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平仄聲韻是啥時提出來的

平仄聲韻是啥時提出來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4 04:00:38
前言

常見的詞譜僅有平仄之分。但是平仄有平、上、去、入四聲,古人填詞對于四聲還是有些講究的。

例如領字,多以去聲為主。而連續的平聲,最好區分陰陽。

龍榆生先生《詞學十講》中,專門有一部分講到這個問題:

清初黃周星論曲,有“三仄更須分上去,兩平還要辨陰陽”的說法(見黃著《制曲枝語》)

又引用了明朝人王骥德《方諸館曲律》的一段話:

四聲者,平、上、去、入也。平謂之平,上、去、入總謂之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陰、陽;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則曰拗嗓。 《曲律》卷二《論平仄》

平仄聲韻是啥時提出來的(仄聲分上去平聲辨陰陽)1

一、兩平還要辨陰陽

平還要辨陰陽。這裡的陰陽,是指平聲中的陰平和陽平。

古清聲母平聲字今讀陰平,古濁聲母平聲字今讀陽平,類似普通話中的一聲和二聲。

例如朱庸齋先生在《分春館詞話》中提到的:

五字句大抵如五言詩,縱有拗句,更換平仄即可。至五平句如《壽樓春》之起句,“裁春衫尋芳”(史達祖),當以陰陽相間調劑之。

史達祖《壽樓春》如下:

【裁春衫尋芳】。記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幾度因風殘絮,照花斜陽。誰念我,今無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聽雨挑燈,攲床病酒,多夢睡時妝。飛花去,良宵長。有絲闌舊曲,金譜新腔。最恨湘雲人散,楚蘭魂傷。身是客、愁為鄉。算玉箫、【猶逢韋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蘋藻香。

第一句是五言句:裁春衫尋芳。朱庸齋先生分析到:

如史達祖《壽樓春》“裁春衫尋芳”,“裁”、“尋”二自陽平,“春”、“衫”、“芳”三字陰平,讀來猶有高低抑揚之緻,至“猶逢韋郎”四字俱用陽平,音節顯見低沉。

【裁春衫尋芳】。用普通話來說,“裁”、“尋”是二聲,“春”、“衫”、“芳”是一聲。

而史達祖《壽樓春》下阙中的【猶逢韋郎】,四個字都是二聲,連續的陽平缺少變化,朱先生評價說:音節顯見低沉。

張炎《詞源》中,提到其父親張樞填詞時,關于平聲的區别:

又作《惜花春起早》雲:“瑣窗深”。“深”字意不協,改為“幽”字,又不協,再改為“明”字,歌之始協。此三字皆平聲,胡為如是?蓋五聲有唇、齒、喉、舌、鼻,所以有輕清重濁之分。

瑣窗深,深改為幽,然後改為明,深、幽、明都是平聲,有什麼區别嗎。張炎說,有“輕清重濁之分”。深、幽都是清,陰平,明是濁,陽平。

劉熙載在《藝概》卷四《詞曲概》中,對這一段話解釋說:

詞家既審平仄,當辨聲之陰陽,又當辨收音之口法。取聲取音,以能協為尚。玉田稱其父《惜花春起早》詞“瑣窗深”句,“深”字不協;改為“幽”字,又不協;再改為“明”字,始協;此非審于陰陽者乎?又“深”為閉口音,“幽”為斂唇音,“明”為穿鼻音,消息亦别。

填詞人,首分平仄,平仄中還要分陰陽,還有“辨收音之口法”。

宋人填詞如此講究,龍榆生先生說目的是“歌者不至于遭到“拗嗓”的困難”(《詞學十講》),為了歌手唱起來順暢。

後人填詞已經不能唱了,隻是吟誦而已。陰陽也好,清濁也好,還是為了變化。所以朱庸齋先生說:當以陰陽相間調劑之。

平仄聲韻是啥時提出來的(仄聲分上去平聲辨陰陽)2

二、 仄聲分上去

1、陰平陽平與上去

平聲,有陰陽的區别,仄聲有上去入的區别。

龍榆生在《詞學十講·論四聲陰陽》中引用了幾首元曲,關于平聲和仄聲中上、去的搭配上,分析後認為:

陰平配上聲為佳,如:孤影、知否。

陽平搭配去聲為佳,如愁聽(聽,去聲)。

并且說,雖然舉例的是曲,但是詞和曲,在這方面是相同通的。

2、結尾處的“去上”

關于仄聲中,上去入的用法,龍榆生先生引用萬樹《詞律·發凡》中說:

平止一途,仄兼上、去、入三種,不可遇仄而以三聲概填。蓋一調之中,可概者十之六七,不可概者十之三四。

若上去互易,則調不振起,便成落腔。尾句尤為吃緊。如《永遇樂》之“尚能飯否”、《瑞鶴仙》之“又成瘦損”,“尚”、“又”必仄,“能”、“成”必平,“飯”、“瘦”必去,“否”、“損”必上,如此然後發調。末二字若用平上,或平去,或去去、上上、上去,皆為不合。

仄聲的使用,大部分可以不分上去入,但是少部分是要講究的,特别是最後結尾的那句。萬樹說,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中最後一句:

尚能飯否。去、陽平、去、上。

還有史達祖《瑞鶴仙》中,最後一句:

又成瘦損。去、陽平、去、上。

這兩句的四聲完全一樣。萬樹認為,這四個字必須如此才妥當。特别是後面二字,最好是【去上】,最好不要用: 平上、 平去、 去去、上上、上去。

不過,并不是所有宋朝詞人都是如此講究的,史達祖和辛棄疾也并非每首都如此使用。例如:

舊家姊妹。上去。 史達祖《瑞鶴仙·賦紅梅》

片雲鬥暗。上去。辛棄疾《永遇樂·投老空山》

有時夢去。去去。袁去華《瑞鶴仙 ·郊原初過雨》

也應暗記。去去。蘇轼《永遇樂 ·長憶别時》

老夫未醉。去去。姜夔《永遇樂 次韻辛克清先生》

水清淺處。上去。吳文英《永遇樂· 探梅次時齋韻》

因此,龍榆生認為,萬樹的說法可以借鑒,但不可過于拘泥。

平仄聲韻是啥時提出來的(仄聲分上去平聲辨陰陽)3

3、領字與去聲

萬樹關于去聲的認識:

更有一要訣,曰“名詞轉折跌蕩處多用去聲”,何也?三聲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則獨異。

這裡所謂的“名詞轉折跌蕩處”,龍榆生認為就是就是詞中的領字:

我們把它叫做“領字”或“領格字”,在前幾講中也曾約略提到。這一個字具有領起下文、頂住上文的特等任務,作為長調慢曲轉筋換骨的關紐所在,必須使用激厲勁遠的去聲字,才能擔當得起。

詞中常見的領字,以去聲居多,如:對、竟、念、更、便、看、聽、愛、怅、又等。 柳永這首《八聲甘州》:

【對】潇潇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凄慘,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歎】年來蹤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争知我、倚闌幹處,正恁凝愁!

4、周邦彥句中“去上”的用法

上面說了萬樹關于辛棄疾、史達祖結尾句去上的用法。周邦彥,《齊天樂·秋思》中多次用到“去上” :

綠蕪雕盡台城路,殊鄉又逢秋晚。

【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剪。

雲窗【靜掩】。

歎重拂羅裀,頓疏花簟。

尚有綀囊,露螢清夜照書卷。

荊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處,離思何限?

【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

憑高【眺遠】。

正玉液新刍,蟹螯初薦。

【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斂】。

5、平平仄平,多用去聲

如劉過《醉太平》:

情高【意】真,眉長【鬓】青。小樓明月調筝,寫春風【數】聲。

思君(憶)君,魂牽【夢】萦。翠绡香暖銀屏,更那堪(酒)醒!

連用平平仄平的句子,仄聲以去聲為佳。這首詞結尾處,更那堪酒醒!用了上聲“酒”字, 被龍生認為“錯用了上聲,音響就差多了”。

平仄聲韻是啥時提出來的(仄聲分上去平聲辨陰陽)4

三、押韻時的獨用與通協

說“三仄更須分上去”時,再說一下押韻中的獨用與通協。

填詞時押韻的時候,假如是不換韻的詞牌。 平、入獨用,而上、去通協 。

1、入聲獨用

入聲獨用,例如《好事近》押入聲韻,其中不會出現其他三聲:

長怪楚狂人,一曲鳳歌無迹。【迹:第十七部】 誰與撫筝津渡,共桓伊橫笛【笛:第十七部】 浮生争奈久行舟,無常作賓客。【客:第十七部】 載得滿江風雨,是一勾秋色。【色:第十七部】

2、平聲獨用

平聲獨用,又如《浣溪沙》押平韻,其中不會有其他三聲:

長向華胥總忘機【機:第三部】 蒙蒙車馬自東西【西:第三部】 飛紅亂絮點新泥【泥:第三部 】 種霧輕風渾似夢織春絲雨不成衣【衣:第三部 】 綠楊簾外曉莺啼【啼:第三部】

上面兩類詞,押平聲韻,不可混入上去入;押入聲韻,不可混入平上去。

3、上去通協

上去通協, 《摸魚兒》是上、去聲通押的,如:

鳳台空,寒江東去,興亡今古過耳。【耳:第三部】 谪仙歸後雲無迹,剩有碧空如洗。【洗:第三部】 歌舞地,【地:第三部】 歎六代,虛名一掬新亭淚。【淚:第三部】 英雄有幾。【幾: 第三部 】 任謝傅圍棋,周郎赤壁,空作偏安計。【計:第三部】 胭脂井,天上人間如戲。【戲:第三部】 後庭遺曲聲碎。【碎:第三部】 竹花落盡梧桐老,燕子誰家門裡。【裡:第三部】 俱往矣。【矣:第三部】 看百萬,雄師一統山河麗。【麗:第三部】 悠遊到此【此:第三部】 對煙雨樓台,唐風宋韻,多少往來事。【事:第三部】

如耳、洗、幾,是上聲;地、淚、計,是去聲。

偶爾會見到古詩詞中,詩人将入聲韻摻入上去韻的,大部分是方言發音的問題。辛棄疾就有這樣的詞,這是極少數,就不舉例了。

平仄聲韻是啥時提出來的(仄聲分上去平聲辨陰陽)5

結束語

填詞時,平聲分陰陽,仄聲注意上聲和去聲的區别,其實都是為了變化與搭配,有利于發音或者歌唱。

對于現代人來說,填詞已經是朗誦而不是歌唱了,但是仍舊存在發音是否适合的問題,不妨注意一下。

@老街味道

惶恐灘頭說惶恐,惶恐灘是因蘇東坡改名嗎?其實另有其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