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說話聲音太單調的問題

說話聲音太單調的問題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18 03:46:46

成群結對的阿姨叔叔在廣場上,整齊劃一地跳着廣場舞,時不時變換個隊形,腳步聲之餘,卻幾乎沒有一絲聲響……近日,一種“靜音廣場舞”的出現,讓昔日“先聞其聲,後見其人”的廣場舞,有了全新的打開方式。

随着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自我空間的追求越來越高,“我想要一個安靜的環境”逐漸從奢侈變成了一種基本需求,也催生了靜音廣場舞、高鐵靜音車廂、地鐵靜音令等一系列新生事物的出現。我們需要怎樣的聲音空間,也成為人們探讨的新話題。

說話聲音太單調的問題(聲音問題讓都市人)1

城市裡那些“煩”感的噪音

“耳朵要是能像眼睛一樣閉上就好了!”在每日長達90分鐘的通勤路上,90後公司職員李如常常覺得,噪音像煩惱一樣,如影随形。

生活中聲音無處不在。一般來說,聲音在20-40分貝大約是耳邊的喃喃細語,40-60分貝屬于正常人際交談聲音;60分貝以上屬于吵鬧聲音;當聲音達到了70分貝人們就會覺得很吵。而手機外放聲音甚至可以超過100分貝。

每天早上乘坐南京地鐵2号線前往河西上班,李如常常會被那些外放的聲音幹擾,有的是魔性的歌曲,有的是網上那些爆笑短視頻,還有“煲電話粥”的,“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腦袋就感覺嗡嗡響,好心情也沒有了。”

說話聲音太單調的問題(聲音問題讓都市人)2

上周,他趕早上第一班高鐵去上海開會,本想上車補個覺,卻被後座一位開着免提視頻聊天的中年男人吵得心煩意亂。委婉提醒幾次後,他依然我行我素,“最後我說要叫乘警,他可能是怕面子過不去,拿着包去其他車廂了。”

密閉的狹小空間,讓人們對聲音的耐受力下降。不少人都有在地鐵等交通工具上被外放短視頻噪音困擾的經曆,而随着城市的發展,聲音問題也漸漸成為鄰裡關系的“殺手”之一,每個小區、每棟樓,幾乎都會有因噪音而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去年8月初,姜懷遠和妻子興高采烈地搬進新家,小區是學區房,快到開學季,樓上搬來了一家三口,“時常聽到咚咚咚跑跳的聲音,還有小孩的叫聲。開始以為樓上搬新家具,忍幾天就過去了,沒想到後來一直都很吵。”姜先生和妻子忍無可忍,上樓溝通卻無效,最終他和妻子不得不搬離僅僅住了4個月的新房,到單位附近租了個房子,一年要多花費幾萬元。

“你為什麼不在家裡裝隔音牆?”“怕吵你住别墅啊!”“憑什麼讓别人家聽你的噪音,這麼理直氣壯?”………在很多小區的微信群裡,都有過類似的争吵。置氣卻不解決問題。

溝通不成,報警乃至訴諸法律可以解決問題麼?住在9樓的公司職員姜懷遠在自己與鄰居、物業溝通無效後,找到了警察,“按照标準,原則上隻有噪音真正确定超過國家标準的時候,才能立案乃至提起訴訟。其實噪音能否構成擾民很難界定,比如我家樓上,噪音是間斷的、不規律的,我還曾嘗試過購買測量設備,發現這種噪音很難明确測出來,這種情況也很難走法律途徑。”

說話聲音太單調的問題(聲音問題讓都市人)3

聲音是否真正構成擾民的噪音難測,但是影響确是實實在在的。姜先生在新房住的4個月期間,妻子因為動不動就突如其來的噪音,出現了嚴重的睡眠問題和焦慮情緒。無奈之下,夫妻二人搬出了精心裝修的新房,“因為是新房子還舍不得租出去。”然而讓他感到諷刺的是,他搬走後沒多久,10樓的鄰居開始找11樓的鄰居理論,認為該戶打擾了自己家的休息。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學者陸遠認為,造成噪音擾民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網民對音視頻内容和技術的依賴與沉迷;二是個人“邊界意識”淡薄造成了公共空間外放與鄰裡噪音的出現,個人衡量和處理與他人關系時,缺少明确而穩定的權利、責任認知;三是個體在社會中“規則意識”薄弱,把私人領域的規則轉移到公共領域。“說到底,噪音問題反映的還是群體與個人關系調适,公域與私德的老問題。”

現代社會,我們需要怎樣的聲音空間

“到底什麼才是噪音?”接到樓下住戶的投訴,在新媒體運營公司上班的林鳳覺得委屈。

因為工作性質,林鳳經常11點之後才能下班。忙的時候,連晚飯都顧不上吃。但不管多累,回到家的林鳳都不舍得睡覺,給自己煮點東西吃,給植物澆澆水,或者拿起畫筆塗鴉,那是她最放松的時間。“我知道自己的作息時間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所以一直以來都很注意,不去吵到别人。但我連穿着軟底拖鞋在自己家裡走路的權利都沒有嗎?”

類似的糾紛也常常讓南京一小區的物業經理嚴寬左右為難。一方面,城市發展到今天,随着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人們對于個人空間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這其中就包括聲音空間,所以 “不打擾别人”成為一種新美德;但另一方面,在美好新生活中,每個人需求的個性化、差異化在增加,因此摩擦也随之而來。

說話聲音太單調的問題(聲音問題讓都市人)4

嚴寬的小區,最近發生的兩件事就很有代表性。先是一個二樓的住戶投訴,小區裡的公共活動區域太吵,孩子滑滑梯,老人打乒乓,各種聲音攪和在一起弄得她神經衰弱;後來又因為一個住戶在家拉琴,小區群裡吵翻了天。“雙方解決不下,就來找物業。但是現在的業主年齡、習慣、職業、作息時間都不相同,各有各的道理,物業協調起來也難!”嚴寬說,看到有人被逼到地下車庫去拉琴也很不忍。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噪音影響着,又都是噪音的潛在制造者,即使自己不會外放聲音、不會在家裡大聲跑跳,但出差時早出晚歸、高鐵地鐵上重要的電話、自己年幼的孩子等都會成為我們打破自身安靜的“不可抗力”。若是“一巴掌打死”,通過約束消滅一切噪音,也并不現實。

“我拉小提琴一直很遵守大家休息時間,晚上九點以後和午休時間從來不練。但還是有人說上夜班,整個上午都不給拉琴。要是照顧到每個人的特殊情況,那我根本沒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看到群裡諷刺她拉琴難聽的言論,剛剛退休的張愛雲落了淚,在她看來這些難聽的話語才是真正的噪音。

豆瓣的生活組也發起了在圖書館發出何種程度的聲音是合理噪音的讨論,“在圖書館學習不可能完全不發出聲音,在我看來翻書、收拾書包、打鍵盤、點鼠标,這些聲音都是合理的。可能有的人聲音大,有的人聲音小,但都是為了學習的目的而産生的,也是容忍範圍内的。不合理的噪音包括:講話、吃零食的聲音、持續打嗝放屁、睡覺打呼噜、看視頻笑出聲、情侶卿卿我我……”

在出版社工作的汪然則發現,不僅每個人對于聲音的耐受度不同,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對于聲音的反應也可能迥異。“比如你正在趕一份稿子,隔壁那家人訓斥孩子的聲音就很糟心。為什麼過去噪音的問題沒這麼高頻發生?我覺得除了社會節奏變快,人們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腦力勞動者的人數在上升,他們的神經更為敏感。”前不久,汪然剛剛坐高鐵從北京回南京,車上兩位阿姨說房子說了一路,讓他不僅感覺到了吵,還被點燃了一種莫名的焦慮。

說話聲音太單調的問題(聲音問題讓都市人)5

城市似乎總是在建設,機器的轟鳴聲此起彼伏;也總有房子在換手,這家剛裝修完下一家又開始了;廣場舞大媽不厭其煩,窗下一首一首的歌曲在播放………搬了幾次家的美容師樂樂發現,在城市生活中,這樣的聲音根本無處遁形。想通了之後,她給家裡換上了三層防噪玻璃,還買了專門的耳塞,努力去調試自己的抗幹擾能力。

學會傾聽,“靜音”還需“靜心”

去年12月起,鐵路部門在京滬高鐵、成渝高鐵的部分車次試點“靜音車廂”服務。“靜音車廂”需要遵守相應約定:在“靜音車廂”内需保持安靜;使用各類電子設備需戴耳機或關閉外放功能;手機需調至靜音或震動;接打電話或交談時要離開“靜音車廂”;攜帶兒童出行的乘客應照看好孩子,避免喧嘩。願意遵守相應行為規範的旅客,購票時即可自行選擇“靜音車廂”。“靜音車廂”一經推出,引起了強烈的關注,有不少網友表示終于可以緩解自己坐火車被噪音打擾的痛苦,還有的網友希望該舉措早日在更多的鐵路線推廣。而越來越多的城市也開始倡議地鐵車廂内禁止外放,北京地區還将在地鐵車廂内大聲外放視頻或音樂等不文明乘車行為納入個人信用不良記錄。

說話聲音太單調的問題(聲音問題讓都市人)6

如何面對日益增多的“聲音問題”,正成為新時代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人性化的重要課題。

“減少噪音污染,既是一個行為方式規則建立的過程,又是一個道德規範提升的過程。”陸遠認為,需要建立一種行為準則,養成換位思考、不做令别人不快之事的習慣。除了自我監督外,還可以在技術層面、公共生活層面和社會輿論層面下功夫,促進邊界意識和規則意識的輿論環境,對不遵守者形成輿論壓力。”比如,所有音視頻的提供者,在音視頻中滾動播放諸如“如您在公共場合收聽收看,請用耳機收聽”的提示語;在各種公共場合和媒介中的醒目位置張貼,起到提醒作用。

從“他律”走向“自律”,也是将“文明理念”根植于心的一個過程。

說話聲音太單調的問題(聲音問題讓都市人)7

上海“靜音”廣場舞的走紅讓50歲的大學教授林荭舒了口氣。離異多年,女兒前不久也嫁人了,林荭突然發現時間多了起來。看見廣場上翩翩起舞的人群,她想加入卻總是邁不開步子。“經常看到廣場舞擾民的新聞,感覺有點難為情。”

“靜音”廣場舞的出現讓她看到了“光”,想象着十幾名舞者整齊劃一地跳着舞,但現場卻聽不到一點音樂聲,一對能夠接受指定頻段的耳機就輕易解決了困擾。“靜音模式”的廣場舞上了熱搜之後,也有人認為,在安靜的廣場上看一群大媽各自舞動,畫面有點詭異。“大媽們後來又新增了一台小型功放設備,但聲音很小,隻有圍觀的市民可以聽清。這樣一來,實現了廣場舞不擾民,又保證了廣場舞的觀賞性,真是生活中的智慧!”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博士徐翔認為,居住在同一個社區的居民,構成一個生活的共同體,那麼就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野蠻裝修或者個人不文明行為若影響到鄰居休息,就違背了社會共同的倫理道德和公序良俗,但并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這就需要公民進行自我管理。當然,業主委員會在适當的時候理應參與,進行協調。總之,自律為主,他律輔之,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道 。”

說話聲音太單調的問題(聲音問題讓都市人)8

而在70後媒體人徐聰看來,“自律”這個詞是針對雙方的,不苛責别人,也是另一種自律。

徐聰說,自己的朋友剛剛經曆了一場“噪音的鬥争”。在樓上鄰居無休止的拖鞋的“啪啦”聲中,朋友從郁悶、氣憤最後到抓狂,在網上買了一個所謂的“震樓神器”,對着天花闆一通“猛攻”。沒幾天,樓上安靜了,朋友很解氣。但等真的走出那個“暴躁”情緒後,她才醒悟比噪音更可怕的是那顆面對噪音狂躁的心:“作為文明人,為什麼要用這麼不文明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呢?”幾天之後,她帶着網購的“靜音”拖鞋敲響了鄰居的門。“适度的包容更有利于締造和諧的居住氛圍”,她現在經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

聲音,有時候就像一串精神密碼,打開一座座城市的魅力之門。傍晚五六點的公交車,投币口裡傳出硬币“當啷”碰壁的脆響,靠在椅子上睡覺的白發老爺爺打着小鼾,抱着嬰孩的年輕媽媽輕輕哼着柔軟的催眠曲……這些流淌在生活中的聲音,有時并非噪音,而是生活的交響。心裡裝着自己,心裡也要裝着别人,才是真正的文明。當你我他在生活圈内保持着自己的那份“矜持”,也給别人更多的空間,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

來源:交彙點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