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

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0 08:16:13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這句古語: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每當有人傷害或者折磨自己身體的時候,就會被他人用這句話勸說,目的就是讓人們認清自己現在的身體以及生命是父母授予的,不能随随便便去破壞。

當然,這句話也映射了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思想和道德品質:孝道。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發展曆程中,孝道就像一根不斷生長且萬古長青的藤蔓,不會随着王朝的更叠或時代的變遷而發生任何改變,幾乎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會宣揚孝道文化。

尤其是那些遵循儒家文化并以其為治國核心思想的朝代,更會充分将孝道精神發揚光大。除此之外,對于民間的百姓來說,“守孝”也是生而為人最基本的準則,因此在古代,很多地區會用“孝”為标準,來衡量百姓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

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1

​圖片來源于網絡:孝道

傳承孝道文化的腳步從不曾停歇,最早的“孝”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有關于“孝”的論述與卷書就已經層出不窮了。孔老夫子認為守孝是立德的前提,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盡到孝道,那麼這個人可以等同于一個“無德”的人。

儒家學說剛剛起步的時候,孝道思想就被重點列入其中了。對于“孝”的論述,孟子也闡明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比如,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就是孟子提出來的

這句話經常被老一輩的人用來教育晚輩,那麼大家明白它的真正意思嗎?從前半句的字面意思可以知道有三種不孝的表現,那麼到底是哪三種呢?其實這句話在被孟子提出來後,就被後世給歪解了。

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2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的本意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其中沒有盡到晚輩的職責是最大的不孝。

比如,舜結婚時沒有告知父母一聲,說明根本沒有把父母放在一個重要位置,這就是沒有盡到晚輩的本分。因此,孟子最初想要告訴我們,不孝順的表現并不是隻有三種,而是很多種。

原句中的“三”指的不是數字三,而是泛指多數的意思,很顯然,孟子也沒有具體說明到底有哪三種不孝。

而後世将孟子原話的後半句理解成了:晚輩要是沒有可以繼承香火的後代,就成了最不孝順的一種。這個意思完全跟孟子的原意背道而馳了。

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3

圖片來源于網絡:孟子畫像

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發現,孟子的這句話在後世流傳甚廣,無論是文學小說或是影視作品,裡面的人物都會背着手,表情嚴肅地将這句話念叨一遍出來,告訴小輩們,一定要謹記最大的不孝就是沒有留下可以延續血脈的子嗣。

通過前文的分析,大家可以知道,這個理解與孟子最初的意思差得太遠了,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誰将這個意思曲解流傳下來,導緻世人也迷迷糊糊地跟錯隊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位東漢的經學家。

這個經學家叫做趙岐,他本人沒有什麼顯著的成就,大部分人隻知道他是通過曲解孟子的言論出名,注釋《孟子》是趙岐一生中做過最出名的事,他應該沒想到,最讓自己自豪的成就居然會成為後世的笑柄,因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就是從趙岐這裡開始錯誤地流傳下去的。

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4

圖片來源于網絡:東漢的經學家趙岐畫像

以至于傳到如今社會,孟子的原話被徹底改頭換面,還有一些不知所雲的人去抨擊孟子。其實,被曲解的那句話就是趙岐自己的想法,趙岐隻是将自己對不孝的觀點闡述了一遍而已因此,現在我們所聽到的這句話的意思,跟孟子已經毫無關系了。

按照趙岐的意思,他是如何認為的呢?在他眼中,第一種不孝就是子女的愚孝,子女為了彰顯自己的孝順,即使有時候父母做錯了事,也不加以勸解。

第二種不孝指的是,若父母年紀大了又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子女眼看着家中生活條件艱苦,卻不工作賺錢來供養父母。第三種不孝就是不娶妻,或者娶了妻後生不出孩子,使得家族沒有後代得以延續。

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5

圖片:娶妻劇照

從趙岐這幾個觀點來看,還算是與當代的孝道文化有點關系,沒有造成嚴重的失誤,不過他曲解孟子原話的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趙岐并未曲解這句話,隻是解釋的時候将自己的觀點寫在旁邊,喧賓奪主了,後人就将其理解錯孟子的意思。

這種情況也不是沒可能,當初朱熹就很明确地提出這句話是趙岐的觀點和論述,與孟子沒有一點關系。由此可見,如今大多數的文學、影視作品在抨擊這句話的同時,把孟子也給諷刺了一通,這簡直是大大地冤枉了。

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6

圖片來源于網絡:朱熹畫像

按照孟子的原意,他認為不孝有很多種,那到底包含多少種呢?孟子有沒有具體論述過分别是什麼情況呢?無獨有偶,孟子确實論述過,而且他認為不孝包含五種表現。

第一種情況:子女生性懶散,對父母懶得照顧,不聞不問。

第二種情況:子女沉迷喝酒與賭博,讓父母恨鐵不成鋼。

第三種情況:子女貪财好色,娶了老婆就忘了娘,沒有盡到贍養父母的義務。

第四種情況:子女在外放飛自我,尋歡作樂,被世人唾棄,也讓父母的臉面丢盡。

第五種情況:子女不會控制自己,随意在外面打架鬥毆,傷及他人,也波及到年事已高的父母。

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7

圖片:在外面打架鬥毆劇照

以上的五種不孝的情況才是出自于孟子,而前三種情況主要與不照顧、不贍養父母有關,這一層意思就與趙岐的觀點相差無異了。不過縱觀這五條論述,沒有一條是與有無後嗣相關的,這就與趙岐的話天差地别了。

由此可見,孟子的五條不孝的表現,與他最早提出的那條理論是吻合的,沒有太大出入,于孟子而言,他後來詳細說明的五大不孝,全部可以歸類到“不履行晚輩的責任和義務”裡。

而根據趙岐翻譯孟子的其他話也可以看出,他一直以來的觀點就認為子嗣傳承是最重要的。

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的真正意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8

圖片來源于網絡:孟子

總之,看過今天這篇文章的小夥伴,應該對這句話有一個清楚的了解了吧,同一句話,孟子和趙岐的解釋是完全不一樣的,現如今社會上對這句話的認識都源于趙岐,很少人知道孟子原來的觀點。

其實孟子對于孝道方面的思想以及論述,都保持着連貫性,沒有突然改變風格,他認為孝道最核心的觀點就是作為子女,一定要盡到自己的本分,對父母盡到贍養義務,畢竟是父母生了你,給了你能夠接觸以及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權力。

因此筆者認為,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孝道的許多思想還是比較合理的,子女确實都應該孝順父母,隻要不愚孝就可以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制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