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記得上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有一篇文言文,名字叫做《兩小兒辯日》。一直到現在,很慚愧,還不知道到底誰對誰錯,就像當年孔子一樣懵圈,雖然語文老師有解釋,但細想起來好像沒聽清楚誰對誰錯,反正這屬于物理學的知識,期末語文考試也不會考兩個小兒誰對誰錯,隻要明白學無止境、知識無窮的中心思想就行。
兩小兒辯日插圖
據說現在小學六年級就開始學習這篇文言文了,不禁有些替六年級的小朋友捏把汗,這個孔子都回答不了的問題,不知道現在小學老師能不能有個靠譜的說法。
先看看原文,《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的一篇散文,放在現在來講就是一篇關于天文學和物理學的提問,在當時如果誰能回答正确的話,絕對需要有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智商,也完全可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日出東方
原文如下: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辯鬥 一作:辯日)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也就說,兩個小孩采取不同的論據,得出了兩個相反的論點,不僅讓孔子當場懵圈,這個天體物理學的知識點,幾千年來也為難了無數人,一直到現在。
中午的太陽
直到如今,我還是對一些科學解釋存在着一些疑惑,中午時分明顯是離太陽比較近,根據地球的自轉,地球在中午時分要比早上距離太陽要近上一個地球半徑,差不多就是6000多公裡,然而溫度卻相差了很多度(在晴天10度以上總有吧),然而就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之遠,其實這點距離完全可以四舍五入掉......
地球和太陽
至于早上看太陽比較大,中午看太陽比較小,這似乎形成了一個悖論,有科學家解釋,說這是一種“光滲作用”。之所以在早晨的太陽肉眼看上去要比中午大,這與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後折射角度有關,我們肉眼看到的是被大氣層折射放大後的太陽像,看上去确實比中午的太陽要大很多。
引力透鏡效應
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大氣層應該是越接近地球表面,密度就越大。又因為地球的曲率,大氣層就構成一個凸透鏡:大氣引力透鏡,透過它看到的物體會放大。
那根據這種解釋,第二個小兒的觀點就是正确的。那為什麼看上去太陽反而不如造成大呢?那是因為太陽光直射到大氣層中,已經沒有了折射角度,無法放大太陽像,地面人看到的太陽是太陽的本來面目,那麼就會出現“太陽離地球近,而太陽看上去比早晨要小”的悖論。
薛定谔的演講
以上的這種解釋是基于經典的光學理論來解釋,似乎看上去已經沒有什麼問題了,一般人也很難挑出毛病,語文課老師講到這篇課文大概率也會如是說。然而放在量子力學上面,這種說法卻很難自圓其說。
薛定谔當初在獲得在諾貝爾物理獎後,在頒獎典禮緻辭中,曾經用費馬原理解釋過兩小兒辯日争論的問題,他認為兩小兒辯日的問題并不是經典光學上折射角或者大氣引力透鏡的作用,而可能是量子力學上的時空彎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