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城北的鵲山、華山一帶,早在唐宋時便是著名的風景名勝之地。李白、杜甫、曾鞏等都曾在此留下過詩篇。後劉豫開鑿小清河,破壞了此地的水源涵養,但到元初趙孟頫的時代,這裡仍然是一片有水的沼澤地帶,是濟南的一處風景勝地。
攝影|李鋒
鵲華景觀的藝術表現,不自趙孟頫始。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的出現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且不是他第一個作出《鵲華秋色》圖的。在趙孟頫畫《鵲華秋色》之前六十年,大詩人元好問便寫有《濟南雜詩十首》,之八雲:
入秋雲物便凄迷,一道湖光樹影齊。
詩在鵲山煙雨裡,王家圖上舊曾題。
在詩的注中,便有“王清卿家有《鵲山煙雨圖》”句。王清卿,我們對此人已無可查考,估計是當時濟南或寓居濟南的一位有些名氣的畫家、文士;由此可知,在更早的金元之際,就有以鵲華煙雨為題的畫作存世。
攝影|李鋒
比趙孟頫大十多歲的張之翰(1243-1296)亦有《鵲華煙雨圖》一詩:
壁立長空劍倚雲,小孤直與大孤鄰。
幾時煙雨齊州道,遙認雙溪是故人。
而張之翰還寫有《會波樓賦》,其中有“華峰劍倚絕阿附,鵲山壁立無陂陀。或浮岚滴翠于交流,或颠光倒影于回渦。真江中之兩孤,立亘古而不頗。”兩次将鵲山華山比作長江中美麗的大孤與小孤。
攝影|張豔波
此外,還有另一位年長趙孟頫十餘年的劉敏中也寫有一首《鵲華煙雨》:
華峰屹如削,嶕峣獨立天一角。
鵲山偃以截,參差始見元氣裂。
悠悠二水西南來,水萦華帶江湖開。
洲平岸闊望不到,兩山欲合川先回。
憶昔扁舟随魚鳥,翠屏玉鏡搖清曉。
山頭忽覺雲景變,風雨來時山更好。
飛煙渺渺晦複明,遠近俯仰青冥冥。
乾坤水墨人不識,短蓑容我扁舟橫。
一朝跼蹐埃塵底,咫尺清遊隔千裡。
眼明親見此畫圖,茫然卻在扁舟裡。
逋客歸來空老矣。
這說明,此時鵲華已是被人們連在一起看待的景觀,也說明鵲華景觀早已是風景絕佳、為濟南人心所向往的好去處;而文人雅士用繪畫、詩文等各種形式表現和詠唱鵲華景觀在趙孟頫之前早已出現。
攝影|李鋒
然而,鵲華意象的正式确立,卻與趙孟頫的那幅名畫《鵲華秋色圖》密不可分。或者說是趙孟頫和這幅名畫使得鵲華景觀聲名遠播。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書畫大家,浙江湖州人。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生平跨宋、元兩個朝代。他“幼聰敏,讀書過目辄成誦,為文操筆立就”。青年時期仕于南京,為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家居,益自力于學”。後元廷委派程鉅夫“搜訪遺逸于江南,得孟頫”,當時的趙孟頫“才氣英邁,神采煥發,如神仙中人”。元世祖初授其兵部郎中,後遷集賢直學士。因其能力出衆,精通治道,元世祖又打算讓他參予中書政事,“孟頫固辭,有旨令出入宮門無禁。”
此後,“孟頫自念久在上側,必為人所忌,力請補外”,元至正二十九年(1292),趙孟頫被任命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當時總管缺任,趙孟頫得以“獨署府事”。趙孟頫在濟南任職共有三年多的時間,但卻充分展現了他的從政才能和治理水平。
元貞元年(1295),剛剛卸任濟南路總管府的趙孟頫在家鄉湖州與周密等好友宴飲,他贊美濟南山川之勝,不意勾起了祖籍濟南但卻從未到過故鄉的周密的濃濃鄉思。趙孟頫于是憑着記憶勾畫出濟南鵲、華二山之形勝,即《鵲華秋色圖》,贈于周密。
攝影|張豔波
周密(1232-1298),字公謹,号草窗、蘋洲、蕭齋;因高祖以上世代居齊州(今山東濟南),曾以齊人、華不注山人、山東伧夫為别号;又因居吳興(今浙江湖州)弁山,又别号四水潛夫、弁陽老人、弁陽嘯翁。宋季,曾為臨安府幕屬,監和濟藥局,充奉禮郎、兩浙運司掾,監豐儲倉,義烏令等。宋亡不仕。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浩然齋雜談》、《雲煙過眼錄》、《志雅堂雜抄》、《澄懷錄》、《浩然齋意抄》及《浩然齋視聽抄》。詞集有《蘋洲漁笛譜》、《草窗詞》。詩集有《草窗韻語》。又嘗選南宋詞人佳作為《絕妙好詞》。
最為難得的是周密對故土濟南一往情深的血脈與情感。周密的祖上定居在山東曆城以北的華不注山下,六世祖時移居曆城南部的曆山腳下,曾祖周秘在北宋覆亡之時離開了故土。
周密雖生長在江南,但終其一生都難忘自己是齊魯後裔。在其手編詩集《草窗韻語》、詞集《蘋洲漁笛譜》中,他署名“齊人周密公謹父”,其晚年的野史雜著中,他常常自稱“曆山周密”、“濟南周密公謹父”,自署“齊人”、“華不注山人”。
《齊東野語》書名中流露了作者與祖籍的淵源關系,在《自序》中他反覆申明:“餘世為齊人,居曆山下,或居華不注之陽。……餘故齊,欲不齊不可。”他還曾明确對友人說:“我自實其為齊,非也;然客謂我非齊,亦非也。我家曾大父中丞公實自齊遷吳,及今四世,于吳為客。先公嘗言:‘我雖居吳,心未嘗一飯不在齊也。’”周密父親這種對故土濟南的深厚情感,實在是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這是故土之情,也是故國之戀。這對周密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周密由此而發出深長的歎惋道:“豈其裔孫而遂忘齊哉!”
周密是趙孟頫及其父的摯交,宋末元初的著名畫家及鑒賞家,又是當時見聞最廣,記事最詳,而又最多才多産的作家之一。他的諸多著作,不僅文才斐然,而且留下了那個時代最佳、最全的史料。給這樣的一位人物作畫,趙孟頫自然要傾盡全力,好在,此時的趙孟頫經曆十年的北方生涯,和唐代及北宋超卓的繪畫傳統相銜接,從而徹底擺脫南宋畫風,他已具備超凡的實力和那一時代無人能出其右的藝術才華。而他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中完成《鵲華秋色》圖的。
攝影:李鋒
該圖取濟南城北山野實景:一片遼闊的沼澤地,有二山突起,右邊尖而峭的是華不注山,左邊緩而圓的是鵲山,兩山剛柔相濟,寄寓儒家的中和之美。兩山之間遠遠近近錯落着雜樹野卉,莎草蒹葭,茅舍群羊,漁叟竹篙,景色清曠、平遠,整幅畫面以深藍和淺藍為主,雜以紅、黃、褐諸色,色調鮮潤,潇灑幽淡,運筆圓潤,但墨色偏幹,以自然顯現深淺秀潤、用筆略帶澀滞感的書法趣味,表達了較強的主觀情味,頗具文雅意趣。
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特别看重此畫的文人氣質和書卷氣,。他在題跋中說:“吳興此圖,兼右丞(王維)、北苑(董源)二家畫法,有唐人之緻去其纖,有宋人之雄去其犷,故曰師法舍短。”這幅畫的寫實性很強,但卻不是完全的寫實,它是畫家所眼見的和他心中所想象的相交融的産物。
來源:風香曆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