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于天地之間,就像駿馬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瞬間而過罷了。
書法:白駒過隙
“白駒過隙”,被用作形容時間過得極快,而人生極為短暫。
莊子在此使用這個比喻,是用來強調:人在面對倏忽短暫的生命時,應當秉持達觀的态度。
在莊子看來,世界的萬物,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又都自然而然地,全都順應變化而死。業已變化而生長于世間的,又會變化而死去。還在生活着的,人們為之哀歎,為之感到悲憫。可是人的死亡,隻是解脫了自然的束縛。毀壞了自然的拘約,人的魂魄随死亡而消逝。接下來,身形也将随之而去,這就是最終對道的歸向。
白駒過隙圖
不具有形體的,因變化而為,有了形體。具有形體的,再經變化而形體消失,這是人們都知道的。那麼,人們為什麼不能因此而對生命看得通達些呢?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語出《莊子•知北遊》)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古時候的人,在其外能夠适應環境的變化而在其内卻堅持操守,現在的人,在其内不能夠持守而在其外又不能夠适應環境的變化。随應外物變化的人,内心必然是純一堅定而不離散遊移。對于變化與不變化都能安然聽任,安閑自得地與外在環境相順應,必然會與外物一道變化而不有所偏移。”
《莊子·知北遊》
這是莊子假托孔子之口來表述自己的人生理念。所謂“外化”,就是對于外在的社會環境要通達順應,否則将無法在社會中安身立命;所謂“内不化”,就是不要受變化萬千的外部世界的影響,而要在内心有所堅持。否則,将被紛繁複雜的外在世界所左右,從而喪失自我。
“外化而内不化”是說,生存可以随遇而安,但是生命要有所堅持。既要随順,又要固我,這是一種超達而堅貞的人生觀。
(圖源網絡,侵權必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