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皮克斯動畫首位華人女導演石之予執導的,有着鮮明中國元素的動畫短片《包寶寶》,喜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故事内容是:
一位生活在加拿大唐人街的華裔女性在兒子長大搬出家以後,經曆着家人各自紛飛的空巢綜合征,備感憂郁。她做的中國傳統點心包子非常誘人。某天她包的一個包子竟活了過來,她把它當成自己的兒子,再次找回了做母親的感覺,她對自己的“包寶寶”極盡疼愛,帶着他買菜、做飯、打太極,母子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但随着孩子的長大,“包寶寶”卻日益獨立。終于有一天,這位母親失望氣憤之餘,一口吞下了她的“包寶寶”。然而,這一切不過是她的一場夢。當她從夢中驚醒後,她那離家出走的兒子回來了……
看到這個動畫短片,我的心情是複雜的。
當母親不能忍受孩子的日漸獨立,擁有自己的朋友圈子,生活,甚至帶回來一個漂亮的妻子,這位母親傷心失落孤獨到,把包子兒子一口吞下,也不讓他去獨立生活。這樣等于是剝奪了孩子的生命。雖然這隻是一場夢,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其實都看到過類似的人和事。
有一種人格障礙問題叫做依賴性人格障礙。以過分依賴為特征,表現為缺乏獨立性 ,感到自己無助 、無能和缺乏精力,深怕為人遺棄 。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别人,過分順從于别人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當親密關系終結時則有被毀滅和無助的體驗,有一種将責任推給他人來對付逆境的傾向。
片中這個媽媽,就算不吞掉自己的孩子,也很可能在制造一個依賴型人格障礙傾向的兒子。她将自己的親密需求依附于對于兒子的養育中,幹預兒子的獨立,毀滅兒子的個體性,變相地幫助兒子依附自己,順從自己,讓自己能夠繼續安排他的生活。
那麼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兒子很可能被迫被母親吞沒,放棄對于獨立性的追求,為了維護和母親之間的親密感,而犧牲掉自己的自主性,放手讓母親安排設計自己的生活,變得愚孝和順從……
這樣的兒女長大後會怎樣?也許像張愛玲小說《金鎖記》裡面所叙說,自己沒有得到幸福的女主角曹七巧最後讓女兒長安,兒子長白變相依賴自己,破壞了兒女的婚戀和幸福。
而心理學研究發現,依賴性人格的成因就是: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緻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産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會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做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采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婆媳”問題的一大根源——依賴性戀母帥康是一個一米八三的大高個男人,今年33歲了,工作穩定,知識分子家庭,條件不錯。他遇到的問題是,屢次跟女朋友訂婚,但仍然還是分了手。作為他已訂婚,但又被分手的前女友的小蝶,滿腹傷心。小蝶傾訴道:帥康第一印象給人很帥氣,情商比較高。會哄女孩子高興,也比較敏感,浪漫有才,隻是偶爾給人一種大男孩般的“長不大”的感覺。
有一次,她被邀請去了帥康家。帥康的媽媽是某學校教授,溫和,慈祥,喜歡溝通,給小蝶初次印象也比較好。但慢慢相處中,她才發覺,這個媽媽,一手安排了帥康的生活。從小到大,媽媽全權輔導兒子的作業,媽媽安排他所有的課外小組活動,長大後,媽媽幫他選擇讀哪所大學,找什麼工作。如果缺少媽媽幫助,帥康連獨立面試都成問題。
現在,媽媽和帥康住在一起,每日三餐以及生活細節,都是媽媽安排。小蝶說:阿姨把兒子安排得太細了,帥康幾乎什麼家務都不會做,現在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她感覺自己的到來,似乎有點多餘。
而且,帥康很在乎媽媽的看法,對于找女朋友,他逢人會說三大金句:
“想找個什麼樣的女孩?溫柔一點的,對我媽好的。”
“喜歡什麼樣的女孩?漂亮的,我媽喜歡漂亮的小姑娘。”
“為什麼和女友訂婚了又分手?因為她想要我買房,可她沒把我媽哄好,我媽不想給她買房。”
小蝶顯然也是不善于把帥康媽媽哄好的類型,她雖然形象不錯,但是其母還對兒媳婦有一些其他要求,比如,溫柔賢惠,會照顧自己兒子;工作穩定,情緒穩定……作為90後的小蝶,個性風風火火,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擅長做家務,會做飯就很不容易了,跟對方所需要的賢惠,還差十萬八千裡……然後她嘴也不夠甜,不善于陪準婆婆聊天。自然遭遇了Pass的命運。
說到這兒,你是不是感覺帥康有點依賴性人格呢?離了媽媽,他确實獨立性比較差。帥康就好像媽媽的“小情人”,很多時候會形影不離。而帥康的爸爸?則常常消失在工作、娛樂等活動中。從小到大,大多數時候,都是帥康陪伴媽媽。
爸媽感情不合,在一起常常争吵。媽媽比較強勢,爸爸也一樣,兩個人針尖對麥芒,碰撞問題比較多,媽媽轉而認為兒子比較弱小,可以接受自己的控制和安排,于是對兒子傾注特别多的心血,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培養兒子。
帥康其實在青春期也叛逆過,他在學校跟人打架,還早戀,學業表現也有起伏,差點被班主任開除。但是這些都被媽媽給解圍了。她找老師談話,為他轉了班,又對他學業不佳的科目請人補習,當然也幹預了他的戀情,讓他斷掉了。媽媽的強控制暫時給他造成了一個港灣,他慢慢覺得,自己不太行,隻要聽媽媽的,就沒錯。
在媽媽的管控下,他順利考上了一所師範大學,也成為了一名教師,承襲了母親的職業,他成為了媽媽的教育成果。但是同時,他也喪失了獨立性,事事問母親的意思,人生長路需要媽媽持續安排。如果離開媽媽的安排,他幾乎都不能想象,自己會怎樣。
他的口頭禅就是“去問我媽媽”“哄好我媽媽”。在帥康心目中,媽媽是絕對正确的權威,任何女性(尤其是交往的女朋友)都不能挑戰媽媽。如果媽媽和女朋友有矛盾,那麼肯定是女朋友不對,要跟媽媽道歉。媽媽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
找到這麼一個男人,婆媳問題的發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的,而且,媳婦退出、離婚、分手的幾率也是很大的。這類男人終生其實很難擁有一段和諧的兩性關系。
俄狄浦斯情結固着:依賴性人格的助推器其實孩子的依賴問題,可以追溯到3-6歲。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闡述道,3歲到6歲,兒童會産生俄狄浦斯情結。男孩投注對自己母親的愛戀以及親密接觸,有一種完全占有其母親的欲望,同時又對于占有母親的父親存在嫉妒,并且因為這一嫉妒又可能産生害怕,害怕受其拒絕或身體受到其傷害,特别是害怕因父親的報複将其生殖器閹割,這種愛與恐懼的沖突就是“閹割焦慮”。女孩也存在着類似的模式,隻是将父母的角色進行了調換。
英國精神分析大師克萊因在孩子心理發展的抑郁位置,将此時的心理狀态與俄狄浦斯情結聯系起來解釋。她認為在抑郁位置時,孩子害怕失落好客體——好乳房,是大部分痛苦的俄狄浦斯沖突來源。當嬰兒掙紮着要統合愛和恨時,嬰兒的自體、好客體、壞客體——構成人生最早期的三角關系的基本俄狄浦斯結構,與抑郁焦慮一起表現出來,同時與愛戀相關的性幻想也出現試圖修補原來的攻擊所造成的結果。
男孩在戀母期,女孩在戀父期,對異性父母産生羅曼蒂克的幻想,愛戀上并且想獨占異性父母,這種心理需求若被縱容和允許,甚至異性父母和他站在一起去排斥同性父母,兩人之間就很容易形成心理情結上互相寵溺的依賴關系,且孩子會固着在俄狄浦斯期,很難走出來。久而久之,雙方之間依戀和依賴會越來越深,形成孩子的依賴性人格。這類孩子建立健康的兩性關系也會顯得比較困難。
絲雨今年都32歲了,她從小到大就和爸爸親。和媽媽則屬于相互對立的感覺。媽媽脾氣暴躁,對她屢有苛責,而爸爸則總是站出來幫助她療傷,很為她着想,寵愛着她。她形成了“怕媽媽,愛爸爸”的心理特點。
因為在媽媽面前,她是弱小的,很難正确的,被責備的,其實内心有一個很脆弱的小孩更需要爸爸的呵護。爸爸比較溫柔,又有才華學識,不由自主地擔任了她的拯救者、保護者的角色。從小到大,她遇事就往爸爸懷裡鑽,逐漸覺得自己無法離開爸爸而獨立存在,一定得依賴着像爸爸一樣的人,才能勝任學業、工作等,獨立性比較差。
長大之後,她談了好幾任男朋友,都屬于大叔型。且有一任男友從長相,到能力,再到和她的契合程度,都像爸爸,她格外地放不下,在事業、生活等方面也逐漸依賴上了對方。但是這位大叔有家室,隻是和妻子感情不大好。她心甘情願當對方的“小三”。但是大叔還是放不下自己的婚姻,甚至還有其他要好的女朋友,被她知道了,她抑郁不已,尋求心理咨詢。
後來,通過心理咨詢,咨詢師幫助她發現,自己的性心理,其實固着在了戀父的俄狄浦斯期,沒有走出和爸爸是情感同盟的感覺。離了爸爸一樣的男人,會質疑自己,感覺自己的渺小。因此隻有在親密關系裡不斷“找爸爸”,依賴上爸爸,才能确定自己的能力。内向深處還是一個“小女孩”。在親密關系中,她表現出過分依順對方,害怕被抛棄,害怕獨處,難以獨立做決策等。
小測試: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滿足以下的三條及以上特點,就要考慮依賴性人格傾向了。
1、請求或同意讓人為自己生活中大多數重要事情做決定;
2、将自己的需求附屬于所依賴的人,過分順從他人的意願;
3、不願意對所依賴的人提出即使是合理的要求;
4、由于過分害怕不能照顧自己,在獨處時感到不舒服或無聊;
5、沉陷于被關系密切的人所抛棄的恐懼中,害怕隻剩下他一人來照顧自己。
6、在沒有他人極多的建議和保證的情況下,沒有足夠的能力做日常決定。感知到無助、無能、缺乏毅力。
你是否覺知到,你在讓渡生命主權?像我們剛才例子中提到的帥康,他各方面對母親的依賴其實是很極緻的,有點像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明成,其實也是一直依賴母親的經濟支持。
母子逐漸成為同盟,而排斥外來人,比如他新結交的女友。他會以母親的意志為轉移來看待女朋友。由于屢次接受母親的幫助,他逐漸覺得自己獨立起來無能,甚至連婚姻大事,都要唯母親是從。
如果女朋友沒把母親哄好,他就會怪罪對方,甚至和對方分手,來讨好母親。他就算結婚了,也避免不了婆媳問題,甚至因婆媳沖突而産生的離婚等現象。
而絲雨呢?她唯父親是從。事事聽父親的,表現出像是離不開父親的小女孩,總愛讨好父親,跟父親撒嬌,但私底下,卻不肯相信自己獨立的内在力量,覺得自己一個人不行,缺乏能力,于是一再地退回到大叔的懷抱,導緻在感情中屢次和大叔糾纏,也導緻了介入他人婚姻,産生了抑郁等情緒情感問題。
文化曆史學家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這本書裡提到:
“中國人的成長,可以用父母作枕墊,成人之後用社會關系作枕墊,老年則用子女作枕墊。生命轉折的危機不能說沒有,但沒有像美國那樣成為泛文化性的母題。然則中國人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是将原本可以全面盛開的青春階段這一個高峰鏟低甚至鏟平,去填補老年時勢将面臨的深塹;用“别人”作為自己“枕墊”的結果,亦可能導緻對一己生命之主權的讓渡。”
也就是中國人的國民性,普遍拒絕完全地盛開和獨立,而歡迎彼此依賴和依靠,導緻了人格發展的滞後、不成熟等問題,連帶親密關系失調等問題,怎麼辦?
1、對照小測驗,覺察到自己的依賴性人格傾向和表現。檢查一下自己的獨立性發展阻滞在哪裡,是童年,還是青春期,還是成人之後,覺察到這種依賴性人格,對于自己目前的生活、職業、親密關系的影響各在哪裡。
2、發現依賴的原因在哪裡。是戀父(戀母)情結固着?是童年被寵愛過分?還是被過度保護,而總被阻礙着發展自我獨立性?是遇到困難馬上和父母結盟,養成了依賴型人格慣性,還是内心的弱小害怕受挫,不敢挑戰,缺乏勇氣和耐挫的意志力?
3、幫助人格的進步和意識的進化,要擺脫并人格障礙的問題,擁有健康的人格,你需要一些勇氣,找到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來幫助。依賴性人格障礙傾向會讓你舉步維艱,耐挫能力差,難以擁有富有質量的生活和兩性關系品質。心理咨詢師會針對你心理上的阻滞和卡點進行工作,幫助你發現,修複并整合脆弱的自體,移除苛責與疏離的客體,建立更理想的自體客體關系,逐漸學習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獨立決策,為自己負責,和依賴的人建立好界限感,擁有自己的生活,最終走出依賴性人格障礙的怪圈。
文/鄭予禅(燕園博思資深心理咨詢師)
上文的小測試,你中了幾條?
你身邊有這樣依賴性人格的人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