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幸參加“宿遷市周雲名校長工作站第四次研修活動”,聆聽了江蘇省教科院趙華教授的講座《雙減背景下的育人理解和課堂革命》。趙教授就如何進行課堂變革,給我們講了四個方面的内容,即:1.育人理解與學習定位;2.好課:想清楚,說明白;3.明題:規範、理解、合适;4.閱讀:終生學習的姿态。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趙教授的講座诙諧幽默、高屋建瓴,從不同的視角剖析當下教育亂象,讓人豁然開朗。其中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他剖析的“蘿蔔炖豬肉”效應。他說,當下有很多校長、老師熱衷于“補差”,即把所謂的差生集中在一起,想方設法地補習、提升,但總是不見效果,或收效甚微。這就是因為我們不懂“蘿蔔炖豬肉”的原理。“蘿蔔炖肉”即是把蘿蔔和豬肉放在一個鍋裡長時間地煮,你就能聞到肉裡有蘿蔔的味道,蘿蔔也因為和豬肉在一起,變得尤其的味美。那麼對待後進生,我們也不妨轉變思維方式,采取“蘿蔔炖豬肉”的方式,可以把好生、差生放在一起,發揮“好生”的優勢,來激活後進生的強項,磨掉其弱項,即,用優秀引領不優秀。趙教授這一通俗易懂的比方,隐藏着深刻的教育哲理和育人智慧。
為什麼本人會産生如此強烈的共鳴呢?這就要從我現在所帶班級的學生說起了。我校初中部共有六個班,每個年級兩個班。在大樓實驗學校曆史上,為了順應部分家長的要求,八、九年級都分了快、慢班。快班的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科成績都比較優秀,而慢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當年大樓實驗學校畢業的六年級全年級的後進生,大家可想而知,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學習習慣都不太理想,甚至有少數學生隻會寫自己的姓名,再多寫一個字,對于他來說,都是有難度的。在課堂上,他甚至連聽課的習慣都沒有。我常常看到個别學生,隻要我開始講課,他就開始修理東西,或在自己的座位上東找西找,一直忙到我課上結束,他似乎才意識到:哦!講台前,還有老師在上課!!!盡管,我身為校長,在上課期間,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比老師們多一份耐心,給予這些學生三番五次地眼神暗示,或善意地點名提醒,但近兩個月過去了,好像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他們的轉變不太明顯。今天趙教授的講座,真是一語道破天機:原來我可能一直在“炖蘿蔔”。
教育部和省教育廳曾多次要求,不得大班額、不得分快慢班。但由于受到地域的影響,以及曆史因素的沿襲,加之我個人也沒有完全意識到這樣做的危害,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孩子們的某些方面的認知權力。身處教學一線的我們,真應該認真反思我們的日常教學行為和一些司空見慣的教育現狀。教育要均衡發展,不僅僅是指宏觀方面的,它更應該涵蓋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孩子的未來、面向現代化!我們要關注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要力所能及地給他們提供公平競争的平台,創造一個人人平等的、溫馨的育人環境。我們可能沒有領導們思考問題的高度、缺少專家們剖析問題的視角,但并不是,面對教育現狀,我們就聽之任之、束手無策的。說過:“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我們應該力所能及地去調整、完善、建構更合理的育人環境和育人模式,不能讓現代教育桎梏于我們已有的定式思維。
趙教授的講座使我改變了看待這一問題的視角,轉變了我的育人觀。我們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不管這個孩子家庭教育如何,不管他自身的資質如何,既然他們身在學校,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們,我們就應該用我們的專業知識教育他、引領他,用我們的教育良知感化他,給予他們平等的育人環境和育人平台。
蘿蔔炖豬肉,利在雙方!我已銘記在心! 泗洪縣大樓實驗學校 曹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