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看待賈樟柯的電影

如何看待賈樟柯的電影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2:38:22

由優酷和三體宇宙聯合出品的國内首檔科幻漫談節目《不要回答》正在熱播中,《不要回答》以《三體》宇宙觀為原點,每期節目邀請嘉賓暢聊科幻奧秘和未來生活。在《不要回答》的設置中,賈樟柯擔綱的是“未來探索科科長”,在節目中像是主持人一樣的存在。日前,優酷文化頻道制片人楊舟、節目總導演丁琪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及嘉賓選擇表示,“賈樟柯是中國最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導演,他去聊一個科幻的事兒,這件事情我們覺得本身就是一種可能性,帶來了潛能。”

如何看待賈樟柯的電影(科幻漫談節目不要回答為何選擇賈樟柯)1

在節目中,賈樟柯和劉慈欣各有不同的定位。

初衷:面對新事物,不要輕易下結論

“不要回答!”是科幻小說《三體》中的經典橋段,告誡地球不應向未知的宇宙提供信息。在優酷文化頻道制片人楊舟看來,《不要回答》作為《三體》最有名的“梗”,希望它在節目中變成一種意義的指征,那就是面對新事物,不要輕易下結論,要多觀察,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這是節目所傳達的核心價值觀。《三體》中,1379号監聽員雖身為高階文明下的三體人,内心卻仍保有對宇宙中其他星球文明的珍視與尊重,他選擇觸犯三體法律,向地球發出警告“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試圖讓地球逃脫被三體文明絞殺的命運。楊舟表示,節目想要去拓展“不要回答”的意涵,“我們想鼓勵的是,看到一個新事物的誕生,尤其是新興的科技事物的誕生,要去全面了解,要沉下來去思考,給出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結論,這也是我們從《三體》這本書裡面拿到的養料。”

作為一檔主打科幻漫談的節目,也有觀衆認為,節目聊的“星際移民”等話題過于深奧,對此,總導演丁琪坦言,希望能夠最大化降低觀看門檻,觸達更多人群,節目組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夠吸引更多人去看節目,感覺到它有趣。“比如第一期聊火星移民這件事情,如果對于更垂直類的觀衆,可能就要從另外的角度去考慮,但如果想要去吸引一批對科幻沒那麼了解的觀衆,節目組就想到了通過短片進入,抛出一個具體的困境,希望觀衆能夠進入困境當中。”在丁琪看來,這幾年出現了科幻熱,很多人開始讨論有關科幻方面的内容。“科幻是有市場的。以前科幻相對來說更小衆,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人嘗試去發力。我們還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産生對科幻的興趣,所以節目中聊天的角度、方式,都是希望能夠降低門檻的。”

如何看待賈樟柯的電影(科幻漫談節目不要回答為何選擇賈樟柯)2

節目海報。

主題:希望“科幻”聊的是一個近未來的設定

據丁琪介紹,節目組在選題确定上會參考很多,比如最近什麼話題讨論比較熱,大家在讨論什麼新聞,科技成果上展示的比較前沿的發現是什麼。“節目想要讨論的是,基于一些近未來科技層面上的進展,去産生的思考,而不是那種特别漫長、遙遠的未來話題。”

節目組在跟賈樟柯溝通的過程當中發現,賈樟柯也想聊離大家更近距離的話題。比如賈樟柯覺得最科幻的一件事情是網絡購物,在他上初中的時候,他記得當時有一篇英語科幻課文,裡面在講兩個單詞computer(計算機)和Internet(網絡),其中有一個科幻設定,未來有了Internet,大家可以在computer上去購物,你一鍵下單,東西就給你送到家。賈樟柯上初中的時候高速公路都沒修,他覺得英語課文裡的設定太科幻、太神奇了,可是沒過多少年,我們就已經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這對賈樟柯來說有一種巨大的又陌生又現實的感覺。“所以他給到我們的建議就是,希望‘科幻’聊的是一個近未來的設定,是一個離我們很近的事情。”

如何看待賈樟柯的電影(科幻漫談節目不要回答為何選擇賈樟柯)3

賈樟柯在節目中。

嘉賓:都會帶來相當多對科技的反思

《不要回答》由導演賈樟柯擔任節目“未來探索科科長”,劉慈欣化身“未來顧問”。在嘉賓選擇的标準上,丁琪表示,跟整個節目的立意和想做的表達有很大關系,《不要回答》想做的就是科技跟人文的結合。節目的标語是“在未來之境,論現實之題”,也就是讨論未來3年或者10年的科學設定下,人類會産生什麼樣的變化,整個社會的系統會帶來怎樣的改變和反思。作為該節目顧問和嘉賓,劉慈欣的作品《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等被科幻迷奉為經典,根據他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楊舟表示,劉慈欣在節目當中有兩層身份,一個是節目嘉賓,再有一個是節目顧問,策劃上給到了節目組非常好的建議和鼓勵,他更看重的是話題的延展性,跟當代社會科技發展的緊密聯系。

丁琪表示,“未來探索科科長”的稱呼跟賈樟柯導演在坊間的稱呼——賈科長有關,它是一個“梗”,而賈樟柯自己也挺愛開玩笑的。楊舟表示,選擇賈樟柯的時候,節目組是非常興奮的,興奮的點在于一種鮮明的反差。在楊舟看來,賈樟柯關注的是過去的人,在節目後面也會屢屢看到,他不是對過往的懷念,而是對人的一種真實的關懷。“賈樟柯是中國最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導演,他去聊一個科幻的事兒,這件事情我們覺得本身就是一種可能性,帶來了潛能。”

丁琪介紹,節目中每個嘉賓在漫談中都會帶來相當多對科技的反思。節目有一期探讨人工智能,邀請了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家,他所思考的是,人工智能越來越先進,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怎麼樣?人為什麼需要陪伴,人為什麼會孤獨?每個嘉賓都會在自己研究的領域産生這樣的思考,這也是節目選擇嘉賓的标準之一,去看他們對于這樣科幻設定下自己的觀點和想象。

難點:最難的地方在于分寸感

《不要回答》在内容形式上創新設置了“藍色空間号”談話場,并在現場加入了機器人瓦克(取材于阿西莫夫小說)作為“賈科長”的小助手。每期由一個科幻小片作為話題抓手,讓嘉賓們在輸出各自觀點的同時,為小片續寫結局。“我們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嘉賓首先享受這場談話,并且讓網友能輕松看懂、理解、喜愛這個節目,這是我們在形式設計上最大的目的。”丁琪坦言,制作這檔節目最難的地方在于分寸感。因為科幻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有天馬行空想象的科幻,也有能帶來深刻反思的科幻,比如像劇集《黑鏡》,讓人看完毛骨悚然,每個科幻的色彩是不一樣的。

在節目組看來,《三體》讓人感到震撼的是,其中人類在面臨三體星人這樣一個巨大困境下,展現了人性當中的光輝點和火花,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精神内核。《不要回答》有一個共識,希望這個節目最終能夠有溫度,體現出一些溫暖的色彩。節目組有一次和劉慈欣聊天,聊到他的科幻之情是如何被點燃的,劉慈欣的回答是,很多年前看到東方紅一号發射的時候,覺得自己跟太空有了聯系,對他的思想産生了很大的變化和影響,“這件事情非常打動我們。所以我們希望節目像一個小火苗,能夠點燃更多人對于科幻的熱情,用一個有溫度的科學思考、向善的角度去傳遞、點燃科幻之火。”

新京報記者 劉玮

編輯 佟娜

校對 王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