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陶行知最讓人感人的事

陶行知最讓人感人的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2 03:51:14

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

青島秦先生的女兒正在讀初三,據他回憶,小麗平時學習很認真,也許是要考試的緣故,她的學習成績有所下降。

事發當天,小麗偶爾打開電腦玩遊戲,出于對學習的考慮,秦先生嚴厲地批評了她浪費時間。

然而,萬萬沒有想到是,她居然選擇死亡來回擊父親,一口喝下半瓶農藥,最終搶救無效,未能将女孩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這種因家長批評導緻孩子走向極端的新聞近年來屢見不鮮。

孩子心理脆弱、敏感是一方面,很多時候也跟家長批評孩子的方式不正确有關。

陶行知最讓人感人的事(陶行知與4塊糖的故事)1

每當孩子犯錯了,作為家長常常被憤怒、失望、焦慮等情緒所裹挾,批評孩子起來口不擇言,更談不上注重方式方法。

“你長腦子了嗎?忘帶課本,你怎麼不忘了吃飯啊!”

“你是什麼闖禍精嗎?我怎麼生了你這樣的孩子!”

殊不知,這種狂風驟雨式的語言“敲打”,就像一場暴力,打碎的是孩子的心。

既不利于孩子改正錯誤,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孩子容易自卑、玻璃心、甚至産生情感障礙。

一、什麼才是正确而深刻的批評教育?

好的批評,應該是啟發、引導、喚醒。

重要的是喚醒孩子的内在心靈,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與反省,從而自覺地改正自己的行為。

否則,孩子的錯誤行為還是會像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與4顆糖的故事,點醒了很多不懂批評的家長:

陶行知先生在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時,看到一個男孩子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了他,并要他一會到校長辦公室去。

當陶行知回到辦公室,發現男孩已經早他一步到了。陶行知沒有批評他,而是送了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

陶行知最讓人感人的事(陶行知與4塊糖的故事)2

接着,陶行知又從口袋裡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

男孩迷惑不解地接過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說:“據我了解,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有跟壞人鬥争的勇氣,所以我再獎勵你一顆。”

這時,男孩感動地哭了:“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塊糖,遞給男孩:“為你正确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

待他接過糖,陶行知說:“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陶行知與4塊糖的故事,體現了批評的藝術。

用溫和的力量,在保護孩子自尊與脆弱心靈的同時,喚醒了孩子内在的自省能力。

二、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這個故事,揭示了批評孩子時,應該注意的5個重要内容:

1.調查後再評判

孩子犯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時是孩子主觀刻意為之,有時是客觀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不小心,有些是态度問題,有些是出于善意的動機······

比如一個孩子不小心把一大盆水灑得到處都是,但其實他隻是想悄悄倒水給媽媽洗腳。

這就要求家長在批評孩子前先冷靜下來,調查清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再評判,并且給孩子解釋、申訴的機會。

就像陶行知先生,在調查清楚事情原委後才與學生溝通對話。

這樣才會對整個事件有一個更全面、清楚的認識,家長跟孩子對話時更有針對性,孩子也會更心悅誠服地接受家長的批評。

否則,如果家長隻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和猜測、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孩子橫加指責,很可能會誤傷了孩子,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造成親子間隔閡。

2.注意時間和場合

古訓有雲:“愛子七不責”,對衆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這其中,家長最容易犯的就是當着很多人的面批評孩子,大街上、學校裡、親朋好友面前、老師的辦公室裡。

孩子再小,也在時時刻刻努力維護那顆小小的自尊心。

當衆批評孩子,孩子會感覺沒有面子,心裡想的隻是趕緊逃離這個讓人窘迫的情境,産生的更多是對父母的厭煩和逆反心理,無法真正聽進父母的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種情況下的批評,對孩子與家長都有害無益。

故事中,當陶行知看到男孩扔石塊砸人時,為什麼沒有立即批評那個孩子,而是讓他單獨去辦公室找他呢?正因為陶行知深谙此道理。

作為孩子最愛的父母,更不要輕易破壞了孩子的自尊心。

3.尊重孩子,注意語氣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批評孩子時,特别要注意語言。

威脅、恐吓、嘲諷、侮辱性的語言,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破壞安全感,他們容易對自我産生懷疑,陷入無盡的自卑與恐慌裡。

陶行知最讓人感人的事(陶行知與4塊糖的故事)3

家長跟孩子對話時,應對事不對人,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誇大孩子的錯誤。

語氣誠懇、平和,單純讨論事件本身,不給孩子貼負面标簽,如“沒用”“蠢、笨”等。

4. 語言簡潔、點到為止

“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待男孩接過4顆糖,陶行知也結束了這場充滿智慧的批評教育。

反觀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批評孩子時唠唠叨叨、說不到重點上,還愛扯東扯西、翻舊賬,難怪孩子不喜歡聽。

家長要注意把握批評的度,多用提醒、暗示、啟發的辦法。

批評的話語不在多,在于簡練、精妙,一語中的,點到為止。

因為孩子其實很聰明,父母把話說到一定程度他們自己就會意識到問題所在,說的太多了反而會厭煩、違拗。

5.既要看到缺點、也要發掘優點

在這個故事中,陶行知非但沒有直接指出男孩的錯誤,反而一直在循循善誘,發掘了男孩的幾個優點:守時、尊重人、正義感、勇于認錯。

這是一種正面管教法,用積極、正向的因素去影響孩子。

陶行知最讓人感人的事(陶行知與4塊糖的故事)4

在批評孩子時,家長也應當學習這種多表揚少批評的方法,既要看到孩子的錯誤,也要發掘孩子的優點,這樣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公正的,不會覺得父母隻盯着他的缺點看不到優點而不滿。

而且,具體地幫助孩子發現他身上的優點,是一種積極的暗示,會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促進孩子自覺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陶行知最讓人感人的事(陶行知與4塊糖的故事)5

正确而深刻的批評教育,一定是充滿愛和溫暖的教育,如春風化雨一般,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理性與内在力量、讓他自己去領悟、去改正,有助于孩子自省意識與獨立人格的培養。

陶行知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我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