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豪放派的代表詞人,其一生仕途坎坷,為地方官時頗有政績,但是卻不适應錯綜複雜的朝堂政治鬥争,經常因為自己針砭時弊的詩詞和言論,陷入到新黨和舊黨的政治鬥争漩渦當中。大概上天給了他如此橫溢的才華的同時,也不得已為他關上了一扇叫做“圓滑通融”的性格之窗吧。說起蘇東坡在朝堂的挫折,最為著名的就應該算是【烏台詩案】了。今天我們就來賞析一下,蘇轼【烏台詩案】之後所做的詞。
▲蘇世畫像
烏台,也就是禦史台,是北宋時候專職監察的機構,是替皇帝監察百官的。元豐二年(1079年),蘇轼因為在上書宋神宗的《湖州謝上表》中,忍不住寫了幾句牢騷的話,被當時的新黨人士抓住漏洞,說他妨礙新政,影響惡劣,随後又不斷找出他詩詞中的“疑似諷刺”話語,不斷攻擊他。蘇轼雖然為此被迫入獄百天,但是也受到了各方的營救。可有意思的是,替蘇轼求情,使得蘇轼從輕發落的人正是那些他口中諷刺的“新黨之人”,比如王安石、章惇等人,而平時蘇轼引為知己的舊黨人士反而躲之唯恐不及,人情冷暖由此可見。
蘇轼最終從輕發落,被貶黃州。
▲蘇轼畫像
黃州第三年的某一日,蘇轼和自己的朋友們外出遊玩,然而風雨突至,衆人皆狼狽,蘇轼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詞。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轼先是介紹了這次出行的時間、地點以及随行人員,說了為什麼寫這首詩,也就是作者的寫作起因是什麼。三月七日那天,蘇轼因為被貶在黃州做黃州團練副使,官微言輕,還要受到黃州各級官員的監視。處于人生的低谷,所以煩悶之餘,他帶着朋友們到沙湖附近遊玩,結果老天爺一聲招呼不打,就下起了磅礴大雨,伴随而來的還有狂風不止,由于仆人們拿着雨具離開了,他們沒有可以遮雨的工具,瞬間就成了落湯雞,同行之人都覺得非常狼狽。但蘇轼就是蘇轼,那個豪放不羁,不怕風吹雨打的蘇轼,他毫不在意。等到雨停了,蘇轼便做了這首詞,記錄了當時的感受。
▲滂沱大雨的意境圖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此句非常形象,就好像看到蘇轼走在雨中,張開懷抱,擡頭看向那漫天狂亂的風雨,告訴自己和友人,不用理會那狂風吹亂樹林,暴雨痛擊樹葉的聲音。為何不迎接這大自然狂躁而壯闊的一面呢?何不從容漫步用大聲咆哮來回應這激蕩的風雨呢?讀罷,一股豪情壯志油然而生,就猶如那在暴風雨中海燕一般,咆哮着說:“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高爾基的海燕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平常人都希望在這暴雨中快點歸去,“快馬加鞭歸家”自然遠遠好過“竹杖芒鞋淋雨”,但這又有什麼可怕的呢?我蘇轼會怕嗎?比這更大的人生風雨都沒有把我打趴下,更何況這山林之風雨呢?誰怕?一蓑煙雨任他風吹雨打,我照樣從容堅定過我的一生。“竹杖芒鞋輕勝馬”這句雖帶有比較,但是卻沒有落差感,原先蘇轼沒有被貶之前,“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那是何等的豪放。但是如今即使隻有“竹杖芒鞋”,即使經曆了人生的重大打擊,如此不如意之下,卻也能夠不抱怨,坦然處之,這難道不正是另一種意味的豪放與豁達嗎?此種境界,可以說比之前者更勝一籌,返璞歸真。
▲竹杖芒鞋意境圖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豪情壯志已過,凜冽的春風吹醒了蘇轼,讓他感到寒冷,而山頭逐漸出現的斜陽,卻帶給他暖意。人生不也總是如此跌宕嗎?起起落落,絕望中總孕育着希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句頗有點辯證法的味道,事物的變化需要看到它的兩面性,隻有這樣才能夠對待困難泰然處之。
▲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剛才來時風雨交加的情景,此時都已經歸于平靜,歸去吧,管他是風雨還是晴天。這句話頗有點禅機在裡面,自然界之風雨,即使再狂暴,再厲害,也終究有歸于平靜的那一刻,那我蘇轼人生中的風雨,又算得了什麼呢?它們遲早也會歸于平靜,所以隻需要坦然處之便好,如此,才能夠得到自在。“風雨”或是“晴天”都是人生必有之經曆,坦然處之,則自然能夠寵辱不驚超然物外,此刻的蘇轼獲得了内心的甯靜與空靈,是一種精神的升華。
一場風雨以後,蘇轼還是那個豪放的蘇轼,他的詩詞也依舊豪放,隻不過,多了一分超然與空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