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有各種各樣的星體,比如恒星、行星、矮行星等,而行星的大小剛好處于恒星和矮行星之間。但是大家知道最大的行星有多大嗎?它有沒有可能超過恒星?
天文學家表示,在宇宙中一般岩質行星是行星類中主體,但是相比于氣态行星要小得多,像是我們太陽系中的氣态行星,木星比岩質行星地球大1300倍,但是和太陽這樣的恒星比起來,木星還不到它的千分之一,所以行星和恒星的差距不是一點點。但是要說起最大的行星,天文學家表示,按照目前所能觀測到的行星來講,最大行星在木星的75倍左右。可是從分類上來講,最大行星嚴格來說并不完全是行星,它是質量非常低的原恒星,因為無法演化成恒星,被天文學家稱之為棕矮星。
棕矮星原先被稱為“黑矮星”,代表在宇宙間漂浮的類恒星天體或質量不足以發生核反應的天體。但“黑矮星”一詞現時是指一些停止發光,并已死亡的白矮星。
早期的恒星模型指出,一個天體欲成為真恒星,必須擁有80個以上的木星質量,以産生核反應。“棕矮星”的理論最初于1960年代早期提出,指其數量可能比真恒星多,由于未能發光,要尋找也頗為困難。它們會釋出紅外線,可憑地面的紅外線偵測器來偵測,但由提出至證實發現足足用了數十年。
近期的研究則指出,恒星能發光發熱除取決于質量外,也包括其内含的化合物。一些棕矮星的質量達到90個木星仍不能點燃内部的氫。還有當一團星雲塌縮時,除産生恒星外,也會産生不發光的棕矮星,其質量少于13個木星。
首個棕矮星于1995年得到證實,至今已有百多個。現時普遍認為棕矮星是銀河系中數目最多的天體之一,較接近地球的棕矮星位于印第安座的epsilon星,該恒星擁有兩顆棕矮星,距離太陽12光年。
因此從該方面上來講,行星上限一直都不明确,不過有天文學家認為,所以說目前對于行星的分類有一定的模糊,但是無論多大的行星,它的體積和質量都不可能超過恒星的。因為之所以是恒星是它所具有的質量能夠進行核聚變,如果有星體可以達到這種狀态,他自然而然的就成為恒星了。對此有網友表示,在恒星面前,行星永遠都是小弟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