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而沒有心機的人最後會怎麼樣#
六度,是人生的六種修行方法。度,就是“渡”的意思。音譯“波羅蜜多”,意譯為“到彼岸”。指從生死煩惱的此岸,度到涅槃解脫的彼岸。六度是指菩薩用這六種方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衆生。六度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義,它的具體作用是:
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昏散,般若度愚癡。
六度之布施波羅蜜在佛教中,布施有三種:一、财施,以财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法施,以正法去勸人斷惡修善;三、無畏施,竭盡所能去解除别人的恐怖和畏懼。《無量壽經》:“布恩施惠。”《維摩诘經·佛國品》:“布施是菩薩淨土。”都說明了布施的重要。佛教主張布施是為了度悭貪,即破除自私貪婪吝啬的天性。
六度之持戒波羅蜜佛陀臨涅槃時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佛陀入滅後,戒律一直維系着教團的慧命。持戒是實踐佛道的基礎,一切善根功德皆由持戒而生。《華嚴經》卷六:“戒是無上菩提本。”持戒是菩提的根本,入道的要門是佛法的生命。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然而雖然具備這個佛性,必須通過持戒佛性才能顯示出來。
持戒是為了度毀犯。有了戒律,就不會毀犯,不會越出底線。社會上之所以有種種問題的出現,都是由于不能持戒的結果。持守了戒律,才能利己利人。
六度之忍辱波羅蜜人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有貪、嗔、癡三毒。忍辱,就是為了克服嗔恚這個毛病的。
忍辱,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意即“忍辱”,指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嗔恚惱恨。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能做到像《大集經》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
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都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于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會産生煩惱,失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系到一生修持的成敗。
六度之精進波羅蜜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精進,就是克服懈怠這個毛病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生活失意而遁入空門,這不免讓人覺得佛教是消極避世的。現在的許多“佛系”生活,就是貼上了佛教的标簽,把不思上進、懶惰消沉包裝成佛教生活态度,自誤誤人,自欺欺人。事實上,與悲觀消極相反,在佛教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叫“精進”。
“精進”又叫“做勤”,對于善的事情要堅決修行,對于惡的事情要堅決斷棄,以勇健強悍之心克制自己的懈怠心理,從而完善自己。在六度中,無論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如果沒有精進,就無法完成波羅蜜多。
六度之禅定波羅蜜禅定就是禅與定。《圓悟錄》卷六:“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竹林再密,流水仍然能夠自由自在地穿行其間;山再高,白飛仍然悠閑自得地從它上邊飛過。竹密、山高,就是世俗生活的繁蕪瑣碎,而流水穿過、白雲飛渡,就是不受世俗生活牽絆的自由的心靈。這種自由心靈,就是從靜的修煉中得來。
六度之般若波羅蜜般若是為了度愚癡。般若的基本含義是“智慧”。在佛教看來,般若不同于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智慧是夾雜着煩惱的,是有缺陷的;而般若智慧則是清淨的,是圓滿的,能洞察宇宙人生真相,徹底解脫人生的煩惱。
《大智度論》卷一百中說:“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世尊一生說法二十五年,講般若的時間最長,占了二十二年。在佛經中,般若經的分量也最重,可見佛教的重心,是以般若智慧為主。成佛就是要成就般若智慧。可全稱為《大方等大集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