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和品行區别? 德行,是漢朝舉孝廉的标準,而且排在第一位在我看來,什麼時代都應該德行第一,法治為輔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再讀《世說新語》的時候我常常在想,現今社會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應該是有的罷,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德行和品行區别?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德行,是漢朝舉孝廉的标準,而且排在第一位。在我看來,什麼時代都應該德行第一,法治為輔。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再讀《世說新語》的時候我常常在想,現今社會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應該是有的罷。
1.陳仲舉就是陳蕃,就是小學初中寫議論文時,總被正反方同時引用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名人。開篇就把陳蕃一頓誇,“言為士則,行為世範”,關鍵還胸懷澄清天下之志。可是這樣的人,來到了豫章做太守,居然官衙都不進,先要去拜望徐孺子。這個可以說是名士之間惺惺相惜,也能看出來在作者心目中,徐孺子是高于陳仲舉的。
徐孺子就是徐稚,時人謂之:“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裡。”是一個真正淡泊名利,專心治學的高士。陳蕃很敬重徐稚,專門給徐稚留了一個榻,徐稚來了就放下來請坐談話,徐稚走了就把榻懸起來,不讓别人坐。這就是專座啊,《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
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園、孺子亭、高(士)橋均是以徐稚的字号命名的。有機會去南昌的話,可以去看看。
2.東漢時候的名士還是挺多的,而且活得都挺真實,都挺敢說。你看這個郭泰,推崇黃憲,那真的是不把袁阆放在心上,走個過場就去看望黃叔度了。
那麼這個黃憲黃叔度有什麼樣的本領事迹,能夠被人如此推崇?搜了一下沒搜到什麼,大概是品行高尚,學問淵深吧。不過學一下魏晉名士誇獎人的手法,還是很有收獲的。
3.荀巨伯這個事情,怎麼看都像是編的。不是說魏晉時期沒有荀巨伯這樣輕生死重情義的人物,而是覺得胡寇不應該因此而撤兵。
要麼就僅是一夥兒山賊土匪,這樣的人通常是講義氣的,覺得荀巨伯也講義氣,英雄相惜;要麼就是胡寇本就是以劫掠為目的而來,又得到援兵将至的消息,急于撤兵,畢竟當時的中原軍事力量很強,打不過。
4.庾亮這件事,确實是讓人非常敬佩的。畢竟古人不同今人,對于的盧馬妨主這個傳說,不說深信不疑,起碼是半信半疑的。庾亮能夠換位思考,不肯損人利己,确實當得起天下名士。也側面說明當時的名士,對于自己的性命确實不太看重。
關于的盧我去查了一下,其實就是馬的額頭上有一塊白色的毛發。古人認為額頭上有白色,好像戴孝一樣,不吉利。再加之南北朝時期戰争頻繁,将領或者士兵騎的馬額頭上有一塊白斑,如此引人注目,當成衆矢之的,所以容易先送命。
古人娛樂生活不多啊,所以更擅于發掘生活中的樂趣,根據動物的毛發形态不同,就能夠分别冠以不同的名字。比如馬就有:的盧、青骢、赤兔、烏骓等等。前幾天還看到一個貓的分類,也很雅緻:繡虎、銜蝶、狸花、嘯鐵等等。
庾亮這個人,長得很帥,道德水平也很高,談玄論虛的本領也是極好的。房玄齡評價他“智小謀大,才高識寡”,很是貼切。名很好記,周瑜諸葛亮嘛。當然,軍事才能是萬萬不及二者的,“不可越雷池一步”,千古笑料。字是元規,也挺好記。魏晉名士中,此人典故不少,估計《世說新語》後面還會提到。
5.褚裒的女兒叫褚蒜子,這個名字挺有趣,不知道褚裒當時是怎麼想的,難道生孩子時候正在剝蒜?關鍵叫這個名字的都能成為一代賢後,各位家長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可以借鑒一下。
文人雅士确實不适合帶兵打仗,雖然褚裒“四時之氣亦備”,終究也是因為北伐,大敗而歸,郁郁而終。
6.劉惔劉真長,去世的時候三十六歲。魏晉名士壽命都不太長啊,但是這種看淡生死的氣度,真是讓人折服。
都病得要死了,家裡人說把趕車的牛殺了祭祀一下,可能病就會轉好。一般人肯定會同意啊,别說殺個牛,殺個人都可能同意。結果劉惔還有閑情引用孔子的話:丘之禱久矣,你們别再瞎折騰了。真是豁達。
對了,他的妹妹嫁給了謝安,劉惔算是謝安的大舅哥了。魏晉門閥之間真是盤根錯節。
7.晉朝的皇室子弟,修養都挺不錯的,也算是詩書傳家。關鍵是很少有獨享大權的時候,總有外敵虎視,權臣制約。到了東晉的時候,王與馬共天下,更是要克制自己。
8.最後用王獻之的悲傷婚姻故事作為德行這一卷的結束,說明德行還是抵不過權力啊。王獻之心中有愧,算是略有良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