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初學笛子的基本教學

初學笛子的基本教學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3 02:15:08

初學笛子的基本教學?本人小學五年級第一次聽一個貨郎(貨郎是以前挑着擔子走街串巷深入農村賣各種小東西的商販)吹過笛子,覺得很神奇,買了一直最便宜的豎笛自己摸索,到初中時一個同學家有一本《笛子演奏法》的書,借來把重要的内容都抄下來,根據書自己用簡單工具制作了笛子,後來上學學習,到學習專業制作,雖然現在機器制笛很先進方便了,我還是喜歡純手工的那種感覺整理一下學習笛子的過程供0基礎想學笛子的人參考:,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初學笛子的基本教學?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初學笛子的基本教學(學笛子從入門到精通事半功倍的方法分享)1

初學笛子的基本教學

本人小學五年級第一次聽一個貨郎(貨郎是以前挑着擔子走街串巷深入農村賣各種小東西的商販)吹過笛子,覺得很神奇,買了一直最便宜的豎笛自己摸索,到初中時一個同學家有一本《笛子演奏法》的書,借來把重要的内容都抄下來,根據書自己用簡單工具制作了笛子,後來上學學習,到學習專業制作,雖然現在機器制笛很先進方便了,我還是喜歡純手工的那種感覺。整理一下學習笛子的過程供0基礎想學笛子的人參考:

買笛子買專業一點的,真的要好吹很多,估計很多人因為笛子吹不響,吹的不好聽最後放棄了,其實好吹的笛子是事半功倍的基礎,好吹的不一定貴的,但一定是專業的。

把笛子吹響是第一步,這一步關鍵是嘴唇的練習,很多人在這一步是氣和唇配合不好造成吹不響的,方法就是用嘴唇對着吹孔各個角度用不同的力氣試,一定在某個位置某個力度下出聲了,就在這個位置和力度上多多練習,熟能生巧,熟了就遊刃有餘,以後可能見了帶孔的東西你都想把他吹響,這也是職業病[捂臉]

吹響之後就是手指的練習,一定要用教科書上正确的持笛姿勢,正确的姿勢剛開始有些别扭和難受,但是熟能生巧,後期會輕松很多,錯誤的持笛姿勢後期很多技巧是沒法施展的。正确的持笛姿勢是兩個大拇指,兩個小指護笛身,起到固定定位的作用,其餘六指對應按六個音孔,加上嘴唇這一點一共五個固定點固定笛身,做到即使六指全開笛身依然穩固不動。再依次訓練每個手指的靈活性,尤其無名指,是六個按孔手指中最不靈活最需要訓練的。

能把最基礎的低音5到高音3這13個音吹響了,接下來了就要進入練氣的階段了,曆來所用的笛家都把練氣排在基本功的第一位,對氣息的要求是均勻連貫,一口氣中音要能吹響8秒以上。據說北方笛王馮子存收徒弟要能吹破笛膜,否則不收,這個氣息就厲害了。氣息要經常不間斷練習,我們每年臘月去安徽江西等地收竹子半個月以上,回來再吹就感覺不一樣了,要趕快吹吹恢複一下。

唇、手指、氣息熟練了,接下來就是進入樂理知識的學習階段,有些人不懂樂理知識,不識譜,全憑感覺也能吹的不錯,就像大衣哥朱之文一樣,不識譜但是嗓子好聲音有魅力,唱的也很好,但是不識譜限制性太大,基礎的簡譜還是要學習的,學習簡譜的方法先學自主會唱的歌的曲譜,這樣難度降低又能提高興趣,有收獲感。頭條裡有很多智能曲譜的視頻,也有唱譜的視頻,可以跟着一起練習。一首歌簡譜唱熟練了可以練習跟譜演奏,開始練習時個别音沒吹,或者快節奏的歌跟不上有遺漏的,這種情況每一個學習者都會碰到,沒關系,先跟上整體節奏,一邊一邊的練習,你會發現有一天你不知不覺的跟上了節奏把每一個音都吹全了。節奏的準确性是大于你演奏正确率和細節處理的。因為如果是樂隊演奏,不可能整個樂隊停下來等你改正錯誤或者改變節奏的。除非是專業院校科班出身或者萬裡無一的吹笛奇才,大部分人對一首新歌拿到曲譜都是學習琢磨一下才能演奏的,可以唱唱譜,聽聽原唱。普通愛好者能根據原唱跟上曲譜的節奏,熟練了再用笛子演奏就很好了。

提高進階階段,這個階段會運用笛子很多演奏技巧,常用的技巧有氣震音,指震音,前後倚音,贈音,花舌,上下滑音,單雙三吐音,打音,顫音,疊音,剁音,曆音,泛音…………這些技巧的使用加持會使我們的演奏更加悅耳好聽,否則吹出來的效果就單調乏味了,在節奏準确的前提下,加上這些技巧就是錦上添花了。節奏不對空有一身技巧未免就是舍本逐末了。

終極階段,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對歌曲發揮自己的理解再創作。中國地大物博,笛子風格也有南北差異,北派梆笛,南派曲笛,北有馮子存,南有趙松庭。回歸到個人風格上,同一首歌可以有不同的演奏風格,比如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這一首歌,你可以讓他以思念懷念為主,也可以讓他以憂傷哀怨為主,一個态度積極,一個态度消極,就是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風格在笛子上表現出來。

感謝大家耐心的觀看,藝術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東西,不像數學,一是一 二是二的,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指正修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