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秋節最經典的詩句

中秋節最經典的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1 22:09:35

月到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團圓日。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古時稱為仲秋,因處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是思念拔節的日子。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樣的詩情畫意;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樣的柔情似水;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樣的如水似鏡。中秋的月亮美得滋生了愁緒,引發古人浮想聯翩,寫出了大量詩詞篇章,讀了令人心清氣爽。現摘取九首描寫中秋節最優美的古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中秋節最經典的詩句(九首描寫中秋節最優美的詩詞)1

第一首詩詞: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栖息着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這首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是寄友人杜元穎的。

寫的是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情景如畫,韻味無窮,委婉動人。在唐代詠中秋的佳作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這首詩的詩眼是“落”字,“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不是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将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别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随着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作者簡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

中秋節最經典的詩句(九首描寫中秋節最優美的詩詞)2

第二首詩詞:唐代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帶着露珠更顯濕潤。到現在也不知道天上發生了什麼事,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衆人的吧。

詩人在東遊時的中秋夜晚,聯想到前一年高中進士,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在如此佳節創作了此詩。全詩運用了比喻和聯想的修辭手法, 詠物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表達了中秋佳節賞月之情,輕松愉快,聯想巧妙,恰到好處。

這首詩的詩眼是“拾”字,“殿前拾得露華新”詩人拾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顔色潔白而新鮮,說明了詩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詩人此時在人生道路上是順暢的。一個“拾”字,通過豐富的聯想,烘托出詩人擁有包含萬事萬物心境的。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平添了幾分“俏皮”。不禁讓人對古人的中秋佳節浮想聯翩。

作者簡介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間,卒于公元902年以後。曾居住在鹿門山,自号鹿門子,又号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學家、散文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今湖北天門人(《北夢瑣言》),漢族。鹹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曆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後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後不知所蹤。詩文兼有奇樸二态,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

中秋節最經典的詩句(九首描寫中秋節最優美的詩詞)3

第三首詩詞:唐代曹松《中秋對月》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中秋節這天天空澄碧、萬裡無雲,人們仰望着那剛剛浮出海面的明月。隻見它銀輝四射,撒向天涯海角,從來不私照過一家半舍。

三十五,即十五天,是中秋節。這首詩是詩人在中秋節的夜晚觸景生情所作,受當時晴空萬裡、皓月當空的影響,描寫的中秋時的景色和人們争相賞月的情景,寫得非常明快而自然。

這首詩的詩眼是“私”字,“不曾私照一人家”,一人家是指帝王家,月亮對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對帝王家和窮人都是一樣的,說明月光無私,體現了詩人天下大同、萬物平等的博愛思想。

作者簡介

曹松(828—903年),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人。早年曾避亂栖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餘,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中秋節最經典的詩句(九首描寫中秋節最優美的詩詞)4

第四首詩詞:唐代李峤《中秋夜》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裡外,不有雨兼風?

夜空中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哪裡知道遠在千裡之外,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别,千變萬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這首詩的詩眼是“皆言”字,“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随着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展的,一種認識的正确與否,并不取決于持這種認識的人數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于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

作者簡介

李峤(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峤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

中秋節最經典的詩句(九首描寫中秋節最優美的詩詞)5

第五首詩詞:宋代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銀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沒有人為他修治,桂樹枝恐怕會撐破月亮。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這樣借傳說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鐵甕城高聳入雲,鄰近青天,百尺高的望海樓好像飛上了鐵甕城與青天相連。揮毫賦詩時江水攜帶着濤聲流到了筆下,不禁想起了三峽,舉杯豪飲時點點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陣陣号角聲好像催促太陽落山,江面上無緣無故升騰起白色霧氣。坎坷的往事忽然湧上心頭,哪裡的景色能讓我賞心悅目呢?不論面對春風還是面對秋月,我的心頭卻感到茫然。

作者簡介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雲山墨戲,煙雲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别。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中秋節最經典的詩句(九首描寫中秋節最優美的詩詞)6

第六首詩詞:唐代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栖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伫立。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懸,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被驚起的寒鵲不知道該到哪裡栖息,螢火蟲循着那燈光從卷簾飛入屋内。院子中隻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涼,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秋夜裡顯得那麼清晰急促。你我相隔遙遠,如何去約定相聚的日子,隻能久久地惆怅地望着同樣遙遠的月亮。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湧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這首詩的詩眼是“杵”字,“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詩人在凄涼幽冷的環境下,更顯得形單影隻,骨子深處的孤獨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湧上心頭,強烈而含蓄。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诏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隐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

中秋節最經典的詩句(九首描寫中秋節最優美的詩詞)7

第七首詩詞:唐代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頭水館前。向着西北怎麼才能看到故鄉在哪裡,向着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清美的風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這首詩是詩人在湓亭八月十五日夜,望月引發了情懷,觸景生情所作。詩歌起筆不同反響,召喚其昔日的觥籌交錯、夜夜歡歌的情形,隻有這樣颔聯的今年貶谪的“湓浦沙頭水館前”的失落。在情景意境的對比,今晚觀賞的不單是月亮,而是面對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種過去到現在的物是人非的感傷情懷。

這首詩的詩眼是“吹”字,“昨風一吹無人會”,突出了詩人現在貶谪的孤寂之情,過去的日子沒有人領會這凄厲秋風的涼意,是沉浸在無情的喜悅裡,忘記了秋風的凄冷,這裡突出詩人過去日子的歡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突出物是人非的無奈悲苦和詩人貶谪後面對十五明月帶來的凄苦怅惘失落之感。詩讀至此,不禁為之動容。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中秋節最經典的詩句(九首描寫中秋節最優美的詩詞)8

第八首詩詞:金朝元好問《倪莊中秋》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勉強進食,身體日漸消瘦,寒冷的秋日仍然穿着單薄不合身的衣服。不知不覺中慢慢的回想童年,那時候怎麼知道人生如此艱難。早上的露氣侵入茅屋,在屋中就能聽見溪水撞擊石灘的喧鬧聲。山中夜夜都會來到的月亮,到了黎明也從沒有看過一眼。

此詩是元好問在中秋時節所作,寫自己艱難的人生經曆,由景入情,反映了艱辛的社會生活,内容實在,感情真摯,語言優美而不尚浮華。

這首詩的詩眼是“來”字,“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一個“來”把月亮寫活了,好象月亮會走路似的,每天夜裡都會來,由于詩人被生活所迫,無暇顧及,從晚上到黎明也從沒有看過月亮一眼,說明詩人窮困潦倒和生活之艱辛。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曆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中秋節最經典的詩句(九首描寫中秋節最優美的詩詞)9

第九首詩詞:宋代蘇轼《陽關曲·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夜幕降臨,雲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這首詩是蘇轼1077年(熙甯十年)八月十五日在徐州所作。這年二月胞弟蘇轍與東坡相見,四月間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後方才離去。這是暌别七年來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别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當年當夜推想次年中秋,歸結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這首詩的詩眼是“好”字,“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會難得,明月圓,更值兄弟團聚,難怪詞人要贊歎“此生此夜”之“好”了。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别易的。兄弟分離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歎“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的意思,是抒“離憂”。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産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

作者簡介

蘇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曆史治水名人。蘇轼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潇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詩眼是詩詞之眼,是點睛之筆,是指一句中或一篇中最有靈氣的一筆。一字妥貼,則全篇生色。一字傳神,能使全篇達到一種新的藝術境界。好友們:您認為呢?請發表高見。歡迎一起分享、讨論和轉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