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待産的時候要準備些什麼東西

待産的時候要準備些什麼東西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2 18:07:47

懷孕對于大多數準媽媽來說,都是既辛苦又幸福的時刻。一般到了孕晚期,準媽媽們就要開始着手準備待産物品了。

但每到這個時候,很多新手媽媽就會陷入糾結,東西準備太多,很多都用不上,帶去醫院不僅累,關鍵時刻還找不到要用的,隻會更加手忙腳亂;東西準備太少,等需要用時發現沒有,還要家屬臨時去買,多少有點耽誤事兒,怎麼辦呢?

雖說待産包準備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别擔心~今天的母嬰小課堂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入院待産前準媽媽們究竟要準備哪些待産物品?

Tips:待産清單可以按照媽媽用品和寶寶用品兩大類進行準備,媽媽用品和寶寶用品又可以細分為生活類、護理類,建議準媽媽們按照類别分開放置,這樣等需要的時候也能方便拿取。

待産的時候要準備些什麼東西(入院待産需要準備哪些東西)1

一、媽媽用品

①生活類:

入院之前,準媽媽們要準備好自己住院時所需的換洗衣物,一般來說都是穿舒适的睡衣,所以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多準備幾套。

除此之外,坐月子期間的衣物也需要提前準備。我們都知道,坐月子期間最怕受風寒,所以在準備月子服的時候一定要保證保暖,同時最好選擇側邊帶有隐形哺乳口的,這樣也能方便給寶寶喂奶。還有月子鞋、月子帽等物品,同樣也是不能少的。

貼身穿的當然也要提前準備,生完寶寶後就進入哺乳期,所以選擇一套适合自己的哺乳内衣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選擇哺乳内衣時,要盡量選擇彈力大、無鋼圈的内衣,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對胸部造成壓迫,同時也能适應哺乳期胸圍暴漲。

待産的時候要準備些什麼東西(入院待産需要準備哪些東西)2

②護理類:

産後護理對于每一位媽媽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産後護理做得好,日後生活沒煩惱。一般來說,生完孩子後媽媽們對于護理類物品的需求較大,比如衛生巾、刀紙、産褥墊、濕巾等物品,都是必備的。

刀紙可以說是媽媽們在産房分娩以及産後護理期,都需要用到的物品。産房分娩難免出現一些大小便失禁的情況,這個時候隻需要将事先準備好的刀紙墊在身下,能有效避免弄髒床單。而且在産後惡露期,刀紙同樣能起到相應的作用。

産後惡露期,普通衛生巾根本滿足不了媽媽們的需求,這個時候,産婦專用衛生巾就派上了用場。産婦專用衛生巾吸水量大,即使惡露如潮湧也能輕松hold住。

在内褲的選擇上,建議待産媽媽們盡量準備一次性内褲,因為産後一般會持續14-21天的惡露期,有時惡露量大,難免弄髒内褲和床單。比起月子期還要“洗刷刷”,一次性内褲才是你的不二選擇。

準備完媽媽需要用的待産物品,寶寶的當然不能忘記啦~也許有很多新手爸媽會疑惑,寶寶剛出生,能用到哪些東西?

其實不然,新生兒剛來到這個世界,很多東西都要從0準備,需求量并不比媽媽們少,而且要求也更高,所以準媽媽們在給寶寶準備物品的時候千萬不能馬虎哦~

待産的時候要準備些什麼東西(入院待産需要準備哪些東西)3

二、寶寶用品

①生活類

寶寶剛出生,所以生活類方面的需求并不是很高,隻要給寶寶準備好一兩套嬰兒服以及奶粉之類的基礎用品就可以了。

可能很多媽媽都打算母乳親喂,但即便如此,還是建議待産包裡準備一小罐奶粉以及奶瓶之類的物品,畢竟生完寶寶之後,很多媽媽并不一定可以及時分泌乳汁,為了避免餓到寶寶,所以還是提前準備好一些奶粉比較好。

②護理類

新生兒的護理最重要,但即便如此,也沒必要準備太多的物品,新生兒護理一定要用到的東西有紙尿褲、隔尿墊、濕巾等,其他的寶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給寶寶準備。

紙尿褲作為寶寶出生後消耗量最大的物品之一,一般來說,給新生寶寶準備NB碼的紙尿褲就可以了,因為新生兒的生長速度較快,所以紙尿褲的尺碼也應該随着寶寶的長大而改變。

很多寶媽總想着提前給寶寶準備太多的紙尿褲,結果還沒等寶寶用完就穿不上了,所以在準備紙尿褲的時候,待産包裡不用放太多,避免造成浪費。

待産的時候要準備些什麼東西(入院待産需要準備哪些東西)4

在濕巾的選擇上,一定要選擇寶寶專用的嬰兒手口濕巾,家有寶寶,濕巾的消耗量還是非常大的,有時擦手、擦嘴甚至擦pp,都可以用濕巾解決。

要接觸寶寶手口的濕巾,安全性一定要高,寶媽們在購買的時候應該盡量選擇不含香精、不含酒精、不含熒光增白劑的濕巾,最好選擇經過多層淨化處理的EDI純水,給寶寶使用才能更安心。

總而言之,待産前需要準備的物品有很多,在育兒的道路上,每位媽媽都是“新手”,相信每位媽媽都想給寶寶最好的,但給娃準備的東西精簡實用就好,不必可以去追求數量多或者花樣多。

關于入院前待産包的準備,你還有哪些可以補充的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