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答案分析之前,建議先看一下題哦!
第二期試題:
綜合語文能力測試第二彈來了
1,“三十六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抛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癡不癫、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出自《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詩人王灣的作品,稱得上是當時文人學士的學習典範,但是王灣詩紅人不紅。
3,《史記》、《莊子》、《水浒傳》、《西廂記》是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提出的“四大奇書”概念,不過有人認為這四本書不是同一類型的著作,不好放在一起評價,後來馮夢龍就提出了新的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浒傳》、《西遊記》、《金瓶梅》,這四部小說基本上代表了中國古代小說的四種類型,即曆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和世情小說。這馮夢龍提出的四大奇書得到了廣泛認可。
4,《永樂大典》編纂于永樂年間,先後由内閣首輔解缙和太子少師姚廣孝主持修纂,曆時五年編修完成,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不列颠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5,《白蛇傳》成于南宋,《梁祝》從東晉開始流傳,《牛郎織女》萌芽于周代《詩經》,《孟姜女》,《孟姜女》故事是經過西漢的藝術加工才慢慢轉變成我們現在的傳說,所以最早的是《牛郎織女》。
6,青衫司馬是白居易自稱,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7,相傳墨翟(即墨子)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筝起源。在正史中,風筝出現在南北朝時期,是南梁武帝被困于城牆,放風筝向外求援用的,可見風筝早期是用來傳遞消息的。唐宋時期成為一種娛樂活動。
8,相傳春秋末期伍子胥臨死前,“如果國家有苦難,百姓斷糧,你們到城牆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糧食。”後來越王勾踐舉兵伐吳,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伍子胥部下想起伍子胥的遺言,就去挖地,三尺之下果然挖到了許多可吃的“城磚”即年糕,結果打了勝仗。
原來是當年伍子胥督造城牆時,已做好了屯糧防饑的準備。從此以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做年糕來紀念伍子胥。
9,“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是武則天寫的,“北風曆兮肅冷冷,胡笳動兮邊馬鳴”是蔡文姬寫的,“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納蘭容若寫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李清照寫的,這四句看上去最秀氣婉轉的詩恰恰是男詩人寫的。
10,中山靖王一般指劉勝,為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兄。據《史記》劉勝為人喜好酒色,有兒子、親屬一百二十餘人(《漢書》記載為有兒子一百二十餘人),其中就有劉備的祖上。
11,《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之前作畫多用絹帛。
12,朱耷,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個、個山、人屋、道朗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後削發為僧,出家時釋名傳綮,後改信道教,是中國畫一代宗師。
13,108将中有3人為女性,分别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地壯星母夜叉孫二娘和地陰星母大蟲顧大嫂。
14,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于《史記》的寫法被曆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曆史寫作手法,故将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
但是除了《史記》之外,其他幾部都是斷代史,不是通史。斷代史是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通史是連貫地記叙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史記》記載了黃帝到漢武帝的三千多年曆史,跨越多個朝代,可稱為通史。
15,社為土地神,稷為五谷神,相傳古時候句龍(共工的兒子)發洪水,讓人民搬到高地土丘上,土丘的規模是每丘住25戶,稱之為“社”,句龍死後,被奉為土神,也叫社神,為了紀念他就專門建造了房屋祭祀,稱之為“後土”。烈山氏的兒子柱做夏的稷正,就是主管農業的官職,在其死後,被奉為農神,也叫五谷神。
16,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
17,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個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專心一意,全神貫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
出自于《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18,“潤筆”是古時候稿費的籠統稱謂。《隋書·鄭譯傳》有一則故事:鄭譯為皇上拟诏書,有人戲稱他“筆幹了”,鄭答:“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之後把稿費、書畫酬金稱為“潤筆”。
19,靥是酒窩的意思。笑靥舊指女子在面部點搽裝飾,現泛指美女的笑臉。
20,“陽春白雪”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較高雅的歌曲,出自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下裡巴人”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通俗歌曲,出自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第一期試題:
大語文常識綜合考試!初中生的題你能答對嗎
第一期答案解析:
綜合測試全面解析,是時候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