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淺談創造性思維

淺談創造性思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08:43:42

淺談創造性思維?錢學森先生曾感慨地發出過世紀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他所說的傑出人才,顯然不是一般的高級知識分子,而是特指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人才也就是說,這樣的人才能夠染指并突破人類已有的知識架構和内容,探尋到人類知識還未知的領域并有所建樹國家也着力于在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上花費了大量的資源,但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各類專家學者,教育精英也是獻言獻策,但似乎仍然收效甚微我嘗試用一個新的視角來诠釋一下這個問題和現象,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淺談創造性思維?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淺談創造性思維(第九章論創造性思維)1

淺談創造性思維

錢學森先生曾感慨地發出過世紀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他所說的傑出人才,顯然不是一般的高級知識分子,而是特指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人才。也就是說,這樣的人才能夠染指并突破人類已有的知識架構和内容,探尋到人類知識還未知的領域并有所建樹。國家也着力于在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上花費了大量的資源,但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各類專家學者,教育精英也是獻言獻策,但似乎仍然收效甚微。我嘗試用一個新的視角來诠釋一下這個問題和現象。

其實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結論中,已經對創造性思維如何産生有了非常明确的結論,其中包括了創造性思維的特征、過程、如何培養等等。在形成創造性思維的條件上,我們基本上都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例如準備期的知識積累,各種思維訓練。但是唯有靈感這一條件,似乎是我們在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所匮乏的。單純的教育對個人的靈感很難有着力點。它幾乎完全靠個人在一瞬間的思維突破、感悟或者爆發。那麼靈感怎麼來,從哪裡來的?我覺得需要從三個方面考慮靈感的産生:1.冥想2.合作3.競争。

1.冥想:即極專注的沉浸式思考。對于本身已有的各類知識不斷地進行重組,使用各種思維方法,對所要探索的問題不斷地深究和追問。由此可能會激發出靈感。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靈感就是神經元的新連接。所以,對于個體需要留給自己足夠多的思考時間。就像著名的物理學家盧瑟福批評他的學生:“你整天都在忙着做實驗,哪裡還有時間思考呢?”一個人能沉浸于自己的思維意識之中,是觸發靈感的條件之一。

2.合作與競争。此二者需要聯系起來看待,因為它們雖各有個性,也具備共性。合作:是從集體内部驅動,從而使自己得到提高和提升。競争:是從外部刺激,促使自身得到提高和提升。無論合作還是競争,其都有一個共同的自然目的,并且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就是得到提高和提升,從而獲得對目标的實現。從自然中,就可以發現到各種為求提高和提升的合作與競争,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例如動物間的合作與競争。其實合作與競争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都是為同一個目的(提高和提升)而行使的兩種方式。并且合作與競争還存在相互轉換的關系,團體間的競争可以促使個體間的合作,反之亦然。所以要正确認識競争與合作的關系。需要規範的是,要使兩者之間的轉換和促進在良性循環中不斷展開。隻要兩者間的共同前提是為提高和提升,而不是互相破壞,就是對彼此都有益的良性發展循環。靈感在不斷地個人提高和提升中才能發生。

競争在實踐中,就是維護自身的判斷決策,同時與其他的判斷決策進行比較和争執,并以此體現自身的綜合優越性。那麼競争與分歧、争論和争執是分不開的。而分歧和争執就成為了外部刺激,能夠激發個體的内部思維,就有可能使個體的内在思維迸發出新的火花。即通過外部刺激,導緻個體靈感的發生。

合作在實踐中,是個體與個體間的互相參考、提點、促進和補充。這也就給彼此思想上帶來新的啟發和洞見,從而觸發靈感并産生創見。

我認為冥想、合作和競争就是産生靈感的三要素。西方為什麼會時常出現能夠使靈感不斷閃現的,具備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從這三要素着手概括一下。

1.冥想.西方的教育文化長期處于雙軌制之下。一軌是勞動階層為将來營生而進行的有關生産勞作的教育。另一軌是不需要為将來的營生多作考慮的階層,他們生活富足,有大量的富餘時間,為此而提供的閑暇教育。英文“school ”學校一詞即源于希臘語“scole”是休閑的意思。具備了物質條件和基礎,又有針對性的教育以及大量的空閑時間,可以使其在自然和思維中不斷地深究和追索。以至于産生了一群卓越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哲學家,再從文藝複興到20世紀上半葉,又出現了一衆主宰人類曆史發展進程的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直至當下,其教育文化的延襲,仍然在不斷出現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傑出人才。冥想是觸發靈感的源泉之一,雙軌制教育有其弊亦有其利。

2.合作.西方社會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方面,宗教生活對其産生了重要影響。誠然,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紀給西方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在促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上,是帶來了積極且深刻影響的。中世紀時期的西方社會,人的精神生活是被教會牢牢把控的,在教會強有力的凝聚中,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狀态非常徹底,也使西方社會能夠深刻認識到合作的本質以及形成了文化習慣。例如定時定點的去教堂禮拜、贊頌,互相探讨“神”以及互相之間的幫助等。宗教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特别是在對于“神”的探讨方面。現代科學的起源,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對宗教和經院哲學的認知和理解的需要。在互相探讨和合作的過程中,促使個人的靈感和創造力能夠不斷發生。并且這種文化習慣一直沿襲了下來,直至當下。

3.競争.現代的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也可以簡單地稱之為“地中海文明”。由于在地理環境和政治結構上,長期處于并非大一統的局面,而是各個小國散落各地。導緻彼此長期處于激烈競争的狀态。此競争的态勢促使各國要不斷地提高和發展,才能形成擴張或者免于被侵害。但是由于各自的資源有限,限制了發展,又必須向外尋求合作。西方社會對競争兼具合作關系的文化有非常深刻的認識。競争與合作,也是創造力的氛圍基礎和源泉。這促使了團體和團體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由于合作兼具競争的關系,從而導緻靈感和創造力的不斷迸發。

由于冥想、合作和競争,因為曆史的原因,導緻西方産生了其特有的文化習慣,進而形成文化傳統被保持和承襲至今。這就是相比之下能更多的出現創造性人才的原因和真相。

簡單對比,分析一下中國的狀況。中國從曆史承襲下來的傳統文化概括地講,就是儒、釋、道的文化。不管談論中國曆史和文化的任何方面都繞不開此三者。他們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還是從冥想、競争與合作此三要素進行考量。

1.冥想.中國從古至今都是實用主義哲學占統治地位,儒家講究“學以緻用”,在現實中看來,毫無用處的思考,對自然的探索,是不被社會認可的。由于佛教文化的傳入,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冥想的文化,諸如面壁、禅定。但是這些冥想文化還是帶有功利目的的,是為了更好地修為,獲得可以得道的智慧或功能,道家思想亦然。毫無确切目的的冥想,幾乎是不可能的。直至當下,看似無用的哲思和科學探索,也始終未受待見。殊不知這種深邃的思考和探究才決定着人類未來的命運,這是其一。其二,是中國沒有出現過雙軌制教育。不論貧富貴賤,隻要能夠接受到正規教育,其教育内容都是基本一緻的,甚至教育方法也基本相同,沒有出現過,對不需要勞作的階層進行的閑暇教育。缺乏培植冥想的土壤,于是冥想或者叫“無用的沉浸式思考”沒有成為文化被沿襲下來。

2.競争.從中國的曆史看,雖然紛争不斷,但奇怪的是竟然沒有發展出關于競争的文化。其原因在于儒、釋、道三者都非常統一且口徑一緻地宣講:以和為貴,不與之争等文化思想,對争論和争執消極處理的方式和方法。明目張膽的據理力争是不被鼓勵,甚至是被抑制的。講究:君子要有容人之量,儒雅之風。對于和權威之間的論戰,更是不可接受的,以下犯上是嚴重的罪行。這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是非常有益且有實效作用的。因為中國曆史久遠,經常出現大一統的政治局面,社會秩序的穩定才是重中之重,在文化中講求和順是從上至下一緻的需要,所以競争的文化沒有被發展起來。而在中國曆史中,争論最激烈的時代,也就是中國在思想方面最繁榮和最有創見的時代——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各抒己見。這個時期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基礎。漢武帝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唯留儒家思想獨占鳌頭,争論平息,思想沉寂。直到佛學傳入和道家思想被改造融入進到道教,自此三頭并進,儒家稍占上風。時至當下,儒釋道仍然是民間社會文化的主流,因為競争而激發出靈感和創見,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很難出現。

3.合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始終是提倡“溫、良、恭、儉、讓”的個人品格和以仁義為先的社會品格。但是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方面,又顯得很不徹底,内部充滿了矛盾和競争。曆史中的例證就不舉了,實在太多。合作是一種文化,也是需要有其原因促成的。中國長期處于以家庭和家族為單位的農耕文明生産方式。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生産生活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宗祠文化是最基礎的文化單元,應該在合作方面,可以産生非常良好的合作文化。但在實際中,卻是為了争奪資源,陰謀陽謀不斷,暗中的互相侵害是衆人皆知而心照不宣的秘密。其原因是在人的本能中,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的存在。這是弗洛伊德的研究結論,人類也是自然物種之一,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導緻物種與物種之間和物種内部自然存在殘酷的競争。這個就是導緻互相傷害的原始機制,它潛藏于本能之中。如果沒有渠道宣洩這種“死亡本能”的原始機制,那麼這種本能就會在人的意識中被壓抑,而這種壓抑并不會使其消失。有句話說的很好:心魔從未被消滅,我們隻是學會了如何與它共存。在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對“死亡本能”的壓抑如影随形。但它始終以隐晦的方式存在。這給合作,促進互相提高,并産生創見帶來了障礙。這使得在中國曆史的各類場景中,頻頻出現各種令人不解的明争暗鬥,師徒間、同僚間、家族間、家庭内等等。充斥于社會的各個角落比比皆是。在公開競争的文化氛圍下,在相互的争論和争執中,才能合理而有效的宣洩“死亡本能”,而不至于使其壓抑,需要通過其他的方式來纾解。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缺少鼓勵有秩序的進行公開競争、争論和争執的文化,無法給“死亡本能”合理宣洩的方法和渠道,導緻合作也會顯得遮遮掩掩,不能傾囊而出。個人在極強的自我保護意識中,又如何展開徹底的合作呢?直至目前,這種文化現象,仍然遍布于整個中國的社會中。

中國在培養教育創造性人才方面難有成效。不是教育内容的問題,也不是教育投入的問題,也不是政策導向的問題,其真相是在文化中的匮乏。這隻有通過對教育方式方法進行改良,才能改善由于文化傳統的影響所導緻的不利局面。我覺得還是從能夠激發靈感的三要素着手。因為在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其他方面,我們都已經做得很好了,唯以靈感難有突破。

1.冥想.在兒童的早期教育中,就需要訓練和培養孩子能夠獨立專注進行思考的意識和習慣。然後把思考過程和思考的結論表達或記錄下來。無論其過程和結論是多麼的幼稚不堪,教育者都應該給予認真的反饋和正面積極的評價,鼓勵他們能夠習慣性地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沉浸式的專注思考。

2.合作.創立以小組為單位的互相合作機制,共同研究和探讨某個課題或者話題。在合作的過程中,鼓勵個人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同時認真聆聽他人的想法,這需要教育者積極的組織,引導和配合,讓孩子能夠認識到完全的合作能夠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極大的幫助,并且從中還可以培養集體榮譽感,增強凝聚力。

3.競争.提供公開、平等的争論平台,就某個論題進行各種方式的争論。可以個人為單位,也可以小組為單位,在争論中可能存在各種互相之間的言辭攻擊。教育者隻需要維持合理正當的秩序,給予恰當的引導以及積極正面的評價,培養孩子在合作兼具競争的局面中,能深刻感受和認識到這其中對自己的影響和幫助,用彼此的攻擊宣洩“死亡本能”并激發靈感;用“生存本能”促進合作,并誘導出靈感。讓孩子們知道要如何做,才能為自己帶來靈感并深深融入到學習行為和習慣中。

對于創造性思維,靈感的瞬間迸發不可或缺。至于其他的方面,諸如知識經驗的積累,發散和聚合思維的訓練,個人想象力的參與等,這些方面都可以通過外在教育和訓練的手段予以實現,唯有靈感必須通過個體自身的力量才能實現。還有對合作和競争的深刻認識,方能為培養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帶來實際的幫助和成效。

美國的心理學家托蘭斯給教師提出了五條建議,值得借鑒參考:1.尊重學生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問題。2.欣賞學生表示出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觀念。3.誇獎學生提出的建議和意見。4.對學生的言行避免價值判斷。5.對學生批評時應該解釋理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