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講究“無魚不成席”,随着營養知識的普及,魚肉因其獨特的營養優勢,成為了衆多“肉食者”的最優選。
但是,魚肉雖好,也并不意味着它是完美食物,和其他食物一樣,吃魚也不能胡亂吃。
哪幾類魚最好别吃?
1、未煮熟的魚
烹調魚時,請确保魚肉完全煮熟,吃了未經煮熟的魚,可能會導緻寄生蟲感染。
此外,不要把未煮熟的魚和其它食物的盤子放在一起,避免交叉污染。
2、過度油炸的魚
油炸過的魚雖然味道更誘人,但高溫煎炸後會使魚肉的脂肪氧化,産生自由基、苯并芘等有害物質。
其次,魚類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在高溫下會被破壞,嚴重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
3、腌制的鹹魚
在腌制過程中,亞硝酸鹽能與腌制品中蛋白質分解産物胺類反應形成亞硝胺,而亞硝胺是一種強緻癌物。
4、含汞量高的魚
一般來講,大型且壽命比較長的魚類,含汞量更高,如長壽魚、旗魚、大眼金槍魚、馬林魚、大鲭魚、鲨魚、馬頭魚。
這類魚不建議孕婦、有受孕計劃的女性、哺乳期婦女及兒童吃。
哪幾類魚最好别買?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挑選魚,去市場買魚也是魚販子給啥就要啥,殊不知,有時買到的魚肉質粗糙、新鮮度差,甚至有些“泡過藥水”。
一位開水産店的老闆透露,在挑選魚類時,首先要拒絕“這幾種魚”,這些魚水産老闆從不會給家人吃。
一、個頭太大或太小的魚
無論買什麼魚,都不要買太大或者太小的,最好買“七八分大”的魚,太小的魚還沒有發育成熟、肉質不夠嫩,而且刺也會比較多;
太大的魚肉質則比較粗糙,吃起來口感不好。比如說鲫魚要買7-8兩之間的,鯉魚、鲈魚最好買一斤三四兩左右的,草魚買4斤左右的口感最佳。
二、魚眼發灰、不透亮的魚
新鮮的魚眼睛是清亮通透、飽滿外凸的的,而且魚眼表面沒有遮擋物。如果發現魚眼發灰、不透亮,又或者魚眼内有淤血或是魚眼内陷,就說明這個魚已經不新鮮了。
三、水箱内水的顔色不對
水産店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水箱,而各種魚就生活在裡面,如果水箱裡有很多藻類雜質或者水箱裡的水顔色呈深綠色,則表明很久沒有換水或者清洗水箱了,會影響魚的健康。
四、冷凍魚柳
除了各種鮮活的魚類,市面上也有一些已經處理好的冷凍魚柳,比如說龍利魚柳、巴沙魚柳,有不少商販都拿巴沙魚柳來冒充龍利魚出售,兩者的營養價值要差不少,巴沙魚的土腥味很重,有些要經過“泡藥水”處理來去腥和保鮮。所以,遇到冷凍的魚柳一定要慎重購買。
哪五種人群不适合吃魚
1、痛風患者
魚、蝦、貝類等食物富含嘌呤,因此,痛風病人急性發作期要禁食一切肉類及含嘌呤高的食物。
緩解期則應定量吃魚肉類食物,嚴禁一次攝入過多。
2、過敏體質者
特别是曾經因吃魚蝦類食物發生皮膚過敏的人應慎吃魚,以免再次引發過敏。
3、出血性疾病患者
魚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防止膽固醇粘附于血管壁的作用,對于動脈粥樣硬化者十分有益。
但是,攝入過多EPA會抑制血小闆凝集,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狀,對病情恢複不利。
4、服用某些藥物的人
撲爾敏、苯海拉明等為組胺受體拮抗藥,而魚蝦等富含組氨酸的食物在體内可轉化為組胺。
若上述抗組胺藥與之一起吃則會抑制組胺分解,造成組胺蓄積,誘發頭暈、頭痛、心慌等症狀。
5、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者
魚類食物蛋白質含量豐富,過多攝入會加重肝、腎擔負,肝腎功能嚴重損害者應在醫師的指導下,定量吃魚。
魚的這個部位比砒霜還毒
這個部位就是魚膽。
衆所周知,魚膽是一味中藥,在我國古代的一本書《證治準繩》曾經記載過它有清熱解毒、明目止痛這個作用。
所以很多人便聽信所謂偏方,通過吞服魚膽的方法為自己治病,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古代醫家使用魚膽大部分是作為外用藥來用,而不是直接内服!
2019年2月,河南開封一女子誤信偏方,一連生吞了4個魚膽,結果導緻自己上吐下瀉,臉色發白,最終确診患者出現急性腎衰和急性肝衰。
所以,很多所謂的偏方、土方并不靠譜,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都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才能服用,
那麼若是真的誤食了魚膽,病人清醒的情況下,允許他催吐的情況下可以去催吐。
如果不允許的話還是建議盡快到醫院去救治,特别是有些患者催吐完了,還要盡快到醫院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