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毛筆行書偏旁部首之“右耳刀”。
昨天已經分享了行書中左耳刀的寫法,今天再來講講右耳刀。
右耳刀又叫右包耳,與左耳刀一樣,看似人的耳朵,實際上和“耳”并無關聯。右耳刀由“邑”(yì)字變形而來,而“邑”字與城市有關,因此以右耳刀為偏旁的字多與城鎮或地名相關,如“都”、“郡”、“郊”、“邦”等等。
行書中的右耳刀:
右耳刀起筆通常與左邊筆畫呼應連帶,行筆由輕及重,大抗肩,不要寫長,然後折筆向左下漸輕行筆,接着拐彎向右下彎行,注意角度,到挑鈎處再向左上方引毫出鋒,出鋒略長,收筆呼應豎畫的起筆;豎畫整體不宜粗重,挺拔有力,收筆可垂露也可懸針。行書中更多傾向于懸針收筆,根據字形的特點和在作品中的具體位置,可将豎筆适當拉長,但注意不可出現鼠尾。
楷書中的右耳刀:
行書中右耳刀雖然少了楷書時的提按衄挫動作,圓筆多于方筆,但切忌毫無棱角,軟弱無力。此外,因右耳刀出現在字右部,為了使左右平衡,要寫得比左耳稍大一些;而左耳刀在字左側,為讓右要略小。
具體字例:
部 bù
都 dū dōu
郭 guō
郊 jiāo
郎 láng
邙 máng
那 nà
邵 shào
郵 yóu
鄭 zhèng
字例打印本:
字例描紅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