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0 06:24:00

第一線實踐養魚深知水産從業不易!

"水花魚"務實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1

水是魚類的生存介質,水不僅直接影響魚類本身,還會影響到餌料生物的組成、數量和分布。良好的水環境是保證魚類健康生長的物質基礎,因此,養魚用水必須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都适合魚類生長發育的要求。在淡水魚類養殖生産過程中,養殖水體的水質條件是養殖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水為魚類及其他養殖生物們提供了一個立體生存、生活、繁衍的空間。當然,不同的魚類對水環境的一些理化因素的要求存在着差異,所以,了解養殖魚類對水環境的要求以及水體中多種因素之間互相聯系與制約的關系,有助于在養魚技術上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魚類的生活環境,提高生産效益。

不同的人對水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所以采取的方法也不一樣。有些看起來是有道理的,但是效果不好;反而有些人根據自己的經驗看起來是沒道理的方法反而效果很好;有些方法在這裡用效果好,但在别的地方用又沒有效果……,這就給養殖者帶來很大的困惑。

本文梳理涉及水産養殖最關鍵、最主要、最重要的涉"水"問題的相關理解,在養殖魚類的水環境中,對魚類影響最主要的理化因素包括:水溫、溶解氧(DO)、透明度、PH值、氨氮、硫化氫等等。本文内容僅供參考!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2

一、水溫

魚類是變溫動物,其體溫随水溫的變化而變化,通常魚體溫度與水溫之間的溫差在±1℃。水溫直接影響魚的生存和生長,因此,從事水産養殖,需要了解水溫的變化特點及其在水環境中的作用。

大多數時候,白天的平均水溫低于氣溫,白天的水溫則高于夜間水溫,但泛塘時的水溫例外,缺氧的水溫是急劇升高。在水溫低時,水的密度就大,所以,底層水的水溫大多低于表層水,但表層水結冰時除外,冰層處于0°C時才會結冰,冰層以下的水體大多在4°C左右。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3

(1)水溫的變化特點

地表水體的水溫随季節與氣溫變化而變化:

一天之内,一般在日出之前水溫最低,下午2~3時水溫最高。

一年之内,一般1~2月份水溫最低,7~8月份水溫最高。

在夏季高溫季節:

2~3米深的水體,上、下層的水溫一般相差2℃左右。

超過10米水深較深的水庫、湖泊,上、下層水溫溫差很大。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4

(2)水溫對魚類的影響

所有生物體必須在溫度達到一定界線以上才能開始發育和生長,這個界線叫生物學0度。人是衡溫動物,無論春夏秋冬人的體溫是不變的,魚是變溫動物,體溫和自然(氣溫、水溫)溫度是升降相似的,水體溫度即是魚的體溫(正負值相差0.5°C-1.0°C),因此,水溫的高低直接影響着魚兒的生命代謝活動。

水溫直接影響魚類的代謝強度,從而影響魚類的攝食和生長。不同種類的魚類各有自身适溫範圍和最适溫度範圍。在最适溫度範圍,魚類的代謝相應加強,攝食量增加,生長加快;在不适宜溫度條件下,魚類不僅生長受到影響,還會出現異常反應,甚至死亡。

我國鲢、鳙、草、青、鯉、鲫、鲂等淡水魚類,其生長适溫範圍在20~32℃,最适生長水溫為25~30℃。

當水溫降到15℃以下時,攝食減少,生長減慢。

水溫高于32℃時,攝食量同樣會降低。

8°C以下停止進食。

10°C以下開始休眠。

10°C至15°C開始攝食,緩慢生長。

15°C至20°C食欲增強,生長較快。

20°C至30°C生長最快。

30°C以上生長又趨慢。

8°C至10°C魚少動少耗氧,适宜運輸。

溫度突變時,魚兒很容易應急死亡或生病,因此,特别是在魚苗放養時,要注意水溫差異,掌控在3°C以内為宜。

因此,餌料投入量特别要注意溫度的變化,掌握溫度與生長的關系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5

(3)水溫與繁育

溫度與魚的催産、産卵、卵的孵化、魚苗的生長、運輸等也有密切的關系。水溫最直接影響的是魚類的性腺發育和産卵的開始時間。在我國南方與北方,多種魚類親魚開始産卵時間相差較大,但産卵的水溫一般都要達到18℃時才開始家魚及大多數魚類在18°C至30°C、連續晴天時,催産、産卵量、受精率、孵化率都高,低于16°C高于32°C催産效果不好甚至沒有催産效應。

16°C以下孵化率低。

31°C以上畸形率和死亡率高。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6

(4)溫度變化與病害

水溫的變化與魚類病害的發生關系很大,在水溫升高的情況下,各種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從而易導緻疾病流行。如草魚出血病一般發生在溫度升高時期。在高溫季節,池水中有機物分解的速率加快,水中寄生蟲、細菌等有害生物的代謝速率也加快,故大量繁殖,惡化水質和底質,易導緻魚類多種疾病發生。較低溫度也能誘發一些魚類的病害,如水黴病和小瓜蟲病,均在早春水溫較低時流行,也就是說水黴病、小瓜蟲寄生都隻能在低溫時節才會發生。。

溫度變化對細菌性和病毒性傳染病的爆發影響較大,寄生蟲也有相應的影響。在有病原菌存在的情況下,魚病都是在一定的溫度下才會發生的,也就是說,魚病都有一定的發病溫度範圍

出血病大于25°C。

爛鰓病28-35°C。

小瓜蟲25°C以下,15°C左右最當時。

錨頭鳋12-33°C。

溫度急劇變化對魚病的影響較大。例如:草魚出血病在溫度差異大的情況下更容易加重病情;水溫的幾次陡降或回升很容易爆發魚苗魚種飼養階段出現的感冒病。原因是溫差大,時冷時熱,刺激魚的神經末梢引起的。

苗種轉移水體時不能超過的溫差:

魚苗(水花)2°C。

苗種(魚種)4° C。

成魚5°C。

(5)水溫與池塘物質循環

水溫直接影響池水環境中細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謝強度,在最适溫度範圍内,一方面細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生長繁殖迅速,同時細菌分解有機物質為無機物的作用加快,因而能提供更多的無機營養物質,經浮遊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利用,制造有機物質,使池中各種餌料生物加速繁殖。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7

(6)水溫與水中溶解氧

養殖池塘水環境中的溶氧量,在某些條件下,随水溫升高而降低;但水溫上升,魚類代謝增強,呼吸加快,耗氧量增高,加上其他耗氧因子的作用增強,因而促進了池塘缺氧現象的發生,這在夏季高溫季節特别明顯。

(7)水溫調節

根據季節的不同調節水溫的方式也不同:

春季宜水淺(淺水升溫快),每年初春(化凍)後,水位要淺,這樣底部可受到少許陽光的照射,有利于池底溫度上升,随着季節變化,氣溫上升,逐漸加深水位。

夏季瘦水為宜,夏季加深到最高水位,因為1米以下的水層水溫要低很多,有利于魚兒避暑。同時,水位加深水體也會上下分層,形成上熱下涼,加洞水井水泉水等低溫水最好,但盡量要經過很長的流程或者儲水池暴曬後入池為宜。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8

(魚兒躍出水面被冰封)

冬天的水也要盡量加深,促肥保肥,肥水升溫。同時,即使結冰的冬季保持到最高水位時,冰層以下在水體50厘米處水溫仍可達4℃左右,溫水性魚類仍可以自然越冬。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9

二、光照和水色

水色是水體理化性狀的一個綜合表征,是水質好壞的一面鏡子,對水色的科學合理判斷離不開對水體藻類的觀察分析。水色離不開光照,光照好水體的生物就豐富,生産力強,水活且溶氧足,因此,晚上隻有少許光亮甚至沒有光照,晚上池塘内生物系統是一個危險的環境體,陰天光照弱也是不宜漁時日,有時是暗藏"殺"機,道理即是此。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10

(月光下的魚塘)

養殖水體的水色是由水中的溶解物質、懸浮顆粒、浮遊生物、天空和水底以及周圍環境等因素綜合而成,其中浮遊生物(特别是浮遊植物)是主要成因,池塘中浮遊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不同,池水就呈現不同的顔色和濃度。而且他們既是濾食性魚類的直接餌料,也是池水溶氧的主要生産者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11

(嫩綠色的水)

富含鈣、鎂、鐵鹽的水呈黃綠色,富含溶解腐殖質的水呈褐色,含泥沙多的水呈土黃色且混濁螺蛳太多會吃掉大量的藻類,會使水變瘦,蚌殼過多會使水體變渾,小野雜魚過多也會引起水質渾濁。嫩綠色的水是最好的水體,良好水色總的要求是"肥、活、嫩、爽"。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12

池水發黑是養殖水體老化的明顯标志,顔色越深,則說明老化的程度越重。該種水色由池中殘餌、糞便、腐植物和動物屍體的大量積累,未得到及時轉化而沉入池底腐敗分解,消耗了溶解氧,産生了大量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緻使底泥發黑、發臭,造成養殖動物機體免疫力下降,極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而引發疾病,甚至導緻死亡。

三、水色與病害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13

(綠色水)

對養魚有利的兩類水色

一類是綠色,包括黃綠、褐綠、油綠三種;

二類是褐色,包括黃褐、紅褐、緑褐三種。

這兩類水中浮遊生物數量多、魚類容易吸收消化。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14

(鏽水)

不好的水色

烏黑、棕黑、銅綠色、鏽水、紅色帶有腥臭味。

黑水有機質含量多,銅綠色藍藻多;

紅色,甲藻,裸甲藻,均不易被吸收易引起腸炎,藻相單一,易引起“倒藻” 。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15

(藍藻水華)

“水華”雙重性:

“水華”的出現,一方面水質肥,可以為魚類提供較多易消化吸收的浮遊生物,另一方面這種水質難以長期維持,當天氣變化藻類大量死亡時,水質會迅速惡化變黑,甚至發臭出現泛塘死魚。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16

四、水色調控

1 藍綠色水(藍藻):水體過度富營養化,加喂白鲢魚,藥物分解殺滅,換水,培藻調水。

2 黑褐色水:減少或停喂飼料,加注新水,開動增氧機,增氧曝氣降低毒素濃度,藥物改良(化學、生物),可加喂白鲢魚。

3 紅水:加水換水,藥物抑藻、分解,施磷肥、鉀肥。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17

4 米湯水:如果是輪蟲多則殺蟲,水質變壞則培藻,水不肥則施肥。

5 廋水:有青苔水必清瘦則抑殺青苔,有機肥施入。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18

五、PH值(酸堿度)

酸堿度亦稱pH值,或稱氫離子濃度指數、酸堿值,是溶液中氫離子活度的一種标度,也就是通常意義上溶液酸堿程度的衡量标準。在漁業生産中,pH值是反映水體水質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僅在于指示水體本身受影響的程度,其值的變化對水體中生物的、化學的或物理的過程也将産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19

(1) pH值的變化規律

pH值的日變化規律是:一般情況下,日出時pH值開始逐漸上升,至下午17:30左右達最大值,接着開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至最小值,如此循環往複,pH值的日正常變化範圍為1~2,若超出此範圍,則水體有異常情況。pH值日變化規律是因為浮遊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從而引起水體二氧化碳變化,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又影響pH值的日變化

掌握pH值的日變化規律,對魚類養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利用價值。如看到養魚水體pH值偏低,又沒有外來的特殊污染,就可以判斷這個水體有可能硬度偏低,腐殖質過多,二氧化碳偏高和溶氧量不足,同時也可以判斷這一水體植物光合作用不旺盛,或者養殖生物密度過大,或微生物代謝受到抑制,整個物質代謝、系統代謝緩慢。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20

(2)PH值變化與病害

在魚類養殖水體中,pH值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着魚類的生長、發育、繁殖以及病情等。當其值超過适宜限度時,魚體的正常呼吸受到影響,造成新陳代謝下降、生長發育停滞等一系列異常變化。pH值的過度降低或升高,均會直接危害魚類,引起魚類死亡;即使有時不緻死,但由于其值超過魚類的忍耐程度,導緻生理功能紊亂,也會影響其生長或引起其他疾病的發生。

PH值過低(酸性水),魚活動緩慢,生長慢,大多數的病害蟲害會發生,PH值過低易産生硫化氫。

PH值過高(堿性水),會直接腐蝕組織造成魚類呼吸障礙,甚至窒息。PH過高可使水體中的非離子氨和離子铵的比值發生變化産生毒性氨,又可能引起藍藻暴發。

魚類最适宜在中性或微堿性的水體中生長,即pH值為7.5~8.5,在pH值為6~9時,仍屬于安全範圍;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會對魚類造成不良影響。當魚類在酸性(pH值低于5.5)條件下,會使血液中的pH值相應下降,削弱其血液載氧能力,造成魚自身患生理性缺氧症,引起組織缺氧,呼吸困難,活動能力減弱,新陳代謝強度降低,攝食量減少,對飼料的消化率下降,生長緩慢;還可引起魚鰓組織凝血性壞死,黏液增多,腹部充血發炎。若水體pH值低于4.4,會引起魚類死亡;低于4以下,水中的魚全部死亡。

pH值的不适宜還會破壞水體生産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磷酸鹽和無機氮合物的供應。如果池水偏堿性,會形成難溶的磷酸三鈣;偏酸性,又會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鐵和磷酸鋁,這都會降低肥效。在pH值為8.5時,藻類生長狀況最好,水體固碳能力最強,酸堿度穩定性最高;pH值為9.5時,藻類生長最差,一般pH值小于4,水體中有許多死藻和瀕死的藻細胞。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21

(3) PH值的調節

PH值過低

潑灑生石灰即可,也可排出老水同時注入新水。。

PH值過高

1、排出老水,同時注入新水。

2、施用降堿素、腐植酸或醋酸調節,用量500毫升/畝;必要時也可用鹽酸調節,用量300~500毫升/畝,充分稀釋後全池潑灑。

3、每畝施用2-3公斤明礬(硫酸鋁鉀)。

4、用滑石粉(主要成分為矽酸鎂)調節,每立方米水體用1.5~2.5克全池潑灑,可使水體pH值降低0.5~1。

5、如果是PH急性升高,可以通過潑灑稀鹽酸或醋酸緊急降堿,然後再采取換水或其他可行措施調節水質。

6、施用化學和生物水處理劑,降解氧化水底有機質,培藻,減少二氧化碳,穩定PH值。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22

六、溶解氧

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動物生存生長所必須的條件。溶解在水中的氧氣稱為溶解氧。魚類生活在水中,用鰓進行氣體交換,故水中溶解氧的多少直接影響着魚類的新陳代謝。

(1)水體中溶解氧的來源

氧氣溶解到水中主要通過水---氣界面的氧氣擴散和水中植物光合作用産生氧這兩種方式。池水中90%以上的溶解氧是靠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産生的,除非在有較大風浪的條件下,一般水---氣界面的氧氣擴散作用相對較小,少部分源于大氣、風浪的溶解作用。水中溶解氧的多少與水溫、時間、氣壓、風力、流動等因素有關。

①藻類的光合作用 。

水中藻類利用光合作用是産生水體中溶解氧的主要來源。

②大氣中氧的滲壓。

大氣中氧的滲壓,如:刮風形成波浪,開動增氧機,水的流動等。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23

(風浪)

(2)水中溶解氧的高和低

當水中的溶氧量充足時,魚攝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長快,餌料系數低。當水中的溶氧量過少時,魚的正常活動就會受到影響,嚴重缺氧時可引起魚的浮頭、泛塘。

鲢、鳙、草、青等魚,在水中含氧1毫克/升時開始浮頭,當低于0.4~0.6毫克/升時就會窒息死亡。鯉、鲫魚的窒息範圍為0.1~0.4毫克/升。

對于深水養魚水體來說,夏季突然下雨時,水溫分層現象可能會導緻嚴重的死魚事故。因為下雨可能使上層水水溫下降,且容易與下層貧氧水層混合,貧氧層中的可分解耗氧物質也在整個池塘中充分混合,從而導緻整個池塘溶解氧水平降低。這種現象剛發生時,魚可主動避開貧氧層,而後來隻能受低溶解氧和其他有害物質的傷害,最後可能導緻死亡。

适宜溶氧量在5~5.5毫克/升或更高,但溶解氧過飽和也可能會使魚苗産生氣泡病。一般養殖水體中,連續24小時内,16小時以上的溶氧量必須大于5毫克/升,其餘時間應不得小于3毫克/升。

水中溶解氧高,水中生态環境當然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體,比如:溶氧充足時,氨氮可以轉化成亞硝酸鹽,硝酸鹽又被水中藻類吸收,通過光合作用又再産生氧氣,因此,高溶氧的水體中一般不會或者很少産生諸如氨氮、亞硝酸鹽等不良物質

溶解氧高,養殖動物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通常情況下,每天平均有16個小時以上溶解氧超過4毫克/每升,魚類才能正常生長,5毫克/每升是比較理想的活氧環境。

水中溶解氧低,魚類生長緩慢,免疫力下降,易感染魚病,嚴重時會引起食欲不振,甚至引起浮頭死亡。水中溶解氧低,會引起水環境各種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受阻,引起水質惡化變質。如藻類死亡,硫化氫增多。氨氮—亞鹽—硝酸鹽—藻類增多。當然水中的溶解氧過度飽和時,往往會使魚苗魚種患氣泡病。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24

(3)溶解氧的變化規律

由于水生植物(包括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線強弱的影響,池中的溶解氧也随光線的強弱而變化。一般晴天比陰天的溶解氧量高,晴天下午的含氧量最高,上層池水的溶氧呈飽和狀态。黎明前溶解氧含量最低,這時,無增氧設備的中等産量的池塘,一般都有浮頭現象。在低氣壓、無風浪、水不流動時的溶解氧量較低,在氣壓高、有風浪、水流動時的溶解氧量較高。

養魚池水體中的溶解氧有80%~90%被消耗于浮遊生物及底栖生物呼吸、有機物分解,而魚類利用的占5%~15%。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25

七、透明度

透明度是表示光線透入水中的程度。在池塘養殖水體中,透明度的适宜範圍一般是在25~40厘米之間。透明度大于40厘米,一般認為是瘦水,小于20厘米,則是過肥水

(1)透明度的測定方法

拿一個直徑25厘米的黑白相間的圓盤,(見上圖),從表層水向下沉,注視着它,直至看不見為止,記錄圓盤下沉的深度,這就是水的透明度

在生産實踐中,有養魚經驗的人隻要把手掌彎曲,手臂伸直放入水中,若水浸到肘關節仍看見手掌五指,則可判斷為瘦水;若水還沒有浸到肘關節就看不見手掌五指,則認為是過肥水。這種方法雖不十分準确,但也能大體确定水的肥瘦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26

(2)影響透明度的因素

養殖水體的透明度主要随養殖水體的混濁度改變。

混濁度是指水中混有各種微細的顆粒和浮遊生物所造成的混濁程度。夏季由于浮遊生物大量繁殖而使透明度變小;冬季天氣轉冷,水溫下降,浮遊生物大部分死亡、沉底,因而透明度增大。

水體的底質狀況也能影響到透明度水淺而底質又多淤泥的水體較混濁,透明度較小;水底底質硬或有較多的貝殼、石礫,則水質較清,透明度較大;此外,刮風、降水和水的流動速度也會影響到水體的混濁度和透明度。淺水湖泊、水庫以及水流緩慢的小型河流,水中含有的泥沙等物質不多,其透明度主要受浮遊生物密度的影響。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27

(3)補償深度

光照強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遞減,水中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産氧量也随即逐漸減弱,至某一深度,浮遊植物光合作用産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遊生物(包括細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為補償深度,此深度的輻照度即為補償點。補償深度為養殖水體的溶氧的垂直分布建立了一個層次結構。在補償深度以上的水層稱為增氧水層,随着水層變淺,水中浮遊植物光合作用的淨産氧量逐步增大;補償深度以下的水層稱為耗氧水層,随着水層變深,水中浮遊生物(包括細菌)呼吸作用的淨耗氧量逐步增大。

不同的養殖水體和養殖方法,其補償深度差異很大。水體中有機物越高,其補償深度也越小。通常,海洋、水庫、湖泊的補償深度較深,而池塘的補償深度較淺,特别是精養魚池,其補償深度最淺。補償深度為養魚池塘的最适深度提供了理論依據。據測定,在魚類主要生長季節,精養魚池的最大補償深度一般不超過1.2 米;北方冬季冰下池水的最大補償深度為1.52米。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28

(4)透明度的作用

對魚類養殖水體而言,透明度的大小,大體可以表示水中浮遊生物量的多少和水質肥瘦的程度。養魚經驗豐富的人,通常根據水體透明度的大小判斷水質肥瘦,決定改善水質的方法。因此,透明度是水質中一項很有價值的指标。

池塘水體,透明度在20~40厘米,水中浮遊生物通常較豐富,有利于鲢、鳙的生長;透明度大于這一範圍,則表示水較瘦,浮遊生物量較少,對鲢、鳙等魚類生長均不利;透明度低于20厘米,則顯示水質過肥,需要加注新水。養魚水體一般要求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為宜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29

八、氨氮

水體中氨氮是以非離子氨(NH3,分子氨)和铵離子(NH 4)兩種形式存在的化合氨(NH 3-N),分子氨在總氮的比例随着溫度的升高和PH值的升高而增大。離子态氨氮與非離子态氨氮這兩種形式在水體中可以互相轉化,所以,水中氮化合物的多少,可作為水體受到含氮有機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1)水體氨氮的來源

天然水中的氨氮主要來自于含氮有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即氨化作用;養魚水體的氨氮主要來源于飼料和肥料,由于投餌、施肥及魚類排洩物和殘餌在水體中的增多,導緻氨氮濃度升高。

(2)分子氨對養殖生物的毒害

氨是含氮有機物分解的第一産物,是水中植物的營養物質,水體中氨氮的升高可導緻水富營養化現象的産生,它是水體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環境因素。

離子铵對魚的毒性較小,而分子氨(NH3)是劇毒物質,即使在0.01毫克/升的低濃度下,對魚類也會産生毒性,并且随着pH值的升高,毒性增強。非離子氨和氧原子與血紅蛋白結合會發生“競争”,從而降低鰓組織吸收和運輸氧的能力,造成魚類組織缺氧分子氨還會對魚鰓表皮細胞造成損傷,影響魚類進食并降低其免疫力。在缺氧的情況下,氨的積累增多,當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使魚減少攝食量,生長緩慢;高濃度時,會造成魚類中毒、死亡。

非離子氨(分子氨)對水生生物毒害根據其濃度的不同而不同,在低濃度下水生動物會慢性中毒,抑制其生長;濃度升高水生動物會因急性中毒而死亡。魚蝦在發生高濃度分子氨中毒時,會表現出嚴重不安,體表黏液增多充血,鰓部及鳍條、基部出血明顯,魚在水域表面遊動,死亡前眼球突出,張口掙紮。

(3)氨氮在養魚水體的限制濃度

鯉科魚類氨氮控制在0.05毫克/升以下比較安全。當氨氮達到0.05~0.2毫克/升時,魚類生長速度會下降;當濃度達0.5毫克/升時,産量可能減半,所以氨氮成為限制放養密度的因素之一底層水缺氧,有機物發生厭氧分解,也會使氨積累,因此提高底層水的溶氧量是防止氨積累和改良水質的重要措施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30

另外,在淺池施用铵态氮肥時,必須根據水質的pH值等狀況(pH值越高,氮的含量也越高),掌握合适的施肥量,防止施用量過多而使水中氨的含量達到危害魚類的程度。

(4)養殖水中氨氮的調節措施

①、氨氮超高時,可選用氧化劑如二氧化氯全池潑灑。

②、用化學和生物水處理劑分解氧化。

③、降堿增加水中溶氧,注:增氧劑用酸性增氧劑。

④、用有機酸解毒劑,穩定水中離子和補充碳源。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31

九、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是氨轉化為硝酸鹽過程中的中間産物,故亞硝基态氮極不穩定。它在微生物作用下,當氧氣充足時,可轉化為對魚毒性較低的硝酸鹽;在缺氧時轉為毒性強的氨氮。在耗氧、耗氮、缺氧或硝化細菌不足時轉變受阻,甚至硝酸鹽會還原成亞硝酸鹽,使亞硝酸鹽偏高,當硝酸鹽過高而水中藻類稀少時,這種氨氮向硝酸鹽轉化過程也會受阻。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32

(1)亞硝酸鹽升高的原因

在溫度變幅較大的春、秋季節,由于浮遊生物和細菌活動力的減弱,使正常的氮循環受到破壞,人工所施的肥料、動物糞便、死亡藻類及殘剩的餌料因水體老化缺氧,被分解成為亞硝酸鹽。

在養魚水體中,養殖密度過大,池水經常缺氧,水體中有機物含量過高,也是很容易引起亞硝酸鹽含量升高的原因。當水體總氨濃度達高峰3~4天後,亞硝酸鹽濃度也相應升高并達到高峰。

(2)亞硝酸鹽的毒性

相對于氨的毒害,亞硝酸鹽對魚的毒性較小,但由于氨氮的轉化速度較快,使得亞硝酸鹽的問題最為突出。當亞硝酸鹽達到一定濃度,易引起魚類中毒,而使血液裡高鐵血紅蛋白的含量升高,載氧能力下降,造成組織缺氧,神經麻痹,甚至窒息死亡。

水中亞硝酸鹽濃度積累到0.1毫克/升後,魚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數量逐漸減少,血液載氧能力逐漸減低,從而可能造成魚類慢性中毒,此時魚類攝食量降低,鰓組織出現病變,呼吸困難、騷動不安或反應遲鈍,嚴重時則發生暴發性死亡。

實踐表明,養殖水體亞硝酸鹽含量與魚病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相關關系,養殖水體亞硝酸鹽含量過高一直是養殖過程中比較棘手的問題。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33

(3)亞硝酸鹽調節措施

①、換水。

②、晴天中午開動增氧機以利于池底有害物質的溢出。

③、潑灑亞硝酸鹽降解藥物:氧化型底改、強效雙改、硝化細菌、芽孢杆菌等。

④、水體亞硝酸鹽超标時,可潑灑适量的氯化鈣、氯化鎂、食鹽等氯化物,增加氯離子的濃度,一般情況下,當水體的氯離子濃度是亞硝酸鹽濃度的6倍時,即可以抑制亞硝酸鹽對養殖生物的毒性。

⑤、施用磷肥、氨基酸培藻素等協同促進水中氮素為藻類光合作用利用,加快亞硝酸鹽的轉化過程。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34

(硫代硫酸鈉)

⑥、亞硝酸鹽毒性嚴重時可潑灑硫代硫酸鈉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35

十、硫化氫

硫化氫是帶有臭雞蛋氣味的可溶性有毒氣體。硫化氫在有氧條件下很不穩定,可通過化學或微生物作用轉化為硫酸鹽,因在底層水中有一定量的活性鐵,故可被轉化為無毒的硫或硫化鐵。硫化氫是水底含硫有機物在缺氧條件下分解産生的水中硫化物的毒性随水的PH值、水溫和溶解氧的含量而變。水溫升高或溶解氧降低,毒性增大;反之,毒性降低。在酸性環境下PH值越低,硫化氫占得比例越大,毒性越強。

(1)硫化氫産生的原因

硫化氫是養殖池塘中的硫化物還原菌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硫酸鹽和異氧菌分解有機物産生的在缺氧條件下,硫化氫的來源途徑有二,一是含硫有機物經過嫌氣細菌分解而成;二是水中硫酸鹽豐富,由于硫酸鹽還原細菌的作用,使硫酸鹽變成硫化物,在缺氧條件下進一步生成硫化氫。在雜草、殘餌堆積過厚的老塘,也常有硫化氫産生。

在酸性環境下,PH值越低,硫化氫占得比例越大,毒性越強。硫化氫是一種弱酸,當水體底質呈現酸性時硫化氫的濃度高,毒性強,如pH=5時,99%的硫化物均以硫化氫的形式存在,而當pH=7時,硫化氫約占50%。

養殖池塘中硫化氫主要由池塘底泥中含有的硫酸鹽在厭氧條件下分解産生及養殖過程中産生的殘餌和魚類糞便中的有機硫化物分解産生。硫化氫與金屬鹽結合生成黑色金屬硫化物,這也是池塘底泥多成黑色的原因。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36

(2)硫化氫對水生動物的毒性

硫化氫對水産養殖動物和其他水生生物毒性很強。其毒性主要是硫化氫與動物體血紅素的鐵結合,使血紅素量減少,影響對氧的吸收;另外對動物的皮膚也有刺激作用。另外,1毫克硫化氫要消耗1.4毫克氧氣,因而硫化氫可導緻水中氧氣劇烈減少。硫化氫的濃度不應超過1毫克/升,在越冬池中不應超過0.7毫克/升。養魚水體中有硫化氫産生也是水底缺氧的标志

養殖水體硫化氫的濃度從0.1毫克/升開始升高時,魚類出現不安定狀态,食欲下降,餌料系數增加,抵抗力減弱;濃度升至0.5~0.8毫克/升時,會嚴重破壞魚的中樞神經。

水體中的硫化氫通過魚鰓表面和黏膜可很快被吸收,與組織中的鈉離子結合形成具有強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鈉,并還可與魚血液中的鐵離子結合,使血紅蛋白減少,血液喪失載氧能力,同時可使組織凝血性壞死,降低血液載氧功能,嚴重影響魚類的健康生長,有的甚至導緻魚呼吸困難而大批量死亡。中毒魚類的主要症狀為鰓呈紫紅色,鰓蓋、胸鳍張開,魚體失去光澤,漂浮在水面上。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37

(3)消除硫化氫危害的調節措施

①、提高養殖水體中溶解氧含量。

②、潑灑生石灰,提高池水酸堿度。硫化氫在酸性條件下更容易使魚類中毒,可以通過提高水體酸堿度降低硫化氫的毒害作用,使用此方法應注意水體中不能含有較高的氨,否則提高PH值容易引起氨中毒

③、嚴重的池塘潑灑增氧藥劑及含鐵劑,使硫化氫變為硫化鐵沉澱,以消除毒性。

④、必須避免含有大量硫酸鹽的水進入池塘,并慎用化肥硫酸铵。

養殖水體透明度的調控方法有哪些(養殖水體的物理和化學環境的複雜生态特性)38

生态學的理論認為,在自然情況下,生态系統的穩定,是由于它在結構與功能上都處于動态平衡,這就是生态平衡。當外來的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的波動時,生态系統内部通過物理、化學或生物學的調節,可以使之重新達到平穩。這就是系統的自我調節和自我維持。如果外力沖擊強度超過了系統的自我維持範圍(閥值),就會出現生态系統的功能紊亂,結構破壞。人類活動造成進入水體的物質超過了水體自淨能力,導緻水質惡化,影響到水體用途,就是水體污染。所以,水産養殖必須從水體或水環境中找到"生态平衡"并作為切入點開展一系列的養殖生産,方保漁業順利豐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