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保護标準?今年,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在福建福州成功落下帷幕大會共對200多項世界遺産保護狀況報告進行了審議,《世界遺産名錄》等各項清單發生重要更新大會共有包括“泉州:宋元中國的海洋商貿中心”在内的34個項目新列入《世界遺産名錄》、3個已列入項目實現重大拓展,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世界遺産保護标準?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今年,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在福建福州成功落下帷幕。大會共對200多項世界遺産保護狀況報告進行了審議,《世界遺産名錄》等各項清單發生重要更新。大會共有包括“泉州:宋元中國的海洋商貿中心”在内的34個項目新列入《世界遺産名錄》、3個已列入項目實現重大拓展。
與此同時,英國“利物浦海事商城”被從《世界遺産名錄》中除名,成為過去10年遭除名的首項世界遺産。此前備受關注的澳大利亞大堡礁、意大利威尼斯及其潟湖等項目有關議題經世界遺産委員會讨論決定推遲到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再審議。
受訪專家認為,利物浦被除名、多處遺産項目收到“黃牌”,這提示世界遺産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各國應引以為鑒,加強多層級文化立法、多領域文保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為進一步提升世界遺産保護形象與後續申遺提供支持。
多項知名世界遺産項目狀态變更
在此次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元素成為一大亮點:世界遺産委員會高度評價中國的長城、科特迪瓦的塔伊國家公園和科莫伊國家公園等3項遺産的保護狀況,将其作為優秀範例。“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産,重慶五裡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為世界自然遺産“湖北神農架”的組成部分。
同時,一些備受關注的世界遺産的狀态變動也引發熱議。本屆大會世界遺産委員會以無記名投票13票贊成、5票反對通過提案,将英國“利物浦海事商城”從世界遺産名錄移除。這是時隔12年,名錄第3次有項目被移除。
此前,阿曼阿拉伯大羚羊保護區于2007年被從《世界遺産名錄》上除名;2009年,因建造現代化橋梁工程破壞河谷景觀,德國德累斯頓易北河谷被從《世界遺産名錄》上除名。
此外,澳大利亞大堡礁也由于化石資源開采和相關貨運港口建設、農業污染、氣候變化等造成遺産地生态惡化問題,多次被建議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推遲到第45屆世界遺産大會再審議澳大利亞大堡礁項目有關議題。
今年6月,世界遺産委員會建議把威尼斯及其潟湖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7月13日,意大利政府迅速行動,為“避免這種切實風險”,決定大型郵輪不得駛入威尼斯潟湖,威尼斯也因此逃過了瀕危名單。
目前,已有52項世界遺産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此前備受關注的澳大利亞大堡礁、意大利威尼斯及其澙湖等遺産項目在本屆大會中經讨論推遲審議。
基于大會中《名錄》的變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主任羅斯勒呼籲各國與世界遺産中心、咨詢機構密切合作,确保發展不損害世界遺産的突出普遍價值,确保城市發展不會對遺産的突出普遍價值以及遺址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帶來負面影響。
文化和自然遺産都是不可估價且無法替代的财産
《世界遺産公約》中提出,無論對各國還是對全人類而言,文化和自然遺産都是不可估價且無法替代的财産。這些最珍貴的财富,一旦遭受任何破壞或消失,都是對世界各族人民遺産的一次浩劫。
文保人士分析認為,世界遺産項目經審議被列入瀕危或除名,其主導因素是包括:
部分締約國保護意識不足,未能充分履行公約、及時整改,或使世界遺産的突出普遍價值遭受不可逆轉的損害。“世界遺産保護的‘黃牌機制’是行之有效的,能夠給各國帶來啟示,其核心詞還是‘依法辦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亞太部主任景峰分析,在世界遺産保護狀況評估體系中,既有“紅牌”也有“黃牌”,“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列入瀕危名錄是亮黃牌; 而除名自然就是給紅牌了。”此次利物浦遭遇“紅牌”除名并非意外,是締約國未能及時對“黃牌機制”給出的整改措施做出有效回應的必然結果。
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ICOMOS)原副主席、中國文物協會副會長郭旃認為,《世界遺産公約》設有一個監測機制,除了交流遺産地保護管理經驗、監督保存狀況外,必要時還會衡量是否将遺産列入瀕危或除名,主要考量的是遺産的保護管理過程是否可持續以及有關方面能否一以貫之履行承諾。
同時,平衡城市旅遊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也對世界遺産保護起着重要作用。“保護管理不力或保護管理規劃不到位等人為因素,會對遺産地的保護狀況造成威脅。”景峰說。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系主任楊劍飛分析,此次将利物浦除名的決定,其核心是旅遊、商業開發過度,沒有充分履行對于曆史文化價值所作出的承諾,違反了關于世界遺産保護的基本原則。
世界遺産的“标簽”可以為旅遊業帶去利好,但也同時鼓勵政府履行承諾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和自然瑰寶。“列入瀕危是為了引起當事國的關注,也是為了發起國際的合作來共同克服那些不利的影響。”郭旃說。
此外,遺産保護的過程中,如未能重視自然環境保護,可能對遺産帶來難以預測的間接影響。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主任何振良提出,文化遺産的保護不能忽略自然環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否則可能加快遺産的損壞、風化過程。郭旃表示,世界遺産委員會将遺産列入瀕危或除名,往往是因管理不善、氣候變化、意外的自然災害等自然因素對遺産的本體造成嚴重的威脅。
中國遺産保護卓有成效創新傳承仍需發力
世界遺産保護專家、文保人士認為,中國沒有遺産進入瀕危名錄,體現了較好的保護成效。但與此同時,建議有關方面從被除名案例中汲取經驗教訓,多方發力加強遺産保護與創新傳播:
一是因地制宜完善多層級文化立法,有效履行世遺保護公約。羅斯勒提出,保護世界遺産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認識,與地方和社區合作,更好地了解、保護和解讀遺産。
楊劍飛等專家認為,中國在文化立法方面不斷完善,各省、市、縣均有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專門部門,但仍需加強在地方層面上的文化法規建設,對于具體的文化和自然遺産地應出台更加細化的規定,完善落實立法管理機制。
二是加強災害防控、遺産監測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近日,一場罕見的持續性強降雨突襲文物大省河南,造成嚴重洪澇災害的同時,也給河南的文物保護工作帶來巨大挑戰。“河南文物局局長哭了”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超過3億,引發無數考古文博人士和熱心網友思考。
受訪專家建議,一方面要加強文物考古與活态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另一方面應注重引進針對自然風化、災害防控等領域人才,完善文保與氣象、水利、應急等職能部門的聯動,加強地方對可監測突發事件的預判。
三是在保護遺産本體和相關環境的基礎上,在國際視野中加強解讀傳播。 “遺産的真實性不可破壞,因為曆史的産物不能再造。”郭旃等受訪人士建議,文化遺産保護不僅僅是要把遺産“裝在玻璃罩子裡”,還可在創意産業開發、文物數字化等方向發力,注重在國際語境下,講好我國世界遺産保護故事。
作者:□記者 趙雪彤 福州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