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圖為疫情期間,中意國際學校華裔青少年書畫大賽作品參與網絡評比展示。 (受訪者供圖)
自1991年來到意大利,李雪梅在華文教育領域已辛勤耕耘了30年。從單純教授漢語到建立華文學校,再到建立一所國際學校,她對華文教育的探索逐漸深入,認識也不斷拓展。在這個過程中,她見證了越來越多華僑華人青少年學會一口流利的漢語,見證了“漢語熱”在意大利逐漸升溫,更見證了中外合作交流的文化盛景。
“華文教育将向何處去?我的理解是,海外華文教育工作必須要走一條專業化、标準化發展之路。”李雪梅告訴記者。以下是她的自述。
教漢語樂此不疲
1983年,我畢業于遼甯師範學院中文系,此後一直在國内從事中文教學工作。1991年,我來到意大利與攻讀博士學位的丈夫團聚。
剛到意大利不久,佛羅倫薩一家協會邀請我去教中文和中國曆史。那時,一位意大利朋友開車帶我在佛羅倫薩和普拉托之間輾轉教學。那是一段既辛苦又充實的時光,我重拾了自己熱愛的教育老本行。後來,帕多瓦兩個協會也邀請我去教中文,威尼斯大學也有不少學生上門請教。在我的輔導下,不少學生以滿分通過了中文考試。
1995年,經威尼斯大學一位教授的舉薦,我以第一名的成績被該校翻譯系正式聘用。在随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邊“帶老師”,一邊“帶學生”。記得那時我一下課,總有老師在門口等我,交流漢語語法及教學中其他難點問題。短短10分鐘的課間休息,我通常連口水都顧不上喝。但是,隻要看到大家學習漢語的熱情,工作再累我也樂此不疲。
在威尼斯大學19年的教學工作中,我帶出了一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一名學生獲得了“漢語橋”世界大賽第二名。課餘時間,我還義務幫助一些華僑華人朋友的孩子學習中文。在這個過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他們對華文教育的迫切需求。在我看來,華文教育不隻是教幾個漢字、說幾句中文,更要讓孩子們學習中華文化,留住自己的“根”。同時,喜愛中文的外國學生也是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明交流的使者。
随着上門求學的孩子越來越多,家教已經無法滿足需求。2001年,在當地華商會和家長的支持與幫助下,我創辦了意大利金龍學校。
創校之初,可謂筚路藍縷。沒有固定校舍,我就四處奔走找合适的地方;沒有教材,我自己動手編寫;沒有教師,我和丈夫就一人帶一個班級。我時刻謹記,華文教育馬虎不得。無論面臨什麼困難,我們都堅持一條教學原則——高标準、嚴要求。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逐漸發展成為威尼托大區最大的華校。2011年,建校十周年之際,金龍學校被中國國務院僑辦授予“海外華文教育示範學校”的稱号。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一直把這句話當作座右銘。意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在《愛的教育》中也告訴世人,愛的力量是何等偉大,愛的教育是何等重要。辦學這些年,我始終強調愛是教育的靈魂。
為了增強海外華裔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從2002年起,我每年都親自帶隊,組織學生到中國參加“尋根之旅”系列夏令營活動。在一次夏令營活動中,一位學生的父母因家庭經濟困難,不願意出錢買機票。這個孩子跟我說:“校長,我真想去中國看看。”看着他誠懇又充滿渴望的眼神,我的眼睛濕潤了。在征得他父母同意後,我自掏腰包給他買了機票,又拿出1000元人民币作為他在中國遊學的零花錢。
每逢假期,很多已經畢業的學生都會結伴來學校看望老師。聽到他們講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看到他們臉上自信的笑容,我都會感到無比幸福和欣慰。
在異國他鄉從事教育事業,感受最多的是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我逐漸萌生了辦一所國際學校的想法。2013年,我正式創辦了中意國際學校,這是一所納入意大利教育體系的全日制三語寄宿學校。經過多年發展,學校形成了包括幼兒部、小學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在内的完整基礎教育體系,并成為帕瓦多省18所重點中小學之一。學生組成也由最初的單一華裔學生,發展到如今意大利學生和其他外籍學生占比達40%。此外,還有來自意大利、中國、新加坡、西班牙等十幾個國家的教師團隊。
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和老師朝夕相處,各種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意國際學校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大家庭。帕多瓦市長喬爾丹達尼到訪學校時曾感歎:“這裡的意大利孩子将是新時代的馬可·波羅,将為中意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2017 年,我促成了意大利教育部威尼托大區教育廳與國務院僑辦文化司簽署《海外華文教育合作備忘錄》。之後,我每年都會随意大利校長團到中國訪問。中意國際學校承辦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如“中華文化大賽”、“中國數學教學法”和“漢語教學法”講座、“中國功夫進課堂”等。如今,越來越多的意大利師生了解并喜愛中華文化,威尼托大區“漢語熱”不斷升溫,目前已有20多所中小學開設了漢語課,還有幾所學校将漢語作為高中畢業考試科目。
一腔熱愛,孜孜以求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1月24日是除夕之夜,學校師生、家長及當地政府教育部門人員歡聚一堂,共同慶祝中國農曆新年的到來。我們特意用紅色幕布布置舞台,門窗座椅也都用紅色進行裝飾,呈現出中國傳統節日的喜慶氣氛。在當天晚會的校長緻辭環節,我懷着滿腔熱忱,為中國武漢祈福,祝願中華兒女幸福安康。我和丈夫帶頭為祖國抗疫捐款,并及時通過各種渠道把救援物資送往國外。
2020年2月,意大利暴發疫情并日趨嚴峻。我迅速組織全校師生加入“威尼托大區抗疫組”,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救援活動。同時,學校為當地華裔青少年和威尼托大區各學校學習中文的學生開設了公益課堂,還通過學校的教學平台多次為華僑華人舉辦大型公益講座,邀請國内醫學專家介紹疫情防護注意事項,進行心理疏導,科普中醫藥護理知識等。
疫情期間,學校的教學工作全部轉到線上。2020年3月2日,全校師生開始上網課,沒有耽誤一天課程。我們成為全意大利第一家開展網上教學的學校,受到當地媒體的關注和贊賞。盡管疫情肆虐,但“雲端”文化交流活動精彩不斷。我們和國内學校舉行了友好學校簽約儀式,和國内姐妹學校共同舉辦慶“六一”聯歡活動,還有網上廚藝比賽、文藝彙演、畢業答辯、家長會、學術研讨會、學校開放日等活動,都辦得有聲有色。
林語堂先生在《記紐約釣魚》裡的一句話令我時時回想,并時時參解:“人生必有癡,而後有成,癡各不同,或癡于财,或癡于祿,或癡于情,或癡于漁。各行其是,皆無不可。”正是對華文教育的一腔熱愛,讓我在這條路上孜孜以求,不斷成長進步。
在我看來,辦好華文教育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繼續辦好華校,不僅要辦好語言教學,還要傳播好中華文化,講好中國發展故事,增強孩子們對祖(籍)國的了解和認同;第二是與當地政府和機構合作,舉辦文化交流活動,推動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使當地政府和民衆了解、支持華校和華人社區的發展;第三是定期到當地學校宣傳中華文化。例如,鼓勵華僑華人學生與意大利學生結對,教他們一些簡單的漢語,講一個中國曆史故事,介紹一道中國美食等,不僅能幫助年輕一代建立友誼,還能增強華僑華人學生的文化自豪感。
籌備中意國際學校十周年慶典及相關文化活動、與當地機構合作開設針對成年華人的意大利語培訓課程、開展“名校直通車項目”幫助更多學生進入世界名校……學校新的工作計劃安排得滿滿當當,我對未來信心十足。我将盡自己最大努力,繼續做好華文教育,傳播好中華文化,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本報記者 李嘉寶)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12月29日 第 06 版)
責編:侯興川
本文來自【海外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