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是戰國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全書重點闡述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家學說,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韓非子》内容豐富,思想深刻,語言嚴峻峭刻、幹脆犀利,蘊含着深隽的哲理。
1. 千丈之堤,以蝼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釋義】 千裡長的大堤,因為螞蟻窩而潰敗;百尺大的房屋,因為一點的煙火而焚毀。
2. 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
【釋義】 巧妙的欺詐不如愚笨的誠實,隻有誠可以得到人們的贊許和尊重。
3. 刺骨,故小痛在體,而長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國。
5. 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
【釋義】 因此立志的困難,不在于勝過别人,而在于戰勝自己。所以《老子》說:“能夠戰勝自我,就叫做強。”
6.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釋義】 比喻雖然一時受到損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反之亦然。
7. 舉世有道,計入有計出。
【釋義】 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則,既要算計得到的,也要算計失去的。
8. 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釋義】 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惡來選取土石,因此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因此成就了它的廣博。
9. 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故人多溺。
【釋義】 火的形狀威嚴可怕,人們害怕不敢接近,因此很少被火燒傷;水的樣子綿軟柔弱,人們喜歡遊泳戲水,因此被淹溺的人很多。這告訴我們要重視和躲開那些隐藏的、細小的但卻是緻命的危險。
10. 欲成其事,先敗其事。
【釋義】 要做成一件事,有時候需要先打破做成這件事的想法。或者這句話也可以解釋成,要做成一件事,必須考慮讓這件事失敗的那些因素,隻有避免這些失敗的因素才能成事。
11. 不勁直,不能矯奸。
【釋義】自己不正直的話,就不能去糾正别人的奸邪行為。
12.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釋義】 人們不會在經過山嶺時跌倒,卻總是在過小土堆時跌倒。山大,不易跨越,困難多,所以人們重視,小心謹慎,故此能安全通過。土堆小,易于跨越,但也正困為其小,不成其為困難,引不起人的注意,産生麻痹心理,所以往往反而被絆倒。
13. 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釋義】 隻有華美的外表而缺乏實際的内容,便會空泛而不切合實用。人若隻知道追求表面的繁華,隻知道撐面子,并沒有真材實料,遇到情況隻能素手無策。這告訴我們,不管是自己做人做事,都要務實。
14. 不塞隙穴,而勞力于赭垩,暴雨疾風必壞。
【釋義】 牆有隙穴卻不去堵住,反而追求它漂亮美觀,給它塗飾紅白的土漿,結果一點也不頂用,一旦暴風疾雨來了,就要倒塌了。
15. 不聽其言也,則無術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則不肖者不知。
【釋義】 不親耳聽聽他的言論,就不知道他是否有謀略;不讓他親自去做,就分辨不出他的好壞。
16. 家有常業,雖饑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
【釋義】 家中有固定的産業,即使趕上災荒也不怕挨餓;國家有固定的法令,即使有危機也不會滅亡。
17. 宮有垩,器有滌,則潔矣。行身亦然,無滌垩之地,則寡非矣。
【釋義】 屋子的牆要用白灰粉刷,器皿要經常洗滌,就會潔白明亮。人的行為也是這樣,到了沒有值得清洗的地步,就少有缺點了。
18. 觀聽不參,則誠不聞。
【釋義】 隻偏聽偏信一人的意見,不與别人商量,就不會聽到真誠的話。
19. 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
【釋義】 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遇到事情,韓非子告訴我們兩點:一個是心裡不要有事,要“虛”,心裡裝着太多的事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思考;另一點是冷靜,慌裡慌張的人看不清事情的走向,也不會真正解決問題。
20. 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
【釋義】 一個人右手面圓形,左手又要畫方形,那麼一定不能同時畫好兩種形狀。人不能同時用兩手畫出兩種形狀不同的圖畫,說明心無二用,此名句的深層意義是在強調學習或做事要用志不分,專心不二。
◎本文參考書目為《國學句典》與《韓非子(中華國學經典)》,轉載請注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