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恢複了原來的樣子,不悲不喜,不怒不亢,時而開心,時而抑郁,時而迷茫,時而清醒,臉上笑容少了,但始終溫柔。
我們對于自己,對于他人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是來自于外界給予我們的反饋,以及自我對外界信息的接收程度。互動。在于他人的互動中,我們學會了站在他人的角度審度自己。學會了站在他人的角度來判斷自己的行為以及角色的扮演。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與了解,而這種認識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得來的,他人對自我的評價成為了自己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樣一面鏡子,觀察,把握自己,形成鏡中我也就是社會我。這就是庫裡的"鏡中我“理論。
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内心會有這樣一種思想運動先後會經曆三個階段:
想象他人如何認識自己
想象他人如何評價自己
自己對這些想象的情感。
米德根據庫利的鏡中我理論進一步發展了”自我“理論。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或說一個人特别的自我這樣一個評價。那麼自我是如何構成的呢?
人并非天生就有自我,自我也并非源自于本生能,相反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發展而來的。自我又分為主我和客我,一方面主我是通過個人圍繞群體中,特定的人和事物對于一件相同的事産生的行為和反應體現出來的。另一方面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期待代表的就是客我。他是自我意識和社會關系的體現。
人的自我主觀意識駕馭我們人的這個軀體,人的意識來源于大腦對于遇見事物所做的反應,自我和自我意識并不同,自我是客觀的,而自我意識是主觀的,自我意識并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出自我,而自我意識是為了更好的了解理解自己進行的反思活動。
人并不是所有時刻都會從大腦中蹦出這樣一個舉措,反思自己的行為,而是在遇見一件事時,我們會通過既有的行為,以及社會閱曆常識中,這樣一個行為是否合适做出什麼樣的行為,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既有的行為難以判斷時,不知道習慣做法是否合适難以做出判斷之際,通常不會立即做出決定,會發生遲疑,反應停滞的狀态下,自我反思就會出現。俗稱内省事思考。
人之所以做出這一連串的反應,不過是想更好的融入社會這個集體和群體。在這個群體中,每個人都有個自己目的,如果目的相同且一至,那麼這個群體所組成的這個小團體,實現構建目标網的同時,也鋪上了一張與他人構建了和諧關系的網。看上去這樣一個群體機制中熱,人與人相互之間會發生群體感染。而這個過程往往是無意識的。但是也會出現這樣一種負面現象就是集合行為
集合行為的過程中,我們腦海中建立了一個思想,少數服從多數,所以就會有這樣一些人在這樣密密麻麻的人群裡成為了為數不多的邊緣人。為了防止這種被邊緣化,他們選擇了服從,順從。以至于會出現趨同心理。
群體意識是如何構建的呢?當我們擁有了共同的目标和關心,會使群體凝聚力增強,成員之間相互協作意願是個人在群體中是否願意貢獻自己的動機,以及這樣一個動機能真正意義上為自己帶來什麼。
群體中就會廣泛出現一些事件成為人們關注行的焦點,人之所被一件事情所吸引是因為某些事情确實圍繞自身利益,同時人都會有一種心理,左顧右盼,又或者說茶後飯餘,這樣一些事件從源頭開始慢慢變成不同的給版本,有的還會添油加醋,形成謠言。這樣一群人在網絡群體中活躍,活躍的目的,很多時候是因為自身的存在感,這樣一種人平日不敢發聲,隻有出現混亂的時候,發表自己的意見,顯示存在感滿足自我的心理需求。
這就回到了此前我曾關注過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有5中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和愛的需求,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後來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之間加入了,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人際傳播這個需要階梯的較高層次扮演重要角色。
馬斯洛還提出,心理健康的人尤其是能夠達到自我實現的人,都會經曆一種異常的心理體驗——高峰體驗,這個最高的心理需求常常伴随着人的激發,協助,認可,分享。普遍認識需求,認識自我需求,與他人建立和諧關系的需求,控制周圍環境的需求要,以及情感溝通的需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