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刷視頻,突然看到天氣網推送了這樣一條消息:今晚21時31分秋分,是自1896年以來124年間最早的一次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6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4個節氣。秋分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在秋分這天,太陽已經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的晝夜時間一樣長。自秋分日過後,太陽直射點将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将會出現晝短夜長現象,對于我國的國民來說,也就意味着睡覺的時間長了,而工作的時間短了。
在民間有一種說法,秋分來得早,翌年莊稼不會好。意思是:如果哪一年秋分來得比較好的話,第二年的莊稼收成會特别差。
據民間傳說,1896年也是“早秋分”的一年。而在1897年的時候,我國的南方地區率先出現了春旱的現象,以至于許多早稻都無法播種;緊接着,我國的北方地區也開始出現春旱,并且,旱災一直持續了100多天,以至于許多新植的樹木都被旱死了。
在旱災持續的情況下,由于信息不通,北方人去南方逃荒;而南方人則去北方逃荒,但無論是北方人或是南方人,都在逃荒的奔波中沒有能夠讨到糧食,因此,許多逃荒的人都被活活地餓死在了逃荒的路上。
到了當年7月份的時候,南北各地的天氣開始由大旱轉變為大澇,南北各地從7月3日開始陸續下雨,并一直下了40多天,許多農田都被洪水沖毀,大部分農戶都沒有收獲到一粒秋糧,從而使餓殍遍野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據稱,到冬季的時候,有些村莊的人丁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二,有相當一部分農戶甚至成為了絕戶。
當然,1897年的情況都是民間傳說來的,在曆史上似乎并沒有任何記載。
民間則正是根據這一傳說而得出了“秋分來得早,翌年莊稼不會好”的結論。
那麼,民間的這種“結論”或說法是否正确呢?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
對于同一個節氣,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滞後6小時或5小時,遇到閏年則要在此基礎上提前24小時。這樣,在日期上的反映是,同一個節氣在平年與前一年保持不變或滞後1天;在閏年與前一年保持不變或提前1天。這樣一來,同一個節氣的起始點就有3個不同的公曆日期。以“秋分”為例,就有9月22日、9月23日和9月24日這三種情況。
因為2020年是‘閏年’,而庚子鼠年也是‘閏年’,再加上曆年以來的積累,最終導緻今年的‘秋分’來得早一些。”
通過專家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秋分的早晚是由曆法決定的,屬于一種正常現象。不但與翌年的收成好壞沒有任何關系,同時,也不會對人們的生産、生活産生任何不利的影響,更與什麼吉兇福禍沒有任何聯系了。因此,民間的說法是不正确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