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宅家裡超過一個月的人想來一定不少。
在這期間,人們在關注疫情走向,聲援抗疫壯舉的同時,随着宅家日子的累積,漸漸的,應該有相當多的人,開始檢視自己悶家裡的生活:盡管有家人相守,有網絡貼身,有電視陪伴,可“孤獨(單)”、無聊的感覺還是飄然而來。于是很多熱心人士開始了“新生活”的嘗試,意欲讓近乎“封閉”的室内生活有點意思,或是讓“沉悶”的日出日落多一點色彩。
有年輕人開始學廚藝。我覺得挺好。以我的觀察,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不做飯,借此機會嘗嘗自己做的美食,然後還能延伸到深刻的思想:很多聚餐其實都是可有可無的。
我把這一網絡中的新發現告訴一位年輕朋友,同時也以此來回答她的問題:“悶家裡真是有些無聊了,您幹什麼呢?”可沒兩天人家回答我說,這個活計得愛廚房,否則就太麻煩了,還是簡單對付着吃心情好一些。
那就讀書吧。
從精神文化方面來說,總對着電視顯然也不大像正常的愉悅狀态。“看了兩天電影,也沒幾個好看的,人倒是有點煩躁起來。”這段時間有不少收費的TV門戶免費,感覺有點煩的哥們兒約我網絡上下圍棋,說是在相關網站上找不到願意下“慢棋”的人,平時愛打橋牌的他現在落單在家,而網上總是牌好牌差都堅決坐莊主打的主,弄得自己也這麼幹,更無聊。
十多年沒參與過網上的棋牌活動,圍棋水平不佳,橋牌的各類約定早已散落一地的我,勸他“幹脆去鬥地主。”玩兒了,說是沒意思。
為什麼不讀書呢?
我習慣了宅家的時光,覺得一邊悠哉悠哉地讀書、一邊将蝸居當庭院閑晃不錯。他決定試一試。
實事求是地說,倘若平常日子裡東跑西颠地忙碌,隔三差五地豪飲、搖滾卡拉,可能有暫時忘掉“孤獨”的時刻,又或者還有宣洩後輕松的夜晚,但當我們安靜下來,當我們獨坐發愣的時候,會不會感覺到如影随形的孤獨在眼前轉悠呢?
我會!正因為如此,在凡俗的生活中我才用閱讀來消解孤獨。雖然從未有讀書讀出個樣子的欲望,但長久以來懶散、閑逸地讓書來慰藉心靈的習慣,使得我能夠坦然面對孤獨:當不得不“獨自在家”的日子襲來之時,自己内心感觸的,依舊是坦然的平和自如——比如安靜地用大半天去反複閱讀康德這個家夥寫的幾頁書。
而且,在這個特殊的時段,網上就有衆多的閱讀書寫,更重要的是在此類文字中可以明顯地看出“讀書人”不錯的精神狀态。
事實上,如果您沒有習慣木讷地和電視相對,沒有修成目光無神的呆滞獨坐……那麼,閱讀才是您生活中最重要的選擇。
撇開獨立判斷的習成,也不說價值觀念、思想、知識體系的建構這種形而上的宏遠教誨,什麼與他人的對話(獨自一人之時),用前輩智慧的人生認知來照亮自己的路途,甚至諸如素養、氣質的升騰等缺乏形象化影像的叙事,我們也暫且放置一邊,就說娛樂,就說孤單時間、無趣日常的時間消磨和意義尋求的理性生活,讀書的重要性,甚至是唯一性,無疑是顯而易見的。
常态化的生命時光是這樣,時下不管您習慣與否都必須宅家的日子更是如此。
書籍包含了人類文明所有的情、理想象,記載了文化體系中所有的愉悅(憤怒)片章,那些悲情、狂喜的情愫,那些愚蠢的固執、虛妄,那些堅韌的探索、發現……以及天人合一的念想,您所有的興趣、好尚,都可以在書卷中找到,書籍,甚至會給您一束未來之光。
回到前面的故事。找不着棋(牌)友的哥們兒把心裡那點邏輯推理愛好放書裡了,讓我推薦點相關的書,就是《漫長的告别》那種。我很少讀推理小說,原因是比較起不喜歡“劇透”的讀者來說,我覺得知道結果再回過來看作者演繹也很好。“您真的應該讀讀這類書。”他建議。
不愛廚房的朋友也不在乎“劇透”,可這兩天正着迷于《慶餘年》,電視劇第一季沒講完的後續故事,她正在文字裡發現。“您還别說,情節特吸引人,都放不下。”
“心情還煩悶不?”我問。
“哈,這幾天盡想着範閑怎麼着了,忘記了煩悶的事兒。”
範閑是《慶餘年》的主角。
(來源:工人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