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壺遠志
西洋參的前世今生
西洋參原産于美國威斯康辛州和加拿大魁北克。相傳是十八世紀初兩位法國傳教士的功勞,将西洋參引入到中國。西洋參雖源于北美,但發現其藥用價值并廣泛使用是在我國。我國清代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寫道:"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者皆可用之。"
相傳慈禧太後是西洋參走紅的推動者。據說慈禧當年常受脾胃虛弱、濕濁内阻的困擾,不勝其煩。太醫考慮到她的體質,不敢用性溫的人參,以西洋參替代之,取到了很好的效果。西洋參由此名聲大噪,王公貴族争相服用,一時身價倍增。彼時适逢中國人參采挖過度,資源匮乏,北美西洋參适時填補空白,大量進口,換得了許多黃金,西洋參也一度被稱為"綠色黃金"。
中國是全世界消費西洋參最大的市場。我國引種西洋參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獲得成功,此後,中國市場西洋參的供應并不完全來源于北美。
西洋參小知識:
來源:《中國藥典》2015版載,西洋參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幹燥根。
性味歸經:甘、微苦、涼,歸心、肺、腎經。
功能主治: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于氣虧陰虛,虛熱煩倦,咳喘痰血,内熱消渴,口燥咽幹。
主要成分:三萜皂苷、多糖、揮發油等
野生與栽培品:西洋參分野生、林生參(民間也稱"仿野生參",指人工播種在林間自然生長的西洋參)和種參。野生西洋參屬瀕危物種,受保護,市場基本沒有流通的商品,林生西洋參亦非常稀少,很難一見。市場商品主要為大田種參。
用法用量:西洋參可以藥食兩用。《中國藥典》2015版記載的西洋參用量為3-9 g。西洋參可以切薄片含服或慢慢咀嚼服用,也可沖泡茶飲、煮粥煲湯,或是用西洋參破壁飲片沖泡服用等。
西洋參食療
西洋參是三兄弟中最理想的藥膳和食補材料。西洋參味甘而微苦、性偏涼,比元氣滿滿的大哥"人參"性味更趨平和,功長清熱養陰,适用人群相對更廣。我國著名的醫學經典《黃帝内經》曰"春夏養陽,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以養陰之收藏",講述了人類順應自然的保健理論,而西洋參則是極佳的秋冬養陰之品,為秋冬食療的理想原料。
如何才能購買到質量優秀的西洋參呢?我們且來扒一扒。
西洋參挑選的要點是瘦小、結實、有揮發油香氣,"參"味足。購買時切忌貪大。個頭肥大、質地較松、粉性足、橫截面油室細胞較小,缺少"參"味的西洋參質量欠佳,不值得購買。
此外,挑選西洋參時,應盡量購買原條藥材,如有需要,可委托有信譽的商家切片或打粉;若購買破壁飲片,則應挑選有口碑的飲片廠産品,以确保質量。
食療小貼士
西洋參涼補,人參溫補,如需補氣補虛,身體又不耐人參之溫時,西洋參是最好的選擇。但用補藥要講時機,如感冒,中醫認為是外邪入侵,此時若進補,則會留邪于内,反而滋養了邪氣,所以感冒時應先清除邪氣,即治好感冒後才可适當進補;同時也要辨體質,西洋參為涼補之品,若體質虛寒,又或是寒濕内阻, 如水腫、有白痰、口水多、或女性月經色淡質稀等等,均不宜服用西洋參。此外,西洋參、人參不宜與下氣的蘿蔔同服,因為這一補一破,會減弱藥物補氣的功效,使用時應注意。
本文為“懸壺遠志”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圖片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感謝關注"懸壺遠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