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老牌電影雜志《完全電影》(TOTAL FILM)評選的“最偉大五十部科幻電影”中,《2001太空漫遊》位居第三位;
美國電影學會曾評它為史上NO.1的科幻片;
世界著名娛樂雜志說它仍然是所有科幻電影中最偉大的存在。
甚至連《三體》作者劉慈欣也說:我所有作品都是對電影《2001:太空漫遊》原著的拙劣模仿!
而提到電影《2001太空漫遊》,則又不得不提其導演庫布裡克,在52年前,這位此後名垂影史的偉大導演開創了一個科幻元年,正如伍迪·艾倫所言,“在導演的萬神殿中,最高的兩個位子屬于奧遜·威爾斯和斯坦利·庫布裡克。”在群星閃耀的電影藝術星宇中,庫布裡克絕對是最耀眼的存在之一。
其一生所執導的影片,大多題材各異,從恐怖驚悚的《閃靈》到反越戰片《全金屬外殼》、戰争反抗史詩《斯巴達克斯》到從探究人的自主道德選擇權和意志的《發條橙》,每一部電影無疑都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以及對人性的冷峻表達。
而這52年間,對于《2001太空漫遊》這部IMDB榜單上8.4高分的影片的解構也從未停止,它似乎有着一種魔力,吸引住每個對未來科技、宇宙蒼穹有強烈好奇心的觀衆。
而另一方面,《2001太空漫遊》又因晦澀無聊而聞名,蒼白的台詞、莫名的劇情常使每個想深入了解這部電影内涵的觀衆望而卻步。
但無可否認的是,《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飽含哲學命題的巨作,是無愧于科幻鼻祖地位的,那麼到底該如何解構這部曠世神作呢?
從故事層面看,《2001太空漫遊》主要分為四個部分,構成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科幻史詩。
01對人類起源的思辨——黎明的曙光。在影片《2001太空漫遊》開始,鏡頭聚焦的是一群生活在距今300萬年前草原上的人猿們。人猿們的生存環境極其惡劣,深受猛獸、同類的威脅,這一切無不證明此時的人猿還是生物鍊的底層,離今日高智慧的人類相去甚遠。
而幾乎每一位觀衆都會對這開始部分的情節感到枯燥難忍,因為從影片開始整整10多分鐘裡,沒有一句人聲對白或台詞,觀衆們好像是在看一出“動物世界”的紀錄片一樣。
直到有一天,一塊黑色長方體石闆突然憑空而生在這群人猿的面前。在帶給劇情轉折的同時也給觀衆留下了疑問:這個闆塊是什麼?有什麼用?象征了什麼?
首先,黑色石闆在整部影片裡一共出現了三次,而每一次黑色石闆的出現除了對劇情的進一步推動的作用之外,更象征了一種“未知”的力量,而每一次這種力量的出現無疑都改變了人類命運的走向。
而黑色石闆第一次出現,是對人類起源的一次大膽設想:在黑色石闆“指引”下,人猿們覺醒了智慧,他們第一次揮舞起木棍,第一次使用工具、第一次學會用火,得到驅趕猛獸、争奪資源的本領,人猿得以在惡劣的遠古時期存活并進化成今天的人類。
于是,伴随着恢宏的古典背景樂,人猿黑暗的過往已經遠去,新時代黎明的曙光已經來臨,這個叫地球的渺小星球迎來了它的又一任主人——人類。
從影片名字充滿暗示意蘊的意圖也可窺見在影片裡人類充滿史詩的命運跨越:
《2001太空漫遊》的英文翻譯為《2001: A Space Odyssey》,Odyssey即《奧德賽》,是西方古希臘經典史詩,是古希臘文明孕育的産物,現代西方文明的的寶貴遺産,主要講述英雄人物奧德修斯在人類社會早期的遭遇,體現了人類童年時期政府自然、改造自然的勝利感。
02三百萬年後的地球主宰、沐浴在宇宙星輝中的人類。随着第一部分故事結束的是一個人猿首領把征服的動物屍骨抛向空中的鏡頭,而緊接着畫面一轉,抛上空中的鏡頭切換成環繞地球于九天之上的太空飛船,于是,影史上最偉大的蒙太奇鏡頭之一就此誕生。
三百萬年的時間跨度、曆史洪荒、人類興衰,從遠古時代到現代科技的昌盛時期,僅用一幅鏡頭的轉折,便完成了一段巨大而浩瀚的文明變遷史,達到空間和時間的統一。
作為承接影片第一部分的故事,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了已經成為地球主宰、走向宇宙的人類在月球上發現了一塊黑色石闆的故事。
在這部分故事裡,最令人驚歎的莫過于影片對于未來太空科技天馬行空的想象。
一架造型别緻的摩天輪狀空間站緩緩地轉動着,背景是一顆湛藍的星球——地球。
從空間站内的場景、機械構造、人物布景到降落月球時科學家們所穿的宇航服,相信我,你絕對不會相信這是一部早于美國成功登月之前便已經上映的影片。
無可置疑,《2001太空漫遊》定義了什麼是“科學”與“幻想”。
随後,一個來自于地球的宇宙飛船開始與空間站對接,飛船上載着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旅客,他是為月球上那個突然出現的黑色石闆而來。
原來,月球上發現黑色石闆的消息還并未在人類地球世界中傳開,弗洛伊德奉命來到月球基地調查此事,調查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這塊黑色石闆竟然在數百萬年前便已經被埋在月球之下!
黑色石闆在第一部分的故事中開啟了人類智慧,充當着“指引者”,使得人類走出蠻荒,飛向太空,沐浴在宇宙星輝中,而在第二部分的故事裡,黑石則繼續扮演這樣的角色。
03科技與人類的博弈。于是,第三部分的故事開始了,人類為了解開黑石的秘密而派遣一架宇宙飛船向着木星而去,飛船上除了船員之外,還有一個名叫“哈爾”的智能電腦,操控着飛船的一切。
人類文明走過了三百萬年的曆程,并不斷使用創造新的工具,從原始的木棍到槍炮、從馬車到飛船,工具理性使得人類有能力依靠技術飛向星辰大海,探尋未知的神秘。
很顯然,智能電腦哈爾正是人類最得意的工具,是工具理性發揮到極緻的産物,哈爾能不眠不休地工作,能精确無誤地操控飛船每一個細節,甚至能陪船員下棋、聊天,甚至能捕捉到船員的情緒變化。
可是有一天,這個被人類極為信任的“工具”卻叛變了,哈爾殺死了正在冬眠中的船員,設計殺掉了另一位在維修飛船的船員,僅一個名叫大衛的船員僥幸活了下來,他憤怒到達哈爾的神經中樞,将哈爾關機。
三百萬年前,人類第一次掌握木棍時,便将其當做自相殘殺的武器,物競天擇的殘酷法則使得人類仍然擺脫不掉深藏在心裡的動物本性,暴力、殺戮、殘忍......
核武器首次被制造出來的目的不是造福人類,而是直接用于軍事目的,廣島、長崎的慘劇已經無法複原,科技這把雙刃劍卻給人類帶去了許多傷痛。
正如電影裡的哈爾智能電腦,雖然是人類高科技的成果結晶,但任誰也沒想到其竟然發瘋,也許是其發生了錯誤,也許是其産生了自我意識,分不清什麼誰是威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部分的故事含蓄表達了科技既能造福人類也能毀滅人類的警示。
04關于造物主、人類以及意識。無可否認,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故事是在令人摸不着頭腦,沒有任何鋪墊的劇情使得每個觀衆對大衛到達木星、穿越星門的遭遇感到一頭霧水。
這部分則必須聯系到《2001太空漫遊》的原著才可窺探一二:
原來,黑石是造物主一樣的存在,它是一種遊離于宇宙中的高階生命形态,不斷尋找着擁有智慧潛力的其他生命,并進行着不為人知的實驗。
不再受限于物質的它們已然有了造物主一般的本領,它們點撥了三百萬年前的人類,并将自己埋藏在月球上,等待将來人類發展出可以進行太空航行的文明,此後便指引着人類來到木星,在這裡,經曆九死一生的宇航員大衛成為第一個即将了解黑石秘密的人類。
而最後,大衛則在黑石的幫助下,成為了“星孩”——一種脫離于物質形态的存在形式。
在這部分故事裡,庫布裡克并沒有将為何大衛成為“星孩”以及黑石的具體意義說明,而是留給了觀衆想象的空間,伴随着輝煌的背景音樂,使人更向往宇宙的奧秘和未知。
二元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意識和物質兩個實體,其實質上堅持意識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是用來調和唯物和唯心的一種觀點。
而無論是導演有意為之或是其無心之舉,《2001太空漫遊》充分肯定了二元論,電影最後,大衛所化成的星孩脫離肉體,以非物質形式的意識存在,正是對此的隐喻。
結語:
《2001太空漫遊》以史詩般的叙事廣度引出令人深思的科學、哲學命題,又以高超的電影技法将人類對科學的幻想搬上熒幕,充滿戲劇張力的同時又表現出濃濃的未來主義風格,令此後許多的科幻電影正相模仿,但最重要的,還是其開創性地以人類的視角維度來認知宇宙,辨思未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