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3歲小孩突然吃紙

3歲小孩突然吃紙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02 07:16:36

3歲小孩突然吃紙?孩子喊肚子疼,到醫院檢查後,醫生從2-3厘米直徑的腸道裡取出一團長頭發這事發生在9歲女孩夢夢(化名)身上,病因是異食癖引起的腸梗阻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異食癖?孩子有異食癖,家長能做些什麼?記者就這一話題采訪了廈門市兒童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鄒加良、廈門市仙嶽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病區主任吳為閣,來聽聽他們的說法 文/記者 汪燕妮 龔小莞 通訊員 張連治 陳鹭 漫畫/小牛 案例 女童腹疼腸道取出頭發 竟是異食癖引起腸梗阻 前不久,9歲的夢夢因腹痛就診廈門市兒童醫院,剛被推進普外科病區的時候,夢夢彎着腰,手按在腹部,面容疲倦,無法下地行走看着她痛苦的表情,護士們立即給她安排好床位躺下,并讓醫生查體普外科鄒加良主任醫師一番檢查後,判斷她患了腸梗阻 夢夢的病情不容拖延,護士們立即完善術前檢查,将夢夢送入手術室進行急診手術手術很成功,醫生從夢夢的腸道内取出一團長發,要知道,兒童腸道直徑才2-3厘米,正是這團長發引起了腸梗阻 為什麼夢夢的腸道内會有頭發呢?鄒加良問夢夢的家人,沒人知道護士私下偷偷問過夢夢什麼時候吃頭發,她自己也搖搖頭說不記得 鄒加良說,夢夢“吃頭發”這種行為在臨床上稱之為“異食癖”異食癖是指吞食非食物性的東西達到不能遏制的地步,可見于各年齡段兒童患兒表現為吃泥土、塑料袋、頭發、樹皮、石頭、紙、口紅等行為有些兒童像夢夢拔自己頭發來吞食,叫拔毛癖,他們常常偷偷地吞食,如在夜間,在獨自一人活動時,找機會就吞食 判斷 食用異物一個月以上 就要警惕患有異食癖 家長怎麼判斷孩子是否患有異食癖呢?可以根據以下幾點甄别判斷:持續食用“異物”1個月以上;食用的“異物”對寶寶生長發育無益或有害;孩子所處的年齡段,已經能準确意識到該“異物”不屬于食物 據悉,異食癖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體内缺乏鋅、鐵等微量元素引起的近年來,研究發現,異食癖主要與心理因素及家庭因素有關很多時候,孩子問題的根源出在家長身上有的孩子覺得家長長期忽略自己,就通過故意食用尖銳物品來傷害自己,從而獲得家長的關注生理性的異食癖,通過補充營養就能康複;但心靈創傷導緻的異食癖,很容易被忽略,而傷害更大更深遠 案例 媽媽太嚴孩子焦慮 七歲男孩總是啃食指甲 無獨有偶,今年7歲的冬冬(化名)喜歡吃自己的指甲,總是把指甲長出來的部分啃碎後吞進肚子這種行為持續了三四個月,兩手的指甲都被他啃得露出嫩肉,有的表面皮膚還長了繭子由于經常吞下碎指甲,他也出現了腹痛,身體不舒服家人意識到情況嚴重,這才帶着他到廈門市仙嶽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就診病區主任吳為閣觀察到,冬冬體型消瘦,面色發黃,有黑眼圈,安靜不愛動,反應比較遲鈍,看起來挺不開心的樣子但據了解,冬冬的營養條件不錯,乖巧聰明,學習成績也算優秀經過評估檢查,身體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吳為閣在詢問中了解到,冬冬的媽媽是教師,平常對他的管教非常嚴格,例如做作業時一個字寫錯就要求重寫,還嚴厲批評他寫字太難看成績稍有退步,就對他大加指責,過早警告他将來考不上高中、大學怎麼辦媽媽總是更多關注到冬冬不好的地方,卻無視他的優點在這樣的家庭壓力下,冬冬一直處于極度焦慮中,這才導緻出現了異食癖,已經到了需要心理幹預的嚴重程度吳為閣通過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用冬冬可以接受的方法來幫助他改善情緒、心境同時也和冬冬的父母溝通,對他們進行心理科普宣傳教育,讓他們盡量為孩子創造比較舒服,可以表達合理壓力和情緒的家庭環境 提醒 及早發現孩子不好苗頭 及時幹預别讓習慣養成 吳為閣說,患上“異食癖”的孩子,有的是因為本身的味覺方面或者代謝功能出了問題,有的是缺乏維生素、礦物質或者寄生蟲感染引起的更多的“異食癖”則是心理方面的因素所緻 吳為閣在門診碰到過一名三四歲的男孩,孩子并未存在神經發育障礙,卻喜歡吃紙據了解,孩子一直是由老人照顧,老人隻是滿足生理方面的需求,忽略了心理層面的照料,缺少互動孩子大多時間自己在地闆上玩,不經意間就拿起一片紙嚼着吞進去,慢慢成了一種習慣 他指出,孩子在接觸世界的過程中,一些偶發的、不經意的細節被父母忽略,前期隻是嘗試,時間長了就會變成條件反射,不良習性固化,最終發展為異食癖應在家庭層面及早發現,及時給予幹預3歲以下的孩子不太懂得分辨哪種東西能吃,什麼都放進嘴裡嘗試有的經過一兩次嘗試後,沒人幹預,慢慢就成了習慣 家長要多陪伴多鼓勵 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 如果學齡兒童出現“異食癖”的行為特征,家長要關注背後的原因,是否學習壓力太大,在學校和同學相處是不是有問題,或者受到什麼特殊事情的影響等,找到了根源就可以通過行為管理強化鼓勵,用良好的行為替代不良行為 吳為閣特别強調家長的陪伴,父母每天再忙,也要花至少半個小時陪伴孩子,一定要鼓勵孩子多表達,認真傾聽用非常平等的身份觀察他的反應,關注他的情緒,擁抱他通過和孩子打打鬧鬧、聊天等,緩解孩子的緊張壓力,在反複強化過程中慢慢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 如果學齡兒童出現“異食癖”的行為特征,家長要關注背後的原因,是否學習壓力太大,在學校和同學相處是不是有問題,或者受到什麼特殊事情的影響等,找到了根源就可以通過行為管理強化鼓勵,用良好的行為替代不良行為 吳為閣特别強調家長的陪伴,父母每天再忙,也要花至少半個小時陪伴孩子,一定要鼓勵孩子多表達,認真傾聽用非常平等的身份觀察他的反應,關注他的情緒,擁抱他通過和孩子打打鬧鬧、聊天等,緩解孩子的緊張壓力,在反複強化過程中慢慢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 吃出健康 牛奶蒸雞蛋羹 鈣量可翻4倍 牛奶是公認的健康飲品,除了直接喝,還可以用來制作多種美食,比如代替水蒸雞蛋羹 牛奶富含鈣,能和雞蛋中的蛋白質在加熱過程中形成網狀結構,從而鎖住更多水分,使蒸出來的雞蛋羹口感更嫩一般來說,一個雞蛋大約需要搭配100毫升牛奶一個雞蛋鈣含量在30毫克左右, 100毫升牛奶的鈣含量高達107毫克,因此,用牛奶代替水來蒸雞蛋羹,鈣含量翻了4倍多此外,這樣烹調還增加了優質蛋白質的攝入,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具體做法為:雞蛋在碗中打勻後放入牛奶繼續打勻,蒸鍋上汽後放入蛋液蒸10分鐘左右即可如果不想蒸出有“蜂窩”“變色”等問題的雞蛋羹,需要注意幾個細節:一是要避免時間過長、火力太大;二是給蒸碗或炖盅加個蓋;三是不宜使用鋁質、銅質容器,否則可能會讓雞蛋羹出現灰綠色 (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 于仁文) 橄榄菜口味鹹鮮 食用時要控制量 橄榄菜很多人都愛吃,可要問起來它到底是什麼,多數人就說不清了 橄榄菜的主要原料是青橄榄和芥菜,制作橄榄菜的芥菜也不是我們常說的那種,而是菜幫和菜葉五五開的大葉芥菜此外,制作橄榄菜時還會加入花生油(或菜籽油)、食鹽和醬油等調味料 橄榄菜口感細膩,口味鹹鮮,具有橄榄的些許澀味,也有芥菜的酸味,還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橄榄菜很适合配粥,也可用來炒菜,比如橄榄菜四季豆,但鹽含量往往較高,吃時要控制攝入量 (黃石市營養學會理事長 胡曉岚) 長期吃素易缺碘 要常吃海帶紫菜 德國食品安全部所屬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等研究小組近日發表在《德國醫學會雜志國際版》的一項橫斷面研究表明,對于素食者而言,最容易缺乏的是微量元素碘,應盡可能予以補充 研究小組招募了72名30-60歲的成人為受試對象,其中素食者和非素食者各36人,進行血液、尿液檢查以及生活方式、飲食問卷調查,探讨和研究素食帶來的健康風險結果發現,在1/3的素食者中,碘排洩量低于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阈值,患有嚴重碘缺乏症,說明素食者缺碘現象非常普遍 研究人員認為,長期吃素最容易造成碘缺乏,需要及時補充如同屬于植物性食物的海藻(海帶、紫菜、裙帶菜、石花菜等),含碘量很高,素食者可以經常食用 (據人民網),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3歲小孩突然吃紙?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3歲小孩突然吃紙(吃紙吃頭發孩子怎麼了)1

3歲小孩突然吃紙

孩子喊肚子疼,到醫院檢查後,醫生從2-3厘米直徑的腸道裡取出一團長頭發。這事發生在9歲女孩夢夢(化名)身上,病因是異食癖引起的腸梗阻。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異食癖?孩子有異食癖,家長能做些什麼?記者就這一話題采訪了廈門市兒童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鄒加良、廈門市仙嶽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病區主任吳為閣,來聽聽他們的說法。 文/記者 汪燕妮 龔小莞 通訊員 張連治 陳鹭 漫畫/小牛 案例 女童腹疼腸道取出頭發 竟是異食癖引起腸梗阻 前不久,9歲的夢夢因腹痛就診廈門市兒童醫院,剛被推進普外科病區的時候,夢夢彎着腰,手按在腹部,面容疲倦,無法下地行走。看着她痛苦的表情,護士們立即給她安排好床位躺下,并讓醫生查體。普外科鄒加良主任醫師一番檢查後,判斷她患了腸梗阻。 夢夢的病情不容拖延,護士們立即完善術前檢查,将夢夢送入手術室進行急診手術。手術很成功,醫生從夢夢的腸道内取出一團長發,要知道,兒童腸道直徑才2-3厘米,正是這團長發引起了腸梗阻。 為什麼夢夢的腸道内會有頭發呢?鄒加良問夢夢的家人,沒人知道。護士私下偷偷問過夢夢什麼時候吃頭發,她自己也搖搖頭說不記得。 鄒加良說,夢夢“吃頭發”這種行為在臨床上稱之為“異食癖”。異食癖是指吞食非食物性的東西達到不能遏制的地步,可見于各年齡段兒童。患兒表現為吃泥土、塑料袋、頭發、樹皮、石頭、紙、口紅等行為。有些兒童像夢夢拔自己頭發來吞食,叫拔毛癖,他們常常偷偷地吞食,如在夜間,在獨自一人活動時,找機會就吞食。 判斷 食用異物一個月以上 就要警惕患有異食癖 家長怎麼判斷孩子是否患有異食癖呢?可以根據以下幾點甄别判斷:持續食用“異物”1個月以上;食用的“異物”對寶寶生長發育無益或有害;孩子所處的年齡段,已經能準确意識到該“異物”不屬于食物。 據悉,異食癖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體内缺乏鋅、鐵等微量元素引起的。近年來,研究發現,異食癖主要與心理因素及家庭因素有關。很多時候,孩子問題的根源出在家長身上。有的孩子覺得家長長期忽略自己,就通過故意食用尖銳物品來傷害自己,從而獲得家長的關注。生理性的異食癖,通過補充營養就能康複;但心靈創傷導緻的異食癖,很容易被忽略,而傷害更大更深遠。 案例 媽媽太嚴孩子焦慮 七歲男孩總是啃食指甲 無獨有偶,今年7歲的冬冬(化名)喜歡吃自己的指甲,總是把指甲長出來的部分啃碎後吞進肚子。這種行為持續了三四個月,兩手的指甲都被他啃得露出嫩肉,有的表面皮膚還長了繭子。由于經常吞下碎指甲,他也出現了腹痛,身體不舒服。家人意識到情況嚴重,這才帶着他到廈門市仙嶽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就診。病區主任吳為閣觀察到,冬冬體型消瘦,面色發黃,有黑眼圈,安靜不愛動,反應比較遲鈍,看起來挺不開心的樣子。但據了解,冬冬的營養條件不錯,乖巧聰明,學習成績也算優秀。經過評估檢查,身體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吳為閣在詢問中了解到,冬冬的媽媽是教師,平常對他的管教非常嚴格,例如做作業時一個字寫錯就要求重寫,還嚴厲批評他寫字太難看。成績稍有退步,就對他大加指責,過早警告他将來考不上高中、大學怎麼辦。媽媽總是更多關注到冬冬不好的地方,卻無視他的優點。在這樣的家庭壓力下,冬冬一直處于極度焦慮中,這才導緻出現了異食癖,已經到了需要心理幹預的嚴重程度。吳為閣通過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用冬冬可以接受的方法來幫助他改善情緒、心境。同時也和冬冬的父母溝通,對他們進行心理科普宣傳教育,讓他們盡量為孩子創造比較舒服,可以表達合理壓力和情緒的家庭環境。 提醒 及早發現孩子不好苗頭 及時幹預别讓習慣養成 吳為閣說,患上“異食癖”的孩子,有的是因為本身的味覺方面或者代謝功能出了問題,有的是缺乏維生素、礦物質或者寄生蟲感染引起的。更多的“異食癖”則是心理方面的因素所緻。 吳為閣在門診碰到過一名三四歲的男孩,孩子并未存在神經發育障礙,卻喜歡吃紙。據了解,孩子一直是由老人照顧,老人隻是滿足生理方面的需求,忽略了心理層面的照料,缺少互動。孩子大多時間自己在地闆上玩,不經意間就拿起一片紙嚼着吞進去,慢慢成了一種習慣。 他指出,孩子在接觸世界的過程中,一些偶發的、不經意的細節被父母忽略,前期隻是嘗試,時間長了就會變成條件反射,不良習性固化,最終發展為異食癖。應在家庭層面及早發現,及時給予幹預。3歲以下的孩子不太懂得分辨哪種東西能吃,什麼都放進嘴裡嘗試。有的經過一兩次嘗試後,沒人幹預,慢慢就成了習慣。 家長要多陪伴多鼓勵 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 如果學齡兒童出現“異食癖”的行為特征,家長要關注背後的原因,是否學習壓力太大,在學校和同學相處是不是有問題,或者受到什麼特殊事情的影響等,找到了根源就可以通過行為管理強化鼓勵,用良好的行為替代不良行為。 吳為閣特别強調家長的陪伴,父母每天再忙,也要花至少半個小時陪伴孩子,一定要鼓勵孩子多表達,認真傾聽。用非常平等的身份觀察他的反應,關注他的情緒,擁抱他。通過和孩子打打鬧鬧、聊天等,緩解孩子的緊張壓力,在反複強化過程中慢慢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 如果學齡兒童出現“異食癖”的行為特征,家長要關注背後的原因,是否學習壓力太大,在學校和同學相處是不是有問題,或者受到什麼特殊事情的影響等,找到了根源就可以通過行為管理強化鼓勵,用良好的行為替代不良行為。 吳為閣特别強調家長的陪伴,父母每天再忙,也要花至少半個小時陪伴孩子,一定要鼓勵孩子多表達,認真傾聽。用非常平等的身份觀察他的反應,關注他的情緒,擁抱他。通過和孩子打打鬧鬧、聊天等,緩解孩子的緊張壓力,在反複強化過程中慢慢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 吃出健康 牛奶蒸雞蛋羹 鈣量可翻4倍 牛奶是公認的健康飲品,除了直接喝,還可以用來制作多種美食,比如代替水蒸雞蛋羹。 牛奶富含鈣,能和雞蛋中的蛋白質在加熱過程中形成網狀結構,從而鎖住更多水分,使蒸出來的雞蛋羹口感更嫩。一般來說,一個雞蛋大約需要搭配100毫升牛奶。一個雞蛋鈣含量在30毫克左右, 100毫升牛奶的鈣含量高達107毫克,因此,用牛奶代替水來蒸雞蛋羹,鈣含量翻了4倍多。此外,這樣烹調還增加了優質蛋白質的攝入,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具體做法為:雞蛋在碗中打勻後放入牛奶繼續打勻,蒸鍋上汽後放入蛋液蒸10分鐘左右即可。如果不想蒸出有“蜂窩”“變色”等問題的雞蛋羹,需要注意幾個細節:一是要避免時間過長、火力太大;二是給蒸碗或炖盅加個蓋;三是不宜使用鋁質、銅質容器,否則可能會讓雞蛋羹出現灰綠色。 (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 于仁文) 橄榄菜口味鹹鮮 食用時要控制量 橄榄菜很多人都愛吃,可要問起來它到底是什麼,多數人就說不清了。 橄榄菜的主要原料是青橄榄和芥菜,制作橄榄菜的芥菜也不是我們常說的那種,而是菜幫和菜葉五五開的大葉芥菜。此外,制作橄榄菜時還會加入花生油(或菜籽油)、食鹽和醬油等調味料。 橄榄菜口感細膩,口味鹹鮮,具有橄榄的些許澀味,也有芥菜的酸味,還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橄榄菜很适合配粥,也可用來炒菜,比如橄榄菜四季豆,但鹽含量往往較高,吃時要控制攝入量。 (黃石市營養學會理事長 胡曉岚) 長期吃素易缺碘 要常吃海帶紫菜 德國食品安全部所屬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等研究小組近日發表在《德國醫學會雜志國際版》的一項橫斷面研究表明,對于素食者而言,最容易缺乏的是微量元素碘,應盡可能予以補充。 研究小組招募了72名30-60歲的成人為受試對象,其中素食者和非素食者各36人,進行血液、尿液檢查以及生活方式、飲食問卷調查,探讨和研究素食帶來的健康風險。結果發現,在1/3的素食者中,碘排洩量低于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阈值,患有嚴重碘缺乏症,說明素食者缺碘現象非常普遍。 研究人員認為,長期吃素最容易造成碘缺乏,需要及時補充。如同屬于植物性食物的海藻(海帶、紫菜、裙帶菜、石花菜等),含碘量很高,素食者可以經常食用。 (據人民網)

來源: 廈門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