攢動、人滿為患。

随着人群剛走到東門外,遠遠地聽見街裡傳來陣陣喇叭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勾人魂魄,不由得加快了腳步。然而,那麼多的人和車子聚集在一起,更加舉步維艱了。路邊存車的乘機大聲招攬着生意:

“存車了!存車了!裡頭走不動了!”

擡頭看看一眼望不到邊的人頭,隻好把車子存下了。

踏過寨河上的青石闆小橋走進東門,大街兩邊布滿了商家臨時搭起來的五顔六色的售貨棚。其中藍色的最為高大,他們一般都懸挂着“××供銷社”、“××百貨公司”的橫幅,正宗的“國”字号單位,猶如傲立雞群的仙鶴,牛×哄哄的鄙視着别人。原本寬闊的大街被擠成了一條小胡同,胡同中間是兩條反方向的人流。人們在其中隻能随波逐流,或走或停完全由不得自己左右。突然,兩股人流交彙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漩渦,越聚越大。此刻,立即過來幾個戴着紅袖箍的治安人員,手裡舉着長長的竹竿朝漩渦打去,看似舉的很高,但落的很輕。霎時間,漩渦迅速化解,又分成兩股人流,各自東西而去。

此時的峪河街宛如一個碩大的超市,各種商品應有盡有。車把式直奔牲口市兒;莊稼漢愛往農具、種子攤位湊;準備冬天娶媳婦嫁閨女的看的是各式各樣的家什;老人們喜歡去大戲院看一出風花雪月的豫劇;孩子們看見吹糖人的、賣糖葫蘆的就邁不動腳步;家娘們熱衷于各類布料、成衣,為全家人準備過年的新衣;小夥子、大姑娘則滿懷心思,眼睛總往人堆兒裡瞅,希望能見到春天剛剛訂了親、換過“手巾”的那個“他(她)”。那時的人還比較封建,正式訂了婚也隻是在逢年過節到女方送禮時才能偷偷看一眼,臉立刻紅了,心突突跳個不停。今天要是能幾面,重溫那種臉紅心跳的感覺,該多好啊!

擠着、逛着、看着、買着,轉眼已是中午臨近。大街十字周圍,集中了琳琅滿目的特色小吃,空氣中彌漫着誘人的香味。有的人稱幾根油條,再來幾個糖糕或菜角,配着肉絲面;有的用芝麻蓋燒餅夾着垛牛肉或豬頭肉;有的是白蒸馍就着平時隻能在過年或辦喜事才能吃到的雜菜(大燴菜)。一個六十多歲的老漢在頭戴小白帽的回民攤前坐下,要一碗牛羊雜碎和丸子兩摻的湯,撒入蔥花、芫荽,再擱些辣椒面,從衣兜裡拿出家裡帶的餅慢慢掰碎,泡進碗裡,滋溜滋溜地喝湯。因為加湯是免費的,這位老先生不一會兒加了幾次。旁邊一個熟人打趣地問他:

“今兒個是咋了,不過了?”

老漢回答:

“跟孩兒們生氣了,不過了!”

攤主接上話說:

“甭了,你不過我還過了。”

一句話逗得大夥哄堂大笑。

吃過午飯,喜歡看戲的再買兩個燒餅去了大戲院,等看完下午戲,找個旮旯躲起來,晚上還能再看一個連登科呢。

大街西頭是雜技馬戲團聚集地,吸引着衆多的孩子們。他們一個個牽着父母的手或衣裳角,一溜小跑地跟在後面。騎在爸爸的脖子上小孩子是最自豪的,他嘴裡啃着糖葫蘆,吸溜着鼻涕,不時用衣袖擦擦,炫耀地看着下面的小朋友。

直到夜幕降臨,長長的街道才有了暫時的靜谧。明天,又是喧嚣的一天。

而今,峪河經過了小城鎮改造,古鎮一改往日的模樣,街道筆直,商鋪林立,一年一度的九月會依然熱鬧非凡,但人們不再以購物為主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現代化的休閑娛樂項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